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15-03-31 04:32:15林慧平
电大理工 2015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实效性校园文化

林慧平

苏州大学(苏州 2150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林慧平

苏州大学(苏州215006)

在201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修订的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更加突出了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对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理念)、素质教育(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以及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变化迫切的要求教师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功能和作用,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和教书育人的目的。本文以《基础》课为例,结合教学实效性的现状调查,针对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改革路径。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对策

我国自古代起,学校就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经过先秦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萌芽,汉唐至明的发展、明清道德教育的衰落,近代以儒家和爱国的教育思想来加强之后,我国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基础》课正式诞生。该课程是2005年由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经整合后合二为一的新学科,十年来经过多次探索、创新直至最终的不断完善。本次教材修订着重体现“知”、“信”、“行”的逻辑思路,在充分吸收原书内容的基础上,强调中国精神的传承价值和传统道德的继承发扬,同时突出法律部分的理论性阐述,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公民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等内容的阐述。我们应结合当前思政课的教育现状并在理解此次修订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诉求

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与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越发广泛。在文化冲突和交融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实力处于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文化渗透的目标,旨在摧毁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在此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受到来自广泛使用的互联网、泛滥的享乐主义、扩张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蔓延的文化自卑心理以及各种社会负面影响的冲击,客观上消解了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比过去虽然有很大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以《基础》课为例,在高校实际工作方面存在着教育管理者对思政课不够重视的问题。这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重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说来,表现为学校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比如一些文学课程、理工科课程等是教育的重点,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价值观引导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基础》课是一门融理论、思想、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教学内容是广泛而丰富的,但该课程的教学时数非常有限,直接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任务化”、“程序化”、“职业化”的倾向。此外,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教育方法单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不足等问题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

总的来说,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在宏观和微观上都缺少针对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还不能有效的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2.1根据时代变化注入新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这门课程是以理论性较强且体现时代性为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能取得实效,关键就看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能体现时代特点、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是否能用先进的思想去指引大学生的方向选择。

《基础》课教师要积极关注时代发展,主动关心大学生所关心的疑、难、热等问题,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正确认识人生矛盾、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以及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等内容融入教育主旋律,从而切实增强《基础》课的吸引力。

2.2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实施不同教学方法

传统思政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一学期以一层不变的方式讲“原理”和“概念”,学生产生不满情绪。现代思政课堂是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辨证的思考,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黑板”教育,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灵活的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的解读法规制度会使得课堂枯燥无味,但如果采用生动的实例教学会使课堂生动起来。还比如,新教材中第三章第一节第三目增加了“正确认识人生矛盾”这一有关人生观的内容,针对大学生在树立正确人生观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种种矛盾,教师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调查大学生的人生困惑的基础上以同类问题进行分组,自主讨论研究,最后将所有的研究成果汇总交流沟通,直至问题的解决。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媒体法、教育情境设置法等来处理相关教学内容。

2.3根据环境的变化选择相应的施教载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首先应发挥好其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课堂上的任务,应借助一些载体将这种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

(1)以党团活动为载体

各个高校都有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委和团委的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较常规的活动比如说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学习竞赛等,条件允许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红色之旅”,对学生进行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教育。

(2)以社会实践为载体

课堂之外的实践环节是对课堂内教学的一个延伸,中共中央早在2005年就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在课堂上开展课堂讨论等活动,又要在课外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理应纳入正规的课程教育体系中去。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隐性课程,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首先,校园文化是传承精神文明的基本渠道,具有锤炼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任务。教育工作者应当通过丰富多样、积极健康的活动形式,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其次,校园文化要成为营造浓厚人文氛围的主要途径。教育工作者要以积极的校园文化凝练高品位的大学精神,造就大学独特的气质;再次,校园文化要成为培育良好校风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所传递的是具有时代性的学习理念,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通过多样的方式凝聚师生的感情,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一种特殊的德育资源,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才人创造条件。

3 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新教材修订的背景下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本文针对《基础》课提出了三方面的实效性路径选择。此外,我们也要同时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目的。

[1]孙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27-130.

[2]高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25):16-19+29.

[3]林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述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3):125-126.

[4]程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27-29.

(责任编辑:文婷)

猜你喜欢
理论课实效性校园文化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