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谢 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高校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多以大课堂实施教学,通常是3、4 个自然小班合在一起上课,人数多在100 人以上。大课堂教学虽然缓解了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但是因大课堂教学而导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主要的问题是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说明,该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大课堂教学难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这一综合性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1.班级容量过大,难以实施体验教学。体验式教学通过体验使学生完全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如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这都要求老师理论联系实践,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在大课堂背景下,由于班级规模太大,单是组织100 多人的活动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初识课程中设置的“有缘相识”“滚雪球”;人际交往课程中设置的“盲人旅行”“我说你画”等活动,都要求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容量过大,不利于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师一讲到底,难以实现课堂互动。在一项对“教师大课堂中所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调查中,讲授法被排在第一位 。由于教师在大课堂中更多地采用讲授法,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有的大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几乎为零,学生参与课堂的唯一方式就是听,教学效果受到的影响较大。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权利,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只有师生和生生共同参与,才能促进双方的合作,最终实现教师与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上的进步。
3.学生参与弱化,难以激发学习动机。心理健康课程大多需要学生在课上参与和交流,如果学生数量超出一定限度,参与和交流就不可能完成,或者只是停留于形式。在缺乏参与的课堂中,学生有可能“身在曹营心在汉”,在课上看课外书、玩手机、浏览网站、睡觉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师虽然希望学生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是由于受班级人数的限制,教师基本上是把一个班级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与之对话。全班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参与课堂,难以从课堂中得到启发和收获,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4.教师精力有限,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在大课堂教学中,一个班级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一两百人,太多的学生影响了教师对个体学生的研究,教师往往把上课的班级当作一个整体,所准备的教学内容也主要是满足一般学生的需要。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知识储备、价值观等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上课时往往带着不同的需求和想法,希望教师能够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讲授学生普遍关心的心理现象外,还需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大课堂教学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它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师资队伍与学生数量比例严重失调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行大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因。开设心理健康课需要一定的师资力量,然而在工科学校中,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多。尽管学校在近几年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与费用进行师资培训,但与教育部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相比,距离还比较大。教师人数在不变的情况下,学生数量每年都在增长。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最大的挑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的师资队伍。在教师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采取大课堂教学,是目前相对较好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班级规模扩大,同样的时间教师所能影响的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现有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行大课堂教学在很多高校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缓解了师资队伍短缺的困境。
2.安排课程的部门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科性质是大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因。在高校中安排课程的部门大多是教务部门,因为他们不了解心理教育课程的性质,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理论课,像历史、文学、毛概等知识传授类课程,并不需要师生之间频繁的互动,安排课程以大班教学为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体验式课程,教师和学生需要互动和交流,班级规模不宜过大。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高校应建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机构,统筹教学计划安排。
1.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涉及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认识自我、生涯规划等,既有理论性的内容,又有实践性的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班级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课堂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要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一方面要在一个主题中同时运用几种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适合的方法。
2.探索“大班授课与小班活动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现有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下,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大班授课与小班活动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共有大班授课和小班活动体验两种形式,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大班理论课集中授课,每个班学生数基本都在100 人左右。小班活动体验课分散进行,将一个大班分成三个自然小班,学生数在30 人左右。大班授课有利于教师讲授理论、进行案例分析等,但是不利于体验式活动的开展。大班授课的这一缺憾可以通过小班的体验式活动来弥补。小班活动体验在没有桌椅限制的教室中,教师创设活动情境,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增强人际感知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3.课堂上实行分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课堂教学中,为了避免课堂纪律涣散、学生不参与课堂等现象,在课堂中实行分组的形式。每个大班都是由3~4 个自然小班组成,上课时,小班的同学会自然坐到一起,如果不采取分组的措施,不同班级的同学可能在课程结束之后都互不认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尝试采用分组的方式,打乱了全班同学的座位,并且整个课程的活动、角色扮演、案例讨论都以小组进行。每个小组由8~10 人组成,小组的表现直接关系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平时成绩,这样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参与度。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能起到催化作用。传统教师权威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在平等、没有价值判断的交流和讨论中,得以相互启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不但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还包括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获得心理体验和感受,从中学习和实践各种心理调适技能,提高心理素质,并把各种技能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正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要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吴继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探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2]高 飞.“我和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