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自主成长奠基
——青岛市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站思考与实践

2015-03-31 02:24:05于立平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老师研究

●于立平

为教师自主成长奠基
——青岛市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站思考与实践

●于立平

2006年,在山东省首届齐鲁名师、十佳班主任评选中,青岛市层层推选出的好教师,在一轮一轮的评审和角逐中遭遇淘汰,成功当选者凤毛麟角。诸多大家公认的“好老师”落选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名师之“名”到底应该名在哪里?什么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之“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成长机制和发展路径?教师自主的专业发展需要怎样的内部动机和外部保障?如何帮助教师成为自觉的学习者、研究者和自主的发展者?2007年,青岛市教育局在市教科所设立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站,组织骨干教师入站访学研修,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探索专家型教师成长路径。迄今为止,先后有8期488位教师入站访学,一大批访学教师成长为齐鲁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或优秀校长。科研站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跨学段、跨区域的学习研究共同体,成为一个富有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一、对科研访学价值目标的思考

(一)名师之“名”的价值探寻

作为“专业人”的教师,其专业性不仅体现在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深的学科背景、精湛的教学技艺,更体现在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主张”,影响着他教书育人的方式,决定着他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高度。教师“只有把‘人的培育’,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他的工作才能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息动力,其生命和才智也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1]因此,名师之“名”要名在热爱教育、潜心育人的事业里,名在立德树人的显著成效和丰硕成果中,名在兼容并包、富有个性的教育见解和理论建树中。能否在实践中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名师之“名”的重要标志。科研工作站要帮助教师形成“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教育信念、“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探未开化的边疆”的探索精神,为专家型教师成长奠定思想根基。

(二)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动因与条件分析

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无经验到走向卓越,什么因素使然?专家教师、有经验教师和新手教师之间关键的差异是什么?香港大学徐碧美教授研究指出:专家教师特有的回应学习与工作环境的行动方式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行动方式上看,专家教师不断选择在“能力极限边缘工作”,从而实现“成长机会最大化”;从思维方式上看,专家教师是不断把看似常规的行为“问题化”,凭着大脑资源再投入用以解决拓展性的新问题。[2]可见,教师发展具有内在性、自主性,研究创新和自我超越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本质特征。这就启示我们,科研工作站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为教师自主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激发能量。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在教学、研究和学习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是教师从被培训的对象变为自主发展主体的关键;创建“教、学、研”一体化的学习研究共同体,培养教师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研究创新能力,是科研工作站助力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必然选择。

(三)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时代意义

探索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引领教育实践,是时代赋予专家型教师的责任,也是专家型教师经受历练、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信息社会的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先生”,其参与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单纯研究教材教法,到对学习者、学习心理、课程资源、教学设计、评价诊断的系统研究,从知识传授到全面育人,从“一刀切”、“满堂灌”到个性化、选择性,这些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命题。教育教学如何为每一个学生走向未来世界做好准备?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如何有效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符合核心价值取向的情感、态度、品格和志趣?如何将减负与教、学方式变革有机结合,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潜能的充分发展?如何改进评价,使其能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成长导航?这些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亟需破解的难题,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所在。科研工作站要帮助访学教师在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中发挥作用,做出贡献。

二、教、学、研一体化,助力专家型教师成长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明确了科研工作站的目标定位。即,以提高教师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以研究解决素质教育实践问题为途径,以开放、融合、创新、卓越为导向,打造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学习研究共同体,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青岛特色的专家型教师成长之路。

(一)专业阅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教育的基础性价值,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和创造性。科研站把问题解决引导下的专业阅读作为促进访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精选教育名篇名著,组织访学教师研读,以此激发访学教师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深度思考,对教育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我们每年精选80篇古今中外经典篇目,编著教师人文与科学系列读本《每周一读》,邀请专家和优秀教师撰写导读,供老师们结合实际研读。访学教师既是《每周一读》读本的研发者,又是深入开展经典研读的示范者。科研站组织访学教师与专家一起精选篇目、撰写导读、连续5年向全市老师推荐400篇经典名作,利用每周二集中访学平台,进行重点研读和讲读。《学记》《论语》、傅斯年的《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梅贻琦的《大学一解》、严济慈《谈谈读书、教学和做科学研究》、叶圣陶的《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麦克·富兰的《问题是我们的朋友》等都曾引发了老师们强烈的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深化了老师们对教育教学本质问题的思考,激发了他们教学变革的巨大力量。

在研读教育名篇力作基础上,我们将访学教师专业阅读的重点放到系统、有针对性地研读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和基础理论专著上。我们每年精选6本“重点研读书目”、100本“推荐选读书目”,倡导访学教师进行有指导性的专业阅读。研读教育名著、探索课堂变革成为访学教师重要的研修方式,也成为他们对话教育名家、引领基层实践的有力抓手。每周二的集中访学,访学老师们或轮流领衔主讲、研读分享,或走进教育教学现场,与不同学校的校长教师们进行读书实践成果研讨交流。读《帕夫雷什中学》,景仰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教育情怀和他所创造的教育奇迹;读《走在行知路上》,感受杨瑞清校长30年如一日小乡村办大教育的执着与坚守;读《教育的智慧》《教育新理念》《学生第一》,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静悄悄的革命》《成就每一个孩子——陈之华解码芬兰教育》,读 《教学革命》《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读书和分享使老师们领悟了中外教育名家的思想,触摸到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深化了对教育教学本质问题的思考,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和反思,明确了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二)开展个性化课题研究,在改革创新中实现自主发展

基于问题的研读激发了老师们研究创新的教育激情和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为提升老师们的研究创新能力和自主发展意识,科研站把聚焦实践问题的小课题研究作为每个访学教师自主发展的突破口。一是帮助教师梳理、聚焦自身教育教学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明确阶段性研究目标和发展路径;二是以省“十二五”重点课题“个性化教育:理论建构与行动研究”为带动,组织访学教师开展合作研究和实践探索;三是指导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升,形成研究成果和教学特色。

访学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和区域,教育对象不同,学科背景和个性特点不同,所处环境和自身职业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各不相同。交流互动中,一些看似常规的问题被放大、凸现出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依赖性强,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对待学生的个性之“异”和学习之“差”?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课堂从教师教的地方变成学生学的地方?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教室的围墙之外?如何制定班级规约,帮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成长?如何改造班会,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成长的主人?罗立老师提出,每个班级都会出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困生,他们是怎样成为学困生的?抛开智力因素影响,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是不是造成学困生的因素之一?怎样才能帮助这些孩子更好地发展?基于这些思考,她提出了《语文学科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课题,运用观察、实验、案例研究等方法调查研究学困生的学习现状,探寻学困生落后的原因及规律,研究促进学生学习的对策,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罗老师还组织“站友”们合作开展了遴选和推荐儿童文学读物的研究。

四方实验小学的刘青老师,访学期间对自己的外语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总结,提出了“小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法”。她认为,外语教学绝不只有培养听说读写技能这一条线,与这条知识线平行、交织的线还有很多——情感、态度、思维、行为方式,等等。如何通过教学中的多维互动实现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成为她持续探索的研究课题。刘老师用“把学到的做出来,把做到的写出来”概括她科研访学的最大收获。2009年,她的研究专著《走进名师课堂——小学英语》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被山东省教育厅正式命名为“齐鲁名师”。

来自青岛二中的于卓琳老师在他的访学报告中说,“我们常说,一个教师教学不错,一个教师教学一般,他们为什么教学好,为什么教学一般呢?在科研访学期间,我开始尝试跳出用经验来判断经验的思维惯性,以我自己为研究对象,学习用研究的视角观察教学、思考教育。这个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于老师的研究产生了不少有价值的“副产品”:他先后在《语文通讯》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1篇文章;系统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在科研站作专题报告引起强烈反响,后被多所学校邀请做讲座,还在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上做典型发言,被评为“青岛市教育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初中个性化写作教学研究、新市民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翻转课堂、梦想课程,评价改革、课程资源整合与重构等,都是访学教师们聚焦实践提出的研究课题,他们在读书、反思和互动研讨中找到了变革的方向,启动了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的行动研究,也带动了所在教研组乃至学校的教学改革。23位访学老师申报的课题成功立项为青岛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教师专项课题。正如罗立老师所说,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如此不同,教育科研永远有新的内涵,用科研的思维方式去工作,会贯穿于我的整个教育生涯。

三、直面专家的对话,提升实践理性和思想厚度

搭建高水平学习交流平台,是深化教师的研究和思考、引领教师自主发展的有力支撑。几年来,我们先后7次组织访学教师到中央教科所、华东师范大学进行高级访学研修;先后走进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十一学校、上海复兴高中、华师大三附中、南京浦口区行知学校等国内名校考察学习;多次聆听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冯恩洪、孔企平、王斌华、范国睿、胡慧敏、曾天山、季苹等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叶澜、袁振国、田慧生、李希贵、李镇西、魏书生、崔允漷、张华、齐学红、曾继耘等多位专家学者应邀亲临岛城,与访学教师们对话交流;孔企平、张华、徐斌艳等专家学者亲自领衔科研站华师大访学期间的圆桌交流……。这些直面专家学者的学习交流被访学教师们称为“思想的盛宴”,激发了访学教师的深度反思与强烈共鸣,为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引领。

胶州的郭有田老师在访学报告中写道,“聆听讲座的过程中,我发现,专家们其实是在给我们的思考打开了一扇扇窗户:基于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课堂结构与效率、课堂观察、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等等,一个个专题其实就是一种思考的视角。我想,成为教育专家,条件、机遇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与教育家思考力的差距才是本质上的决定因素。缺乏思考力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有思考力的学生的。我们应该在行动的同时开始思考了——每当我们遇到了‘意料之外’,我们应当思考这些‘意料之外’为什么会产生;每当我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应当追问和思考的是,究竟是什么促成我们的成功?教师应当像耕田的农夫一样,对自己耕作的土地、种子有着深入的研究。”

冷爱霞老师在华师大访学日记中写道:有幸倾听到这么多高水平的报告,该怎么去消化与运用呢?我生怕漏掉精髓之处。于是,每天晚上都写篇随笔,记点感悟,时时翻翻,常常想想,便于将这些思想潜移默化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行动!今天,多方学,用心悟,多读书,读好书;明日,才会选准研究方向,才能在出现棘手问题时,灵活出招,游刃有余地解决。

正如一位访学教师所感叹的那样“一年的科研访学,我听到最多,感悟最深的,就是‘思考’一词!”培养善思考、会研究、能创新的教师,是科研访学的价值所在!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学习研究共同体,一大批老师走上了自主的专业发展之路。

四、搭建展示报告平台——在分享与批判中积淀教育智慧

教师的“意义世界”是通过创造教育文化而生成的,[3]专家型教师要在教育文化的世界里做出自己的贡献。反思中我们清醒地看到:有实践、缺乏创新,有经验、缺乏总结,有成效、缺乏成果,有影响、缺乏个性,有实践智慧、缺乏理性思考,是众多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问题,也是许多“好”老师难以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为实践寻找理论支撑、靠研究推动实践创新是教师从经验型走向专业化的迫切需要。

科研站是一个学习研修组织,也是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这种展示交流帮助老师们将隐性的教育智慧显性化,引导他们以研究、甚至批判的视角审视教育实践,从理论的高度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科研站建立了“走进教育现场”访学研讨制度和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交流制度,由访学教师或其所在学校申报承办科研站主题研讨活动;组织了“研读教育名著、探索课堂变革”精品课例展评,让老师们被读书激发出的教改激情有了落地生根的土壤;“我写我的教育故事”成为访学老师们必做的“命题作文”;教育叙事也成为科研站研究和构建专家型教师成长路径的重要方式。走进盲校教学现场、观察盲童学生体育课堂,访学教师们切身感受“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引发了老师们对“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的深刻思考;《青岛教育》先后组织“科研访学,我们收获了什么?”等6期专栏笔谈,让访学教师的“代表作分享”作用更大、影响更广。

邀请从科研站走出的齐鲁名师、特级教师给“学弟学妹”作专题报告,是科研站的传统项目。刘青老师的“在能力极限的边缘工作”,商德远老师的“谈教师的学习积累与教学个性的形成”,胡修江老师的“读书点亮的人生”,于卓琳老师“班主任工作例谈”,宁征老师的“幼儿园开放教育研究”,像一颗颗石子投进静静的水面,激起了一层层思考和行动的涟漪,这种榜样带动被商德远老师形象地比喻成“圆晕效应”。其实,“我讲我的专业成长”既是一种示范引领,更是教师对自身教育生活的反思性研究和理论提升。正像于卓琳老师说的那样,“教学中反思、研究、写作的习惯,正是我在科研站访学期间养成的……”

在常规性展示交流基础上,科研站还建立了教师访学研修评价报告制度。年度访学结束时,每位访学教师都要对一年的学习研修进行自评,形成访学研修主题报告;每位访学教师的评价报告档案袋,辑录了访学研修报告、出勤与主持专题论坛情况、学分记录、研究成果代表作以及科研站对每位老师做的描述性评价和专业发展建议。每年1月,市教育局召开隆重的访学教师结业式暨新一期访学教师入站启动仪式,会上,每一位访学教师派出单位都会收到一份评价报告档案袋,访学教师以这种形式向所在学校或区市教体局报告自己的进步和研修成果。

研读名著、主题讨论、实践反思、课堂变革,引领访学教师们走上了“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天天上课不再是“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而成为一种充满创造、收获成长的职业生活。结业出站并不意味着学习和研究的结束,而是众多的访学老师自觉探求教育规律、自主实现专业成长的开始。

五、几点启示

教育信念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内在基础。教育信念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决定与表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即使是一瞬间的反应,都会呈现出潜藏的心智生活——对教学所持的理念与执着。“教师教育信念系统的改变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4]帮助教师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和自主的发展者,就必须要关注和尊重教师作为专业人的价值选择。科研站致力于推动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博采众家之学,探寻教育真谛,提升专业素养,坚定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被老师们称作“直指心灵的培训”,这是科研访学的价值和生命力之所在。

自主发展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本质特点。金美福教授提出,抱负与信念、知识资本、教育研究是教师自主发展的三大影响因子,这三个因子共同支撑起教师自主成长的动力系统、能源系统和运行系统。科研访学的价值在于它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发展,从个人探索到合作攻关,从学习借鉴到研究创新,是访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真实写照。众多访学教师成长为齐鲁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他们在教育行动中自主成长的心路历程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有力见证。

教育研究与创新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改革的终端在课堂,在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中实现自我超越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规律性特点。在科研访学的现场我们发现,当访学教师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改进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读书和互动中受到启发进而开始实践探索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伴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知识、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科研伴随着学习,学习推动着科研。教育研究过程成为教师教育信念、实践智慧不断丰富、教学个性不断形成、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教育科研工作站,为访学教师提供了一个在不断内省的文化氛围中进行高强度专业学习的平台。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区域、不同学科的访学教师,聚焦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个核心,广泛汲取古今中外教育智慧,合作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共同开发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观察量表、评价标准,在学习、反思、研究、创新中探寻教育的智慧、积蓄发展的能量,追求卓越、幸福、有个性的教育生活。科研站还要努力打造学习研究共同体,铸就岛城教育家成长的摇篮。

[1][4]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16,232.

[2]徐碧美.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257.

[3]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1)(2008年重印),49.

(责任编辑:刘君玲)

于立平/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专业老师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