校本课程开发在西北民族地区落地生根——读 《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有感

2015-03-31 19:08宋生涛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5年5期
关键词:西北选题校本

一、与李定仁先生的相识与相知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定仁教授,湖北武汉人,出生于1935年8月,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1956年考入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1960年留校任教至今,今年适逢先生八十华诞。我手头有一本先生亲自送我的 《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一书,这本书是我这两年通读过的一本书,也是我时常带在身边的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用书。值此先生八十华诞,我不知道怎样去看望先生,一进入八月份我想过几次要去看望先生,但是我总不知道给先生带什么生日礼物,可能我最想给先生带的礼物就是我的博士论文的选题、调研与写作情况的汇报,但是,自己一直没有想好,不知道怎么去向先生交流,原因可能因为自己读书太少,没有自信,我就以这篇读后感向先生八十华诞祝寿。

我是1999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科读书期间我的专业是学前教育学,李先生给我没有上过课,只是读过李秉德先生和李定仁先生主编的 《教学论》,先生不认识我,我和先生也不熟悉。毕业10年后,2013年9月我又踏进了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园,师从教育部长江学者王鉴教授攻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在西北师范大学报到后的第一件事是和导师 (9月9日教师节前夕)一起去看望先生,到了先生的家里,首先导师祝先生及家人教师节快乐,随后导师向先生分别介绍了2013年新招收的两名博士生的基本情况,并向先生汇报了他最近的学习和工作的情况,先生很高兴,和蔼可亲,精神状态也非常的好。就这样,我第一次零距离见到了先生,先生也认识了我。之后一段时间里,由于先生每年要回家乡一段时间,导师安排过我先后两次送先生及先生的家人到火车站乘坐去武汉的火车,先生和我们现在年轻学子一样,同样拉着两个大拉杆箱,里面装着行李。先生年轻时到现在一直在西北求学、任教的执着使我倍受感动的同时,又感受到了先生对家乡的那一份依恋。

我在第二次送先生去火车站的时候,先生送我5本书,其中有一本是先生主编写的 《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一书,是我这两年通读过的一本书,也是我时常带在身边的一本参考书。而且当时正是我博士论文选题的阶段,先生问了我选题的思路和方向,由于那时自己的选题还没有定下来,大致向先生谈了我工作10年来的经历和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在送先生去火车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先生及家人都认真地给予了我宝贵的建议,并希望我一直向少数民族教育这方面努力,先生送给我的5本书都是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方面的成果,有他的也有其他学者的。

2014年年底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顺利开题,但是在此之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先生,自己也没有主动去找过先生,也没有机会给先生去汇报我的选题情况,2015年8月时逢先生八十华诞,以此机会向先生汇报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 《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甘南藏区一所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我的论文选题凝结了导师王鉴教授大量心血和智慧,我在开题前自己准备的选题由于读书少,学理性知识结构不强,导师专门又为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合我工作10多年的工作经历,最终建议我根据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做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这个选题对我来讲是一个熟悉的选题也是一个不容易做的选题,在我查阅资料的时候,最能对我的选题有参考价值书就是李定仁先生主编的 《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一书,所以我在文中一直在强调,这本书是我这两年通读过的一本书,也是时常带在我身边的一本书。

二、校本课程开发在西北民族地区落地生根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的通知,《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个实验区的推进和全面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也成为了西北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重点。西北民族地区文化背景的多元性,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民族教育的多语多文字性等方面的特殊情况,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复杂性与艰巨性。这就要求该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在学习借鉴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必须从民族地区实际和特殊情况出发,走有西北民族地区特有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1]2000年李先生和万明钢招收的博士生孟凡丽选题 《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2001年李先生招收的博士生马正学在李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求真务实的学术引领下,以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选题,在甘南州中小学开始行动研究,2003年1月李先生在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发表了 《东乡族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时年68岁的李定仁先生同时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DMB030392)的研究任务,李先生带领一支团队开始了课题的研究,期间李先生长时间进行田野工作,先后赴甘肃甘南,青海湟中县、同仁县,宁夏灵武市、吴忠市作深度的行动研究,2004年先生指导的马正学的博士学位论文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2005年教师节,先生古稀之年,带领的团队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最终成果—— 《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2006年正式在民族出版社出版。李先生在后记中提到: “课题研究我们进行了三年的时间,期间我们深入到西北民族地区农村、牧区,通过调研,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西北民族地区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愈来愈迫切,西北民族地区的教育,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突出表现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严重缺乏学术内涵、缺乏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校本课程建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西北民族地区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2]李先生团队的课题研究成果 《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结合长期以来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远离地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的现状,结合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为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开垦了土壤,种下了苗种,使校本课程开发在西北民族地区扎土生根。

三、建构了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我现在博士论文的选题是 《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甘南藏区一所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导师在我选题前认真睿智的思考与他渊博厚实的学识,建议我根据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作为理论的基础。在开题报告的时候,专家们根据我的论文选题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导师要求我认真的总结开题中专家的意见,扎实修改开题报告,并对自己的理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再完善。可能由于自己平时看的书太少的缘故,开题后的担忧让研究者一直不能很好的进入修改的状态,也对自己的选择的理论基础一直不能相信。我又一次通读了先生的 《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一书,终于找到了自己研究理论基础。本研究中研究者折衷、交替使用四种模式,不再刻板采用某一种模式[3]。少数民族文化背景是民族教育赖以发展的土壤,民族教育首先是在本民族自身的文化背景中发生发展的,一方面要符合国家的总要求,另一方面又要适合本民族的需要。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是西北民族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当前还没有多元文化教育的成功模式可参照的情况下,先生把研究的视角放在了国际的视野,先生考察了国外课程开发经典模式 (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情境模式)和国外多元文化课程模式 (平行模式、整合模式、拓展模式),为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找到了建构探寻的理论源泉,先生对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考察,睿智的思想得出了启示:“要高度关注课程的过程性、生成性、情境性、实践性及知识的内在价值;必须走适合多民族、多文化、多层次的多元文化教育之路;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积极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要更多地采取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要确立学生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4]在先生高深学理性的研究中,先生研究团队建构了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在课程开发的目标上应体现多元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体现开放性,充分关注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经验;在课程的实施上要关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在课程评价上要倡导多元评价;在课程管理上应走向分权化;在课程的编制与设置上应异彩纷呈、各异其趣。”[5]先生团队建构的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当前西北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校本 (园本)课程开发的模式指南,更为我的博士论文 《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甘南藏区一所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指明了方向。

四、带出了一批从事西北民族地区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骨干队伍

在博士论文的调研中遇到了一些坎坎坷坷,在写作的当中遇到了不少的困惑,为了使研究能够持续下去,可能最能给我力量的就是先生亲自送我的《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一书,我时常带在身边,时刻指导我。每一次读先生这本书的时候,最想看的一页就是276页,这页是先生这本书的后记,后记的最后面是先生亲切的大名和课题完成的时间,“2005年教师节”,每每我想到 “教师节”的时候,我就又想起了这天可能是导师王鉴教授带我看望先生去的一天,因为我的导师每年教师节都要带着新生去看望先生,我也是这样才认识先生的。在先生这本书的后记里,先生非常清楚地介绍了这批研究团队,这批研究团队中有先生的同事、有先生的学生,现在都已成为了西北民族地区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骨干力量。

先生组建和培养了一批从事西北民族地区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骨干队伍,先生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点上开始主要协助李秉德先生指导博士研究生。从2001年开始,李秉德先生把一个大旗交给了李定仁先生,在李定仁先生指导的博士生中,从2001年开始王鉴、高天明的博士论文中李定仁先生的姓名变为了第一指导教师,标志着李秉德先生的大旗由李定仁先生扛起了。在之后的培养中,李先生开始关注西北民族地区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和李秉德先生一起指导王鉴博士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多元文化课程的本土建构》,和万明钢教授一起指导孟凡丽博士完成了 《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独立指导马正学博士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独立指导段兆兵博士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问题研究》。现在这些弟子都已经成为西北民族地区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骨干力量,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正在发展成为国内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理论、开展民族教育政策咨询的重要机构之一,西北民族地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火焰还在燃烧。

五、结语

先生团队完成的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研究成果,从西北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出发,开创了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先河,使校本课程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改变了长期以来西北民族地区课程改革脱离民族文化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弊端。[6]奠定了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或 “和而不同”的价值立场,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功能表现在既能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民族文化,还能创造和更新民族文化。一方面吸收、融合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接受并发展新文化。《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一书的种子现已在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中扎根,并已开花结果。

[1] 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

[2] 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75.

[3] 马正学.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34.

[4] 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65-67.

[5] 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67-75.

[6] 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65-67.

猜你喜欢
西北选题校本
一座西北小城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西北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