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辉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沈阳 11016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焊接作为一种重要的加工方式已经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航空、核工业、造船、建筑、汽车、机械制造等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职院校作为企业一线生产人员的重要培养部门,如何制定出高效、合理、完善的培养方案提升实训课程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希望学生在顶岗实习以及就业初期最大限度的缩短工作磨合期,这对高职院校的焊接实训课程有效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正逐步从“学科型”课程体系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转变,收效显著,但是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本院的焊接实训情况,对高职类院校的焊接实训课程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对提升焊接实训课程有效性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焊接操作技能,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鲜明,从课程性质上讲其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与贯通,更加强调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因素影响了焊接实训课程的有效性,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训期间多数是以定额完成实训任务为目的,对熟练掌握焊接操作技能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生绝大多是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继续进行深造,学习习惯更偏向于基础学科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操作知识特别是焊接这种具体加工工艺的常识涉及较少,难以将所学的实训基本技能与实际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许多学生甚至对于焊接实训内容在今后工作的实用性持有怀疑的态度。上述原因直接增大了实训教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难度,难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也影响了焊接实训课程的授课效果。
从学习习惯角度进行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事物认识的逻辑性普遍较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缺少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的理想和信念也相对不够稳定。
企业除对职业岗位技能有明确要求外,还要求岗位员工具有严格的执行力、良好的操作习惯、认真执行现场6S 要求等基本职业素养;而高职焊接实训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行为习惯较懒散、拖沓,特别现场的“6S”管理执行落实不达标,职业素养较差。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教师评定考核结果过多依仗课题件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对于操作过程的评定。相对于操作滞后的评定考核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上课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动态掌握学生技能水平,降低了实训课程的有效性。
相较于国外的实训教育模式,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学习过程中学生人数过多,实训指导教师人数较少,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这一现象将迫使指导教师增加课堂管理与安全监察的时间,大大降低了技术指导在课堂上所占的比例。指导教师针对个别的学生的技术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一过程被弱化,学生难以培养系统的自检与分析的能力。师生比例失当,会直接影响学生技能的全面提升,不利于学生技能的纵深式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有的指导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就开始从事教育工作,缺少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我国各大中小企业均有意识地鼓励自主创新,企业的技术革新速度较快。高职院校的实训内容相对陈旧更新较慢,有利于夯实学生基础,但是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训指导教师缺乏与企业的动态交流,技术信息落后,在授课过程中难以结合企业最新生产工艺及设备,直接影响焊接实训课程的有效性提升。
在焊接实训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分析能力。焊接参数选择上,学生通过自己分析、对比找到最适合的焊接参数。指导教师通过讲授焊接参数对焊缝质量的影响规律,引导学生对不同条件下的焊缝质量进行分析,通过引发主体思考的内部强化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课堂参与意识。焊接对于焊接操作人员具有高度依赖性,达到相同的焊缝质量要求不同的人员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参数。通过在实训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便于其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问题的本质因素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有效的外部强化评价考核机制主要包括学生互评、阶段考核评分、职业素养考核以及课题质量考评四个部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2.2.1 建立组内互评制度
实训以小组为单位,一人进行焊接操作时指定另一人在安全区域进行观察,焊接结束后结合操作要领对质量进行分析。对于出现的焊接缺陷讨论产生的原因以及今后操作的注意事项。实训指导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根据焊缝的完成情况对组内其他成员进行提问、考评。
2.2.2 建立阶段考核制度
每完成一个阶段的技能训练均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的评分标准参照国家技能等级鉴定中级工评分标准。阶段考核制度可以使学生清楚其焊接技能的掌握程度,判断自己能否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同时也便于指导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实训成效,对于薄弱环节调整授课节奏进行强化训练。细化阶段考核制度也有利于考核成绩的公正、公平性,减少了指导教师的主观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2.2.3 建立职业素养考核制度
教师将执行力、操作习惯以及现场“6S”管理等职业素养考核列入到日常考核范畴。每节课结束前指导教师要检查学生实训进度,对于主观原因造成的任务滞延等情况,按次扣除平时成绩。加大对课堂监管力度,指导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的操作安全性与现场“6S”执行情况,发现违规行为以小组为单位按次扣除组员平时成绩。个人平时成绩不合格,总成绩将为不合格。通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推行职业素养的考核制度,加强学生的课堂紧迫感,进而提升课堂实训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队伍需要兼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人才。通过加强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可以提升实训教师的技术能力水平,使教师及时掌握当前先进生产工艺以及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最新需求信息,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强化学生的技能培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高职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高职院校如何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如何能够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拉近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的课堂技能培训更加的快速高效,这些仍然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王艳双.关于提高成人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J].电大理工,2013,(2):79-81.
[2]刘松林.高职课程有效性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2010.
[3]张冬梅.提高单片机实践能力方式方法的改革[J].电大理工,2013,(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