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阳,张 清
(大庆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黑龙江大庆163712)
陈独秀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路径
郭元阳,张 清
(大庆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黑龙江大庆163712)
陈独秀通过多元化路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包括组织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创办《共产党》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刊物;发表《社会主义批评》等多次演讲;开展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多场论战。这些传播路径为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DOI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4.024
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扩大其在中国的影响,进而培养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和领导骨干,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做了很多积极而又有成效的工作。
只有翻译和出版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达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当时中国共产党就出版了这样一批被翻译成中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中包括考茨基著、恽代英译的《阶级斗争》,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马尔西著、李汉俊译的《资本论入门》,柯卡普著、李季译的《社会主义史》等。毛泽东在延安曾对前来采访他的美国传记作家埃德加·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分别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1]131由此可见,在陈独秀的推动下,当时翻译出版的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阅读经典著作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对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陈独秀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杂志、报纸等媒介的力量。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了一份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杂志《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在陈独秀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新青年》已经发表了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李大钊发表在1919年5月、11月《新青年》6卷5、6号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中最早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的一篇重要文章《谈政治》也发表在1920年《新青年》8卷1号上。《新青年》在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从1920年9月1日出版第8卷第1号起,就成了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此后更是加大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力度。其中第8卷《新青年》特辟《俄罗斯研究》专栏,先后刊登了33篇文章,全面介绍了苏俄的社会制度、经济政策、农业制度、婚姻制度、平民教育、儿童教育和职工运动等各方面情况,使更多的知识分子了解到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现状。它也澄清了人们对苏俄的误解和谣传,揭露了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污蔑。1918年,陈独秀又与李大钊等人创办了《每周评论》,它是一个针砭时政的战斗性刊物,与《新青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宣传马克思主义。
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工人运动,陈独秀开始筹办工人刊物。他曾提醒上海的朋友,不要办和人雷同的刊物,进行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上海工商业都很发达,像《店员周刊》、《劳动周刊》,倒有办的必要”。[2]169基于这种考虑,1920年8月、10月,工人刊物《劳动界》和《伙友》相继创刊,陈独秀是主要创办人之一。《劳动界》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劳动界的处境有所改善,该周刊设有多个栏目,包括演说、国内外劳动界、调查、时事、读者投稿等,陈独秀是主要撰稿人之一;陈独秀也是《伙友》的主编。《劳动界》《伙友》等刊物得到了广大工人的热烈欢迎。比如杨树浦电灯厂有一位钳工叫陈文焕,曾在给陈独秀的信中谈到了自己阅读《劳动界》的感受,他说:从前遭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既无处诉苦也无处申冤,工人刊物《劳动界》创办后,工人终于“有话可以讲了,有冤可以伸了”,实际上,它就是“我们工人的喉舌,救我们工人的明星呵”[3]167!
基于列宁建党前创办《火星报》的有益经验,1920年陈独秀和李达创办了《共产党》月刊,作为党内机关刊物,李达任主编,陈独秀、李达、施存统、沈雁冰等为主要撰稿人。事实证明,《共产党》月刊对广大党员提高共产主义觉悟,真正认识党的性质和作用发挥了很大作用。1922年9月,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创刊,刊名“向导”二字由陈独秀题写,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主要集中力量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统一战线政策,为群众斗争指明了方向,受到了广泛欢迎,并被誉为“黑暗中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陈独秀与早期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创办了大量刊物,受到了群众的认可。这些刊物既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介绍了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促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为了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工人阶级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陈独秀又深入到群众中发表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2月,陈独秀出席协进会在文华大学举行的欢迎会,并即席发表演讲《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在演讲中,他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主张,指出了社会改造的方法,通过废除阶级的制度、继承的制度以及遗产的制度,实现平民社会主义、共同劳动工作以及田地归社会的共产;信仰则是平等与劳动。1920年4月,在上海召开了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陈独秀出席并发表题为《劳动者的觉悟》的演讲。在他看来,只有做工的人才是社会中“最有用最贵重”的“台柱子”,[2]226肯定了工人阶级重要的社会地位。
1920年12月到1921年9月,陈独秀在广州任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兼大学预科校长时发表了多次关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的演讲。例如,1921年1月3日陈独秀在广州高等师范学校所做的演讲《新教育是什么》,1月15日在广州公立法政学校发表的演讲《社会主义批评》,1月20日在广东省教育会发表的演讲《教育与社会》,1月22日在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发表的演说《工学生与劳动运动》,1月23日在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发表的演讲《如何才是正当的人生》,1月29日在广东女界联合会发表的演说《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等等。
1922年5月初,在广州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陈独秀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劳动节的由来与意义》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指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还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缺乏革命意识,所以应组织成立真正革命的工会,将大家团结起来,增加斗争的力量。
陈独秀深入广大群众,通过发表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影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陈独秀宣传马克思主义不仅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阐释上,还表现在与其他社会思潮的辩论中,使广大群众认清假社会主义的真面目,以实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批判实用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1915年胡适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胡适接任了《每周评论》的编辑工作。很快他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引发了他与李大钊之间的一场争论。在争论中,他认为人们应该“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4]119,不要一味地高谈各种主义的新奇与奥妙。因为在胡适看来,这种“主义”太过危险,它非常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假想,认为自己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包治百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文章中,胡适还以充满嘲讽的口气说:“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4]118这时,李大钊正在家乡避难。在胡适的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李大钊就致信胡适谈了一些意见,即《每周评论》上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他认为,布尔扎维主义“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通过对它的研究以及介绍,把布尔扎维主义的“<害>[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5]308以免被谣言恶意中伤。在李大钊看来,宣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的问题并不矛盾。实践证明,只有在同一个理想或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形成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运动,实际的社会问题才能获得解决,所以说宣传主义是非常必要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由于陈独秀被捕入狱,所以他没能参加这场争论。但出狱后,陈独秀在《主义与努力》一文中将主义制度比喻成行船的方向,对于社会改造来说,“定方向与努力二者缺一不可”[2]312。因此,目前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救济中国社会弊病的主义,在其指导下改造社会。
因此,出狱后的陈独秀实际上对这场争论做了一个总结。他既反对“空谈主义不去努力”的倾向,又反对“不谈主义盲目努力”的倾向。同时明确表示拥护李大钊的观点,批判了胡适的观点,从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2.批判基尔特社会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9月,受梁启超邀请,英国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罗素来到中国,先后到江苏、北京、湖南等地进行演讲。张东荪首先向社会主义者发难,在11月6日出版的《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一文,对罗素关于中国问题提出的主张大加颂扬。他认为,救中国的主义应当能“使中国人从来未过过人的生活的都得着人的生活”[6]369,而不是国家主义、社会主义、多数派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等。显然矛头直指社会主义,对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望道、李达、邵力子等进行了反驳。这样就拉开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陈独秀参与并领导了这场论战。
当时反社会主义议论的代表作是《现在与将来》(张东荪)与《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梁启超)。他们的基本观点是暂不主张社会主义,强调劳资协作,发展实业,否认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要性。对此,陈独秀进行了驳斥,主要代表作是《独秀复东荪先生底信》和《社会主义批评》等。其一,陈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与张、梁等先生的分歧。他说:“现在的社会是不是要改造?改造社会是跟着社会现状走,还是要打破现状?”[2]309处于内外交困的中国“若不取急进的Revolution,时间上是否容我们渐进的 Evolution呢”[2]307?是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良呢?我们主张革命,你们主张改良,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分歧所在。其二,陈独秀说明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原因。他认为:中国多数人无法过上人的生活这一状况,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状况是一致的。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只会使少数人摆脱贫穷,多数人则无法摆脱。所以说,“使中国人‘都’得着人的生活,非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制采用社会主义生产制不可”[2]305。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是建设在经济上面的客观的科学社会主义,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简单均富论”,也不同于建设在伦理上面的主观的空想社会主义。这场争论共持续了一年多时间,最终胜利的一方是马克思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研究》与《改造》是当时中国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两个重要刊物,它们的陆续停刊,一定程度上宣告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破产。
在基尔特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争论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成功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社会主义的方向。在革命与改良两种斗争方式之间,他们选择了社会革命;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之间,他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并且坚信能救中国的只有社会主义。通过辩论,使人们认清了假社会主义的面目,使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从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3.批判无政府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潮,20世纪初部分留学生将其传入中国。中国有着人数不少的小资产阶级,自然很容易接受这种思想,从而使其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中国众多的无政府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这一派。他们宣称自己的理论是社会主义,提出无政府、无国家、个人绝对自由以及反对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主张。1920年上半年,《奋斗》杂志首先发表了多篇无政府主义者的文章,矛头直接指向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其进行批评。这个时期,正是上海、北京等地的共产主义者着手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时候,无政府主义的强势进攻,对建党工作危害极大。所以,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对无政府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二者之间的论战就此拉开,陈独秀是这场论战的主将和领导者。他发表了多篇文章和通信,通过彻底批评无政府主义者的错误主张,从而得出结论,无产阶级专政是非常必要的。
陈独秀指出,由于无政府主义者没有认识到强权的阶级性,所以才否定一切强权,“像这种因噎废食的办法,……决不是科学的”。无政府主义者要求劳动阶级自己主张不要强力,不要阶级斗争,不要国家、政治和法律,而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却对政治和法律加以有效利用。“如此梦想自由,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2]1252也就是说,强权的意义积极与否决定于强权为谁所用。强权为资产阶级所用,就会成为资产阶级压迫劳动阶级的帮凶;强权为劳动阶级所用,就会成为劳动阶级翻身获得独立自由的工具。同时陈独秀从阶级力量的角度,对无产阶级使用强权的必要性进行了客观分析。他认为,与劳动阶级相比,资产阶级在整体实力上处于优势,他们在知识经验方面都强过劳动阶级,劳动阶级想要征服资产阶级很难,想要长期保持这种征服则更难。所以,为了战胜资产阶级,劳动阶级必须利用政治、法律等强权,“防止他们的阴谋活动”;“防止他们的懒惰、掠夺,矫正他们的习惯、思想”。总之,无产阶级专政“是由完成阶级战争消灭有产阶级做到废除一切阶级所必经的道路”[2]348。
在无政府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争论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澄清了以往的许多错误认识,揭露了无政府主义的本质,从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促使一部分思想进步人士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在上述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辩论中,陈独秀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参与者。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对其他社会思潮的批评言论有时可能比较过激或者有失偏颇,这是他的不足之处,但是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由于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陈独秀具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独特优势。他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多种路径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这些传播路径为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1]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
[2]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任建树.陈独秀大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胡适.胡适文集:全4册[M].朱正,编选.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
[5]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6]陈独秀,等.新青年:8[M].北京:中国书店,2011.
[责任编辑:焦玉奎]
Multiple Paths of Chen Du-xiu's Early Introduction of Marxism to China
GUO Yuan-yang,ZHANG Qing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Heilongjiang,163712,China)
By organizing a group to translate and publicize Marx's classic works like"Communist Manifesto",setting up some progressive journals like"The Communist Party"to introduce Marxism in China,giving many speeches like"The Socialist Criticism"and engaging in numerous debates with non-Marxist social thoughts,Chen Duxiu promoted early Marxist introduction in China through multiple paths.These paths even provide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China Marxism popularity during the new period.
Chen Du-xiu;Sinicized introduction of Marxism;Marxism;CCP
郭元阳(1980-),女,满族,辽宁本溪人,讲师,博士,从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建设研究;张清(1987-),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助教,从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大庆师范学院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价值研究”(14RW01)的阶段性成果。
D231
:A
:2095-0063(2015)04-0108-04
: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