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对当代中医治学的启示

2015-03-31 11:21:53陈雪斌刘春雪
大众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阳明心心学治学

曹 悦 陈雪斌 刘春雪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王阳明心学对当代中医治学的启示

曹 悦 陈雪斌 刘春雪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医治学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所以,想更好的学习中医,学懂中医,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的学习。文章从王阳明心学入手,通过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立志”以及“圣凡同心”等观点,阐述了在阳明心学思想的指导下,应该如何正确的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并结合当代中医治学中出现的问题、弊端,诠释了阳明心学对当代中医教育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阳明;心学;中医教育;启示

1 现代中医治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中医教育随着中医院校的成立便引来诸多争议。究其原因就是摒弃了传统的“师承”教育模仿西方的院校教育。中医院校教育模式的优点就是能普及中医教育,保证大部分想学中医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到中医。虽然每年中医院校的学生都在进行扩招,各地的中医院校也在不断增多,但是在保证“量”的基础上,学生的“中医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笔者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1不重视中医“经典”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对知识的了解呈现出快节奏、肤浅的特点。很多信息都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快速查阅。正是因为这些知识的获取过程变得异常方便简单,从而使很多人对经典知识只是粗略的了解,点到而至。当代中医院校的学生仅仅是对课本有所了解,更别提对《内经》、《伤寒论》等经典书籍的学习,往往是一看到深奥难解的古汉语就望之却步,加上繁重的课程,很少有学生能够沉下心,细细深读中医经典。

1.2临床实践能力较弱.

现代中医院校学生“中医素质”不高,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的中医临床技术操作能力太弱。5年本科 ,只有一年在医院实习,这一年中,一般是每2~3个月轮一次科室。因此,很多同学在实习过程中没有多少动手学习的机会,而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期间,自身也不注重临床实践操作,导致很多学生毕业时连一些基本的中医临床操作如针灸、切脉、拔火罐等都不熟练,更不用说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1.3消极地学习和被动地接受

当代中医院校学生在学习中医过程中,很少能自己提出疑问,在实践过程中也不会发掘出矛盾问题,提出不同见解。他们在学习课本时,认为课本所讲的就是临床情况;在实习时,认为带教老师教的也就是课本所讲的,不会主动去思辨、去批判的学习,也从来不怀疑临床现象和理论知识相矛盾的情况。

中医从某种意义讲,是一种基于“取像”思想发展起来的辩证方法理论学说。它能一直发展至今,理论不断丰富完善,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古代,“名医”、“大师”无不精通传统经典,如《诗》、《书》、《礼》、《易》、《乐》、《春》、《秋》、《大学》、《中庸》等。是因为这些经典中的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渗透影响着这些中医学者的辩证思维。由于经典在知识和洞见方面的优越性,人们相信经典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并自觉地祟奉它。因此从本质上说,经典体现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1]。如叶劲秋先生所言:中医学里面,包容着道家的色彩,佛家的意味,儒家的精神,尤其赵宋时理学的影响更大。”2015年,习近平主席出席两会贵州代表大会的时候说过:“我们不仅要坚定“三个自信”,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增强文化自信”,他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确实,理学中的心学在宋时期是官方哲学,它的很多思想都渗透在中医教育、中医治学当中。

2 重提心学对当代中医治学的意义

王阳明龙场悟道距今已有 500年的历史,但是重提阳明心学对现代中医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中医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其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更多的应该懂得中医与其他职业不同的责任使命感。医乃“仁”术,何为“仁”?是仁、智、勇三种品性力量的配合,是不能缺少价值理想的自我把握,是不能丧失从生命内部涌起的无私无我的仁心悲愿。王阳明的心学恰好体现了一种大心仁人的精神气魄,不仅有助于个人的精神自觉,而且有助于民族的精神自觉,完全能融合汇入新的时代潮流,转化为具有活泼生气的创造性力量[2]。阳明心学之所以注重“心”,并非是一种纯粹的唯心主义,而是强调注重自己的“心”,即强调自己的意志和理想,注重宏达精神在追求知识过程中所起到的坚定和意志力的作用,也是为了“格物致知”而不放弃,勇于进取的动力。所以,阳明心学对当代中医教育仍然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3 王阳明心学对当代中医治学的启示

3.1强调“立志”对治学的作用

孟子说过:“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立志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他无关志向的旁门名利都不会动摇这个人的心。王阳明是非常注重“立志”的,他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又说“人惟患无志,不患无功。”做事前,首先要立志,要确立自己的理想抱负,然后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始终不离自己的意志。“立志”其归根结底强调的是人主动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过程。

王阳明强调“立志”对学习的重要性,告诫我们要有一颗坚定的信心和毅力去学习中医。中医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其理论内容不如现代医学理论那样客观直白,要想学好中医必须去深度挖掘这些经典古籍,而绝大部分古籍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并且年代久远,许多词语古今意思相差甚远,要真正对经典有所建树必须需要相当的基本功才行。再加上中医的许多临床技能,如望、闻、问、切、针灸等,又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所以没有坚定的信念是很难做到持之以恒地学习经典著作,钻研中医。

3.2学习应该做到“知行合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知”与“行”是分开论述的,如理学之朱熹,他认为“知”与“行”是分而为二的。而王阳明却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他与弟子徐爱的谈话中就提到:

“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上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3]。”

王阳明认为“圣学只是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件事”、“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知”和“行”是一体的。如果一件事是能知而不能行,或是能行不能知,那么其归根结底还是对事物的理解把握不够。因此学好中医,不可能单纯依靠理论或单纯依靠临床实践,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才能对中医有更深层次地了解。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那也只是空洞无义的文字而已。同样,如果一味地进行临床实践,不进行理论知识的总结和更新,医术也很难得到提高。

要做到真正学好中医,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必须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即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升华,这就需要去“批判”地学习。很多中医院校学生在校上课期间没有问题,在医院实习的过程中也不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怎么可能会没有疑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发挥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发挥自己把握客观事物的能动感,这是一种消极的学习,被动的接受。正如王阳明说,“格物”才能“致知”,这些书本上的理论和临床的实践,如果自己不主动思考、不主动提出问题、不主动思辨,不仅不能把已学到的东西真正地转变为自己的知识,而且很容易忘记,到头来仅是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所以“思考”加“实践”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3.3强调“圣凡同心”对挖掘学生潜能的作用

中国自古就有“孔圣”、“亚圣”这些对古代大贤哲的敬称,而王阳明却反对这样的说法,他认为“圣凡同心”,圣人和凡人是一样的,他与弟子刘德章的谈话:

先生曰:“此又是驱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驱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次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5]。”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得知,王阳明并不是通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来评断一个人是否是优秀的人,而是从是否愿意不断提高自己、勤奋的获取知识这两个方面去考量的。这就告诫我们,每个学生起点不同,资质不同,特长也不同,学习的过程,就是要挖掘出学生自身的潜能,让其自由发挥。这恰恰是当代中医治学中所缺少的。当代的中医教育,盲目的学习了西方院校教育模式,反而缺少了“师徒”模式中一对一的教育中发掘学生潜能的特点。所以,在中医治学中,应该根据自己的基础的不同,知识层面的不同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学习中医的方法,即因材施教。

心学作为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中医离不开中医“经典”正如当代治学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濡养。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虚心的学习。所以,在当代中医治学呈现越来越急躁、快节奏特点的同时,更应该静下心来去思考,从我们忽视已久的传统文化中取寻找答案,这无疑对治学有很大的意义。

[1] 姜广辉.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儒家经学思潮的演变轨迹与诠释学导向[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新民.多元化精神教育应成为第一义教育——就传统心学的现代意义答客问[J].阅江学刊,2010,(6):15-23.

[3] (明)王阳明.传习录[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2): 77-78.

The enlightenment of Wang Yangming's thought to lear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on China cannot without the learn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Better learning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ans better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learning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practicing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combined with malpractice and problem of lear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der the idea of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and spirirt of determined and ordinary concentric.

Yangming WANG;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nd;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lightenment

R2

A

1008-1151(2015)12-0064-02

2015-11-10

曹悦(1990-),男,江西南昌人,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医学社会学;陈雪斌,女,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春雪,女,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阳明心心学治学
“大将军”的治学之路
“知行合一”的当代价值
新传奇(2023年16期)2023-05-30 10:48:04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公民与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40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16
大数据视域下阳明心学主题挖掘及作者发现研究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阳明心学的现代性意蕴
见心见行 知行合一 “中国蓝”新员工培训中的心学实践
“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时尚北京(2016年10期)2016-12-12 04:43:54
杨简心学的形成及其浙学精神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