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儿科住院患儿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

2015-03-31 05:26史双秀
关键词:心理状态护理干预家属

史双秀

【摘要】目的了解儿科住院患儿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结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儿科收治的120例住院患儿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针对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结果两组家属干预前的心理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家属的心理状态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干预后,存在怀疑与不信任、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焦虑与紧张及其他心理状态者所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患儿家属普遍存在焦虑、紧张、怀疑等不良心理状态,对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家属的各种不良情绪,对于家属的治疗配合度及护理满意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住院患儿;家属;心理状态;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本院为改善住院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对其实施了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20例住院患儿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排除精神疾病者、严重躯体疾病者、恶性肿瘤者等。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龄21~53岁,平均(27.5±6.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91例,小学及以下29例。与患儿关系:母亲48例,父亲36例,祖父母19例,外祖父母13例,其他4例。将120例家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家属在文化程度、与患儿关系、性别、年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告知家属患儿病情、治疗方法、预后效果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

①改善住院环境。将患儿安置在家庭化布置的病房中,患儿入院后,病房责任护士要主动向家属及患儿做自我介绍,并向家属介绍病房环境,让家属感觉亲切,从而对病房环境、护理质量放心。

②关怀照护。在护理工作中,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做任何一项护理工作前,都要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并询问家属的意见,以消除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疑虑,同时也能产生被尊重感。在患儿入院时,护士长要及时送上问候卡,住院期间,护士长每天都要到床边对患儿进行慰问,了解患儿情况。

③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每位家属发放儿童健康宣传手册,介绍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相关常识及护理方法,让家属对患儿疾病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减轻焦虑、紧张情绪。

④告知治疗费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家属治疗费用相关情况,了解家属有无经济困难情况,对于有经济困难的家庭,护理人员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尽可能地减低治疗费用,以减轻家属的经济负担。

1.3 疗效评价:使用文献[1]中的住院患儿家属心理状态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问卷涉及4个大类(怀疑与不信任、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焦虑与紧张、其他心理状态),共11个问题。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应用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家属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详见表1。从表1可知,两组家属干预前的心理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家属的心理状态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干预后,存在怀疑与不信任、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焦虑与紧张及其他心理状态者所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从改善住院环境、关怀照护、健康教育、告知治疗费用几方面,对观察组患儿家属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以消除家属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感,对疾病的过于紧张以及对治疗费用的担心,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存在怀疑与不信任、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焦虑与紧张及其他心理状态者所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之,住院患儿家属普遍存在焦虑、紧张、怀疑等不良心理状态,对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家属的各种不良情绪,对于家属的治疗配合度及护理满意度具有重大意义[4]。

参考文献

[1]李凤玲.护理关怀照护行为缓解儿科患儿家属心理问题的效果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9):61-63.

[2]郑霞.950例住院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健康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6):418-418.

[3]卢英英,王春芬,冯娟,等.探讨儿科住院患儿家属心理需求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2014,(12):571-572.

[4]于文凤,王岩梅,陈莉萍,等.PICU患儿家属心理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0):41-42.

【摘要】目的了解儿科住院患儿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结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儿科收治的120例住院患儿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针对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结果两组家属干预前的心理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家属的心理状态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干预后,存在怀疑与不信任、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焦虑与紧张及其他心理状态者所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患儿家属普遍存在焦虑、紧张、怀疑等不良心理状态,对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家属的各种不良情绪,对于家属的治疗配合度及护理满意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住院患儿;家属;心理状态;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本院为改善住院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对其实施了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20例住院患儿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排除精神疾病者、严重躯体疾病者、恶性肿瘤者等。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龄21~53岁,平均(27.5±6.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91例,小学及以下29例。与患儿关系:母亲48例,父亲36例,祖父母19例,外祖父母13例,其他4例。将120例家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家属在文化程度、与患儿关系、性别、年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告知家属患儿病情、治疗方法、预后效果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

①改善住院环境。将患儿安置在家庭化布置的病房中,患儿入院后,病房责任护士要主动向家属及患儿做自我介绍,并向家属介绍病房环境,让家属感觉亲切,从而对病房环境、护理质量放心。

②关怀照护。在护理工作中,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做任何一项护理工作前,都要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并询问家属的意见,以消除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疑虑,同时也能产生被尊重感。在患儿入院时,护士长要及时送上问候卡,住院期间,护士长每天都要到床边对患儿进行慰问,了解患儿情况。

③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每位家属发放儿童健康宣传手册,介绍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相关常识及护理方法,让家属对患儿疾病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减轻焦虑、紧张情绪。

④告知治疗费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家属治疗费用相关情况,了解家属有无经济困难情况,对于有经济困难的家庭,护理人员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尽可能地减低治疗费用,以减轻家属的经济负担。

1.3 疗效评价:使用文献[1]中的住院患儿家属心理状态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问卷涉及4个大类(怀疑与不信任、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焦虑与紧张、其他心理状态),共11个问题。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应用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家属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详见表1。从表1可知,两组家属干预前的心理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家属的心理状态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干预后,存在怀疑与不信任、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焦虑与紧张及其他心理状态者所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从改善住院环境、关怀照护、健康教育、告知治疗费用几方面,对观察组患儿家属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以消除家属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感,对疾病的过于紧张以及对治疗费用的担心,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存在怀疑与不信任、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焦虑与紧张及其他心理状态者所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之,住院患儿家属普遍存在焦虑、紧张、怀疑等不良心理状态,对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家属的各种不良情绪,对于家属的治疗配合度及护理满意度具有重大意义[4]。

参考文献

[1]李凤玲.护理关怀照护行为缓解儿科患儿家属心理问题的效果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9):61-63.

[2]郑霞.950例住院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健康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6):418-418.

[3]卢英英,王春芬,冯娟,等.探讨儿科住院患儿家属心理需求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2014,(12):571-572.

[4]于文凤,王岩梅,陈莉萍,等.PICU患儿家属心理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0):41-42.

【摘要】目的了解儿科住院患儿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结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儿科收治的120例住院患儿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针对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结果两组家属干预前的心理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家属的心理状态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干预后,存在怀疑与不信任、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焦虑与紧张及其他心理状态者所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患儿家属普遍存在焦虑、紧张、怀疑等不良心理状态,对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家属的各种不良情绪,对于家属的治疗配合度及护理满意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住院患儿;家属;心理状态;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本院为改善住院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对其实施了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20例住院患儿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排除精神疾病者、严重躯体疾病者、恶性肿瘤者等。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龄21~53岁,平均(27.5±6.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91例,小学及以下29例。与患儿关系:母亲48例,父亲36例,祖父母19例,外祖父母13例,其他4例。将120例家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家属在文化程度、与患儿关系、性别、年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告知家属患儿病情、治疗方法、预后效果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

①改善住院环境。将患儿安置在家庭化布置的病房中,患儿入院后,病房责任护士要主动向家属及患儿做自我介绍,并向家属介绍病房环境,让家属感觉亲切,从而对病房环境、护理质量放心。

②关怀照护。在护理工作中,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做任何一项护理工作前,都要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并询问家属的意见,以消除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疑虑,同时也能产生被尊重感。在患儿入院时,护士长要及时送上问候卡,住院期间,护士长每天都要到床边对患儿进行慰问,了解患儿情况。

③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每位家属发放儿童健康宣传手册,介绍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相关常识及护理方法,让家属对患儿疾病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减轻焦虑、紧张情绪。

④告知治疗费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家属治疗费用相关情况,了解家属有无经济困难情况,对于有经济困难的家庭,护理人员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尽可能地减低治疗费用,以减轻家属的经济负担。

1.3 疗效评价:使用文献[1]中的住院患儿家属心理状态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问卷涉及4个大类(怀疑与不信任、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焦虑与紧张、其他心理状态),共11个问题。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应用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家属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详见表1。从表1可知,两组家属干预前的心理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家属的心理状态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干预后,存在怀疑与不信任、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焦虑与紧张及其他心理状态者所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从改善住院环境、关怀照护、健康教育、告知治疗费用几方面,对观察组患儿家属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以消除家属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感,对疾病的过于紧张以及对治疗费用的担心,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存在怀疑与不信任、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焦虑与紧张及其他心理状态者所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之,住院患儿家属普遍存在焦虑、紧张、怀疑等不良心理状态,对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家属的各种不良情绪,对于家属的治疗配合度及护理满意度具有重大意义[4]。

参考文献

[1]李凤玲.护理关怀照护行为缓解儿科患儿家属心理问题的效果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9):61-63.

[2]郑霞.950例住院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健康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6):418-418.

[3]卢英英,王春芬,冯娟,等.探讨儿科住院患儿家属心理需求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2014,(12):571-572.

[4]于文凤,王岩梅,陈莉萍,等.PICU患儿家属心理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0):41-42.

猜你喜欢
心理状态护理干预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谈谈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素质
基于《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及学习状态调查》的分析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