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以“阳光”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2015-03-31 02:24汤强兴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校本阳光评价

●汤强兴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以“阳光”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汤强兴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是新课程的要求,也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特色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偏差与低效问题,学校积极改革,围绕“阳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校本课程的规划、实施与评价等实践操作进行了实践与思考,形成了遵循校本课程开发内在规律的基本操作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路径

国家三级课程的实施赋予了学校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受到认识、资源以及师资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着定位、实施和管理等诸多的偏差,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价值。为此,学校在“阳光”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校本课程的框架设计、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措施以及评价方式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科学厘定“阳光”校本课程的框架体系

理想的校本课程一定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需求和资源相吻合,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六种课程开发水平,即无关联的单一课程、无关联的碎片课程、表面关联的课程、实质关联的课程、部分实质关联的课程和有质量的素养课程。[1]不同的课程水平决定着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影响着课程的实施质量。因此,校本课程既不是单纯的编教材,也不是简单的社团、兴趣小组或者特长培养等活动,一定建立在对学校发展方向、区域资源以及学生发展需求等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为此,需要科学厘定“阳光”校本课程的框架体系。

(一)办学理念的科学解读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教育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三个层次,学校办学目标受制于国家教育目标,但不是简单的移植,必须从学校的现有条件出发,科学的审视与解读。“一方面,学校要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完成国家的教学任务,实现国家的教学理想;另一方面,它还要满足站在学生背后的社会大众的心理需要和价值期待。于是,学校就不得不在国家教育政策和社会大众需求、公义和民意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2]一是,追问学校办学定位的科学性。学校有着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对“理想的学生形象”有着什么样的期望,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方向和成长方式。应该说,学校的办学目标有很多,但最终都指向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即学校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所谓学生核心素养,简言之,就是经过一系列课程之后,学生所积淀形成的核心技能。”[3]为此,学校在不断论证的过程中,从光耀学校的区域需求出发,明确了“阳光自信”的培养理念,学校就是要“培养阳光自信的人”,学校认为“阳光自信”就是对学生核心的、特定的素养要求。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定位思考。要想培养出独具特色的学生,必然要有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国家课程只是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只有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才能实现预期的办学目标。这就需要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框架下,审视校本课程的指向,思考和追问为什么建设校本课程。为此,学校邀请专家、学校师生和家长进行了反复的协商与论证,确立了“健康豁达、乐观自信、乐学善思、勇于担责、富有个性”等20字“阳光学生”品质,并成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和依据。

(二)审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条件

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课程有很多,理论上,所有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都是学校应该开发的,然而,课程实施过程受到了很多现实条件的制约,由此,有必要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条件进行评估与审视。一是课程实施条件的系统评估。学校通过调查与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系统的评估,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资源进行分析,并对学校、社区、家庭的课程资源和条件进行调查、评估。笔者认为,只有在系统的评估基础上,才能保证后续课程框架设计的科学性。二是校本课程体系的初步规划。学校在系统评估与分析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校本课程的四大类别,分别是强身健体类、艺术审美类、实践技能类、趣味益智类,并对每一类的课程设置类型和基本的课程等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校本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体系。

(三)科学规划校本课程的体系

校本课程不能停留在课程设想的层面上,需要落实于具体的实践并服务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科学的校本课程规划是在对校本课程开发诸要素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以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形式呈现出来。一是系统性思考和一致性设计。所谓系统性思考,就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整体性设计,确保要素的完整性。所谓一致性设计,就是使课程目标成为“灵魂”,其余的三个要素都能围绕它协调一致地运转。同时,在课程规划方案中,要考虑课程实施和保障的基本条件。二是形成完善的“阳光”校本课程体系。在规划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开发形式、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与管理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确立了四类41门“阳光”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既与学校的办学目标有着系统的对应,如篮球课程,主要目标是在学习一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健康豁达、勇于担责品格;也承载起相应的核心素养培养任务,如强身健体类,培养学生健康豁达、勇于担责、富有个性的品质;趣味益智类,培养学生乐学善思的品质等。

二、探索规范的“阳光”校本课程管理方式

规划的校本课程能否真正开发与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规范过程的管理。既要完善必要的组织指导和审核开发的校本课程,又要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管理与跟进,这样,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各实施环节的有效落实,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质量。

(一)编写规范的校本课程纲要

规划中的课程不是教师凭着简单的教学设计就可以保证预期的效果,必须要按照校本课程的要求编制好课程实施纲要,可以说,校本课程纲要是决定着在达成预期目标的过程中所确立的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最终的实施质量。习惯上认为,学校教师经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在这个方面不应该有太多的困难,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对此,从教师课程设计能力不足的现实出发采取了很多具体的措施。在校本课程实施纲要编制之初,学校搜集整理了规范的校本课程纲要,结合这些范本进行了校本课程纲要编制的培训,教师基本把握了课程纲要的要素和实现课程目标的课程内容、保障措施的架构。教师完成初稿后,学校聘请专家以教师编制的纲要为蓝本进行现场点评培训,针对教师在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组织教师进行必要的文献学习。

(二)优化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完成了校本课程纲要的编写并不意味着课程就能够开设起来,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为此,首先进行了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立了校本课程指导审议委员会和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每个组织都是一个实体,各负其责,如校本课程指导委员会吸收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代表参与,主要职责是校本课程的论证、指导与审批;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及实施后的管理和评价工作等常规管理,定期对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反馈、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健全了《校本课程开发制度》《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其次是规范了校本课程开设程序。教师设计的课程方案通过审核后,每门课程要制作海报、选课指南、选课表,供学生和家长选课时参考。需要家长提供资源的课程,如轮滑、羽毛球、魔方、创意粘土等,由家长、老师和学生沟通选课。实行一周试学定课的做法,过程需要调整课程的,由学生向退出和拟参与的课程开发教师提出申请,双方同意后报学校课程管理小组备案,确保每位学生的成长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同时,从学校管理和课程开设的需要出发,对选课人数偏少的(少于10人)的课程进行了合并和调整,以提高课程开设的效益。

(三)强化校本课程的跟进研究

校本课程是具挑战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学校在开发之初也遭遇了教师参与不积极的状况,主要是教师有畏难心理。也有教师认为是增加了负担,还有的抱着“从众”心理在观望。对此,学校学生发展中心、教学研究指导中心、教科室的人员与老师一起共同开发课程,管理课程,并协调和调动班主任、课程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各种力量参与到课程建设过程中来。在课程开发中,学校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权力,让全体教师都成为课程管理的参与者、合作者。课程组制定重大决策前,先调研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动态,让教师和学生作为决策主体,使各种制度、决策的形成来自于教师和学生,让他们体会到被尊重的成就感,又可以形成制度与规则的价值认同。同时,实施过程中还采取访谈的形式,认真听取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建议,哪怕是牢骚,学校都高度重视,并根据实际对课程进行调整。

三、实施有效的“阳光”校本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鉴定、诊断、导向和激励等功能,但校本课程的评价又不同于简单的教学评价,“作为研究者或政府部门在思考学校课程质量的时候,首要的标准不是文本的完善或课程的数量,而是应该考虑,这一学校的课程建设是否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提供了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本校学生群体特定素养的课程。”[4]为此,学校在校本课程评价上侧重了课程建设与学生课程学习效果两个方面,即通过对课程的诊断与评价,激发师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优化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评价,不仅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包括校本课程本身建设质量的评价,只有完善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才能确保实现预期的课程建设目标。“评判课程的品质应该首先看课程是否关注学生、是否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素养,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特定的素养。”[5]一是学校建立了立体、多维、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根据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课程目标和管理目标,学校细化了校本课程建设评价方案,主要包括两个项目,即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课程本身能否达到预期的课程建设目标。学校从学生的选课率、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生的认可程度等指标确立了校本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以此作为学校课程调整的依据,也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指标。二是教师课程实施的评价。为调动教师积极性,规范课程实施过程,建立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量化评价方案,主要对教师参与课程开设的情况、课程开设的质量和学生的认可程度进行评价,并据此对教师的工作情况予以量化奖惩。

(二)探索多元的课程评价方式

考虑到评价的可信度、可操作性,学校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阶段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评价形式。“乍一看,教学似乎只包含着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但实际上,在教学的背后却还蕴涵着多个主体,比如国家、教育行政、学校、教育理论者、学生家长、社会大众等。”[6]只有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参与评价,才能保证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为此,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了多元的课程评价方式,其中,课程纲要的评价由课程审议委员会以课程纲要评鉴会的形式进行。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由课程实施的过程检查组成,包括教学常规的遵守情况、课堂教学组织情况、课程执行力等。主要采用量规式评价,将评价的标准制定出来予以下发,教师平时可以参照标准执行,评价组成员吸纳教师和学生参与,达到公平和公正。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成长效果的评价主要采取问卷、访谈、数据分析的形式。学习过程中设置“成长星”“勤学星”“守恒星”“管理星”“风采星”,给学生发彩色向日葵争章卡,从不同维度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度。终结性评价以校级展示的形式进行,上学期举行校本课程展示专场,下学期与六·一儿童节结合进行展示。对教师专业成长效果主要采取问卷、资料分析(专业获奖)和访谈的形式,汇总分析教师课程意识、课程能力及自身职业感受方面的收获。

(三)发挥评价的引领导向作用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自身存在着不断优化的过程。因此,注重校本课程建设本身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设质量的重要途径。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主要从学生选课、成长以及社会、家长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通过对评价过程材料和结果的汇总和分析,判定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质量,并作为课程调整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校本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学校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取消了快乐写作和快乐英语,增添了学生需求较高的魔术、跆拳道、网球等课程。为了激励学生,学校每年度评选一次课程之星,在校园里以光荣榜的形式进行展示,主要包括师生为其写的颁奖词、自己写的简介及照片、荣誉称号,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生发其自豪感和自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成长的积极性,开始变得阳光、快乐、自信。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也深受教育,许多教师开始学习打架子鼓、跳拉丁舞、画国画、写毛笔字、学摄影、吹葫芦丝、吹陶笛,和学生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

[1][3][4][5]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07):11-16.

[2]刘庆昌.教育价值的秩序[J].教育科学.2009,(05):21-26.

[6]李润洲.教学追求什么样的有效[J].教育发展研究.2013,(02):59-63.

(责任编辑:张 斌)

汤强兴/山东省临沂光耀实验学校校长,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与课程建设等

猜你喜欢
校本阳光评价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走,出发!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走在阳光路上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