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交通技师学院 王正存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陶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责任重大,或许我们每一个不经意间的动作都可能让学生永远远离成功,留下终身的遗憾。从小学到中职院校,在每一个班级都有一些所谓的后进生,这些后进生在班级里通常会成为令教师和同学头疼的对象,但这些同学毕竟还有希望。如果我们对后进生没有耐心和信心,也许我们一不小心就成了扼杀天才的“杀手”。
如何理智地看待后进生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结合职业院校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对造成后进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后进生问题的方法,找到开启后进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在每一个班级事实上都有一些所谓的后进生,这些后进生通常占到班级人数比例的5%~10% ,这些同学似乎浑身缺点,厌学、逃课、打架和老师同学人际关系紧张,还有一部分虽然表面风平浪静,可是到一定的时间总会爆发出这样或那样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最让教师感到无奈的是他们的“屡教不改”,教师一次两次甚至很多次的教育和帮助似乎对他们不起任何作用。很多后进生表面顺从,内心不易被触动,还有一部分自控能力差,就算明白道理,他们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这类后进生在班级里人数比例不高,可是影响很坏,使很多教师“无奈”。
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每个人在出生后依靠与环境的接触和互动而发展和成长,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人格发展过程,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会产生不同性质的心理危机,在不同的年龄段会遇到不同性质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只有前一阶段的心理危机得以化解后,才能顺利发展到第二阶段。在发展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周围的环境对他们至关重要,但很多后进生的成长环境对他们极为不利,特别是在发展早期,也就是从婴儿时期到青春期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不利因素,导致发展严重受阻,这是后进生问题凸显的根本原因。因此后进生的问题虽然表现形式多样,但究其原因,主要有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的不当和爱的缺失,导致后进生自卑、缺乏安全感,容易对别人产生敌意。我曾经对大部分后进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过了解,发现在后进生的群体中,其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生活状态不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方法粗暴简单,和孩子缺乏交流沟通,出现问题轻则责骂重则加以暴力,这也是导致后进生问题的重要原因。相当比例的后进生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生活在单亲家庭,还有一部分是“留守少年”,从小跟随祖父母生活,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从小缺乏正常的关爱和关注,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有一名男生还在襁褓中就被父亲遗弃,到十五岁时只见过父亲一面,他的性格孤僻多疑懦弱,而且对父亲充满了仇恨,他经常随意逃课,很少兑现对教师和家人的承诺。还有一个女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她两岁起和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非常宠爱她,但他们显然代替不了父母,所以这个女生一方面非常自卑,另一方面又非常任性,在宿舍不仅和同学发生冲突,还经常和教师发生冲突,成为教师与同学最头疼的人物。
2.中小学教育中评价体系的单一,以及部分教师过分追逐升学率,导致后进生在学校备受歧视,心理危机进一步加重。很多后进生在进入到小学和中学后,问题就集中表现出来,他们通常在学习上没有优势,自卑、情绪不稳定,处理不好和同学、教师的关系,会成为教师、同学的眼中钉,特别在进入到青春期后,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在教师、同学的眼中表现得更加的“另类”,事实上,他们内心极端痛苦,而且往往用叛逆的方式表现这种痛苦。而很多中小学的教师对这一群体缺乏关爱和关注,所以后进生的问题进一步加重。可以说,他们从初中毕业到中职院校的整个过程,心灵都备受煎熬。
3.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后进生的心理有一定的阴暗面,容易对教师和同学会产生不信任的感觉。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很多非主流价值观和思想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学生,有一些学生的经历特殊。例如有一名学生父母离异后,他和有轻微智障的父亲和奶奶一起生活,他的母亲经常灌输别人都是不可靠的道理,一定要想办法多和奶奶要点钱,因此这个学生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扭曲了。有的学生因为生长环境的缘故,目睹身边一些不合理不正常现象,但缺乏客观评价的能力,所以他们通常会对社会、对其他人,包括教师,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再加上自己也许曾受到个别教师不公正的待遇,所以很多后进生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阴暗心理。这也是后进生内心“坚冰”不易被打破的根本原因。
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找到正确的方法,让他们内心有所触动,让他们的行为有所改变呢。从个体的成长来说,虽然他们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他们也还没有完全错过教育的最好时机,所以只要老师方法得当,一定会有收获。从长期的实践看,我认为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真诚、尊重、接纳的态度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面对后进生,教师的态度必须是以真诚、尊重和接纳为主。这是和后进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也是一切帮教工作的基础,教师有了这样的态度,曾经备受冷落和打击的后进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才会袒露心声。比如很多后进生内心很自卑,但他的表现并不明显,有时甚至表现出极度的自负,所以引起很多同学和一些教师的反感。但事实上他经历过很多的挫折与失败,所以当教师真诚地站在他的角度来切实体验他的困境,甚至感同身受时,他的内心就会被触动,这是一切改变开始的契机。
2.对后进生的帮教工作需要我们付出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很多后进生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曾有一名同学,母亲在生下他三个月以后离开了他和父亲,父亲很快再婚,他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刚来学校时表现挺好,喜欢帮助别人,喜欢表现自己,可是没过多久就出现问题,和别人借的钱不还,三天两头逃课,和同宿舍同学的矛盾纠纷不断,教师对他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谈话,可收效甚微,但班主任依然没有放弃,只要有一点进步,积极表扬,给予他很大的宽容和耐心,并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半年后,虽然其仍有不少问题,可这名同学终于改掉了逃学的毛病,能够保持每天到教室上学,只有偶尔几次迟到,这对一名从小学就被教师放弃的同学来说,已是很大的进步。
3.善于关注后进生的积极面,给他们足够的肯定。 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如果要想让一个人往好的方面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表扬、不断强化。面对后进生有时有意无意忽视他的缺点,而积极关注他的优点,能让我们收获很多。例如有一名同学,虽然学习不好,可是他为人处事方面很不错,很有人缘,教师可以多就这方面表扬他,让他有自信起来。这才是教育的根本,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自信,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让他的一个优势把其他方面带动起来。
4.善于调动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后进生周围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一个自卑的同学如果经常能得到来自周围同学的宽容与鼓励,一个脾气暴躁经常发火的同学,如果能够有身边同学、父母的包容和支持;一个经常逃学的同学,如果身边的人经常关注和支持他、提醒他,他们都会取得很大的进步,所以对每一个后进生的帮教工作都要积极调动他们父母、亲人、同学及其他科任教师的支持和参与,这对一个后进生的成长进步是至关重要。
不抛弃、不放弃,让来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同学都能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温暖。相信每一只迷途的羔羊都会回到大部队来,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长成参天的大树,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坚定的信念。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王立英.关于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思考及对策初探[J].教育研究,2007
[3]张海燕,郑传才.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及其人格理论在后进生教育和转化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