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03-31 19:22赵玉发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中医疗效

赵玉发

【摘要】目的研究并讨论中医对风湿性心脏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1年2月~2012年2月来我院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抽取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61.43%),其显著差异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对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好,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生命质量,还可以增强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中医;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2【文献标识码】B

风湿性心脏病又称为风心病,是由风湿热累及到机体心脏瓣膜所引起的心脏病变,其主要表现为主动脉瓣、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和狭窄[1]。风心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房心室的增大,病变部位的心脏杂音及心功能不全等症状。患者早期未明显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脏增大,若未及时治疗,该疾病在若干年后会演变为心力衰竭。为研究中医对风湿性心脏病治疗的临床效果,在2011年2月~2012年2月来我院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中抽取140例进行研究,现展开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2011年2月~2012年2月来我院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抽取140例,其中包括男62例,女78例,年龄在30~57岁,其平均年龄在(43.9±1.2)岁。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和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资料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治疗。对早期无症状的慢性风心病患者无需进行手术治疗;对有明显症状的风心病患者且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或二尖瓣分离术,其中以人工瓣膜置换术作为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对于风湿热已累及心脏的患者应进行卧床休息,并进行住院治疗。应用青霉素杀灭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和链球菌,连续治疗10~14天,每天1次。但患者的ASO恢复正常后改用苄星青霉素制剂,每天1次。为减轻患者胃肠道症状,患者每天3~4次服用水杨酸制剂阿司匹林肠溶片4~6g/d,饭后服用,必要时应与强氧化铝凝胶合用;连续服用3~6个月后减量至2g/d。若患者有高热出现,应服用药物强化可的松进行控温处理,待温度得到有效控制后改服强的松,每天1次,每次30~40mg,两周后减量至每3d2.5mg,连续服用8周。有心肌炎的风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仍需连续休息两周才可增加活动量。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治疗,主要有两种类型。①血脉淤滞型。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内犯于心,风寒湿邪搏于血脉,表现为全身性水肿、心悸胸闷和唇舌发绀等。药方有:红枣5枚,生晒参4.5g,防己9g,甜葶苈12g,平地木、石膏和车前子各15g,炙桂枝和丹参各20g。将上述药物首先用水浸泡半个小时,再将其放到火上煎半个小时,每剂药都需要煎2次,并将2次的药物混合后服用,患者每日服用1剂。治法:助阳通脉,益气活血。加减:水肿严重的患者应加4g蟋蟀粉;发绀严重的患者应加12g失笑散;正气衰惫患者应加4g直参。

②心血瘀阻型。患者的主要症状有舌质瘀斑或呈现紫暗,咯血,唇颊青紫,两颧紫红,胸闷不适,心悸不安和心痛时作等。药方有:枳实、半夏、五味子、芍药、川芎、麦冬各9g,沙参和丹参各15g,云苓30g,每天用水煎服1剂;重症的患者每日服用2剂,以30剂为一个疗程。治法:活血化瘀、利湿除痰。加减:喘严重的患者加蛤蚧;浮肿的患者加木通和苡仁;气虚患者加黄芪和党参;失眠心悸的患者加柏子仁和酸枣仁;阳虚患者加桂枝和附子。

1.3 疗效标准[2]

无效: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无改变或加重,有的甚至死亡。有效: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有所改善,可以参加日常生活中一些较为轻微的活动。痊愈: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全部消失,其功能活动完全恢复,可以胜任日常家务及一般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以P<0.05表示资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61.43%),其显著差异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x2=6.21,P=0.0207<0.05)。见表1.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内侵的风寒湿邪,导致血脉不畅,心脉痹阻,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怔忡、心悸、唇舌青紫、颧面暗红和四肢逆冷[3]。在中医学中风心病分为心肾阳虚和心悸淤阻两类,其中最为多见的是肺络淤阻型。该类型疾病会累及心脏组织,导致心肺的受损,因此临床上一般应用化瘀利湿来治疗治疗该疾病。研究结果表明,中医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8.57%)显著高于西医治疗的对照组(61.43%),表明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西医治疗,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药在风心病中的药效。中医治疗风心病,不仅治标治本,还同时施治辩证治疗,其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患者机体的生命质量。中医治疗药方中的赤芍、川芎和丹参可以活血化瘀;大枣可以养血安神;车前子可以清热利尿;枳实、半夏和云茯利可以利湿除痰;五味子、麦冬和沙参可以通脉养心;防己可以祛风止痛,利水消肿。此外,丹参还可以养血安神、清心除烦和凉血消痈,甜葶苈可以强心利尿、泻肺平喘,石膏可以清热解毒和除烦止渴等。而西医治疗风心病会由于西药的不良发应导致病情的加重或新疾病的发生,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且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抗凝血治疗,还有感染的风险和瓣膜渗漏的风险等;中医治疗虽然见效慢,但患者痛苦小,不易复发,因此西医的临床疗效往往低于中医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并讨论中医对风湿性心脏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1年2月~2012年2月来我院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抽取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61.43%),其显著差异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对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好,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生命质量,还可以增强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中医;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2【文献标识码】B

风湿性心脏病又称为风心病,是由风湿热累及到机体心脏瓣膜所引起的心脏病变,其主要表现为主动脉瓣、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和狭窄[1]。风心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房心室的增大,病变部位的心脏杂音及心功能不全等症状。患者早期未明显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脏增大,若未及时治疗,该疾病在若干年后会演变为心力衰竭。为研究中医对风湿性心脏病治疗的临床效果,在2011年2月~2012年2月来我院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中抽取140例进行研究,现展开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2011年2月~2012年2月来我院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抽取140例,其中包括男62例,女78例,年龄在30~57岁,其平均年龄在(43.9±1.2)岁。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和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资料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治疗。对早期无症状的慢性风心病患者无需进行手术治疗;对有明显症状的风心病患者且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或二尖瓣分离术,其中以人工瓣膜置换术作为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对于风湿热已累及心脏的患者应进行卧床休息,并进行住院治疗。应用青霉素杀灭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和链球菌,连续治疗10~14天,每天1次。但患者的ASO恢复正常后改用苄星青霉素制剂,每天1次。为减轻患者胃肠道症状,患者每天3~4次服用水杨酸制剂阿司匹林肠溶片4~6g/d,饭后服用,必要时应与强氧化铝凝胶合用;连续服用3~6个月后减量至2g/d。若患者有高热出现,应服用药物强化可的松进行控温处理,待温度得到有效控制后改服强的松,每天1次,每次30~40mg,两周后减量至每3d2.5mg,连续服用8周。有心肌炎的风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仍需连续休息两周才可增加活动量。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治疗,主要有两种类型。①血脉淤滞型。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内犯于心,风寒湿邪搏于血脉,表现为全身性水肿、心悸胸闷和唇舌发绀等。药方有:红枣5枚,生晒参4.5g,防己9g,甜葶苈12g,平地木、石膏和车前子各15g,炙桂枝和丹参各20g。将上述药物首先用水浸泡半个小时,再将其放到火上煎半个小时,每剂药都需要煎2次,并将2次的药物混合后服用,患者每日服用1剂。治法:助阳通脉,益气活血。加减:水肿严重的患者应加4g蟋蟀粉;发绀严重的患者应加12g失笑散;正气衰惫患者应加4g直参。

②心血瘀阻型。患者的主要症状有舌质瘀斑或呈现紫暗,咯血,唇颊青紫,两颧紫红,胸闷不适,心悸不安和心痛时作等。药方有:枳实、半夏、五味子、芍药、川芎、麦冬各9g,沙参和丹参各15g,云苓30g,每天用水煎服1剂;重症的患者每日服用2剂,以30剂为一个疗程。治法:活血化瘀、利湿除痰。加减:喘严重的患者加蛤蚧;浮肿的患者加木通和苡仁;气虚患者加黄芪和党参;失眠心悸的患者加柏子仁和酸枣仁;阳虚患者加桂枝和附子。

1.3 疗效标准[2]

无效: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无改变或加重,有的甚至死亡。有效: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有所改善,可以参加日常生活中一些较为轻微的活动。痊愈: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全部消失,其功能活动完全恢复,可以胜任日常家务及一般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以P<0.05表示资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61.43%),其显著差异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x2=6.21,P=0.0207<0.05)。见表1.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内侵的风寒湿邪,导致血脉不畅,心脉痹阻,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怔忡、心悸、唇舌青紫、颧面暗红和四肢逆冷[3]。在中医学中风心病分为心肾阳虚和心悸淤阻两类,其中最为多见的是肺络淤阻型。该类型疾病会累及心脏组织,导致心肺的受损,因此临床上一般应用化瘀利湿来治疗治疗该疾病。研究结果表明,中医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8.57%)显著高于西医治疗的对照组(61.43%),表明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西医治疗,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药在风心病中的药效。中医治疗风心病,不仅治标治本,还同时施治辩证治疗,其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患者机体的生命质量。中医治疗药方中的赤芍、川芎和丹参可以活血化瘀;大枣可以养血安神;车前子可以清热利尿;枳实、半夏和云茯利可以利湿除痰;五味子、麦冬和沙参可以通脉养心;防己可以祛风止痛,利水消肿。此外,丹参还可以养血安神、清心除烦和凉血消痈,甜葶苈可以强心利尿、泻肺平喘,石膏可以清热解毒和除烦止渴等。而西医治疗风心病会由于西药的不良发应导致病情的加重或新疾病的发生,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且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抗凝血治疗,还有感染的风险和瓣膜渗漏的风险等;中医治疗虽然见效慢,但患者痛苦小,不易复发,因此西医的临床疗效往往低于中医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并讨论中医对风湿性心脏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1年2月~2012年2月来我院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抽取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61.43%),其显著差异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对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好,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生命质量,还可以增强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中医;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2【文献标识码】B

风湿性心脏病又称为风心病,是由风湿热累及到机体心脏瓣膜所引起的心脏病变,其主要表现为主动脉瓣、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和狭窄[1]。风心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房心室的增大,病变部位的心脏杂音及心功能不全等症状。患者早期未明显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脏增大,若未及时治疗,该疾病在若干年后会演变为心力衰竭。为研究中医对风湿性心脏病治疗的临床效果,在2011年2月~2012年2月来我院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中抽取140例进行研究,现展开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2011年2月~2012年2月来我院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抽取140例,其中包括男62例,女78例,年龄在30~57岁,其平均年龄在(43.9±1.2)岁。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和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资料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治疗。对早期无症状的慢性风心病患者无需进行手术治疗;对有明显症状的风心病患者且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或二尖瓣分离术,其中以人工瓣膜置换术作为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对于风湿热已累及心脏的患者应进行卧床休息,并进行住院治疗。应用青霉素杀灭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和链球菌,连续治疗10~14天,每天1次。但患者的ASO恢复正常后改用苄星青霉素制剂,每天1次。为减轻患者胃肠道症状,患者每天3~4次服用水杨酸制剂阿司匹林肠溶片4~6g/d,饭后服用,必要时应与强氧化铝凝胶合用;连续服用3~6个月后减量至2g/d。若患者有高热出现,应服用药物强化可的松进行控温处理,待温度得到有效控制后改服强的松,每天1次,每次30~40mg,两周后减量至每3d2.5mg,连续服用8周。有心肌炎的风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仍需连续休息两周才可增加活动量。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治疗,主要有两种类型。①血脉淤滞型。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内犯于心,风寒湿邪搏于血脉,表现为全身性水肿、心悸胸闷和唇舌发绀等。药方有:红枣5枚,生晒参4.5g,防己9g,甜葶苈12g,平地木、石膏和车前子各15g,炙桂枝和丹参各20g。将上述药物首先用水浸泡半个小时,再将其放到火上煎半个小时,每剂药都需要煎2次,并将2次的药物混合后服用,患者每日服用1剂。治法:助阳通脉,益气活血。加减:水肿严重的患者应加4g蟋蟀粉;发绀严重的患者应加12g失笑散;正气衰惫患者应加4g直参。

②心血瘀阻型。患者的主要症状有舌质瘀斑或呈现紫暗,咯血,唇颊青紫,两颧紫红,胸闷不适,心悸不安和心痛时作等。药方有:枳实、半夏、五味子、芍药、川芎、麦冬各9g,沙参和丹参各15g,云苓30g,每天用水煎服1剂;重症的患者每日服用2剂,以30剂为一个疗程。治法:活血化瘀、利湿除痰。加减:喘严重的患者加蛤蚧;浮肿的患者加木通和苡仁;气虚患者加黄芪和党参;失眠心悸的患者加柏子仁和酸枣仁;阳虚患者加桂枝和附子。

1.3 疗效标准[2]

无效: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无改变或加重,有的甚至死亡。有效: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有所改善,可以参加日常生活中一些较为轻微的活动。痊愈: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全部消失,其功能活动完全恢复,可以胜任日常家务及一般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以P<0.05表示资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61.43%),其显著差异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x2=6.21,P=0.0207<0.05)。见表1.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内侵的风寒湿邪,导致血脉不畅,心脉痹阻,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怔忡、心悸、唇舌青紫、颧面暗红和四肢逆冷[3]。在中医学中风心病分为心肾阳虚和心悸淤阻两类,其中最为多见的是肺络淤阻型。该类型疾病会累及心脏组织,导致心肺的受损,因此临床上一般应用化瘀利湿来治疗治疗该疾病。研究结果表明,中医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8.57%)显著高于西医治疗的对照组(61.43%),表明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西医治疗,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药在风心病中的药效。中医治疗风心病,不仅治标治本,还同时施治辩证治疗,其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患者机体的生命质量。中医治疗药方中的赤芍、川芎和丹参可以活血化瘀;大枣可以养血安神;车前子可以清热利尿;枳实、半夏和云茯利可以利湿除痰;五味子、麦冬和沙参可以通脉养心;防己可以祛风止痛,利水消肿。此外,丹参还可以养血安神、清心除烦和凉血消痈,甜葶苈可以强心利尿、泻肺平喘,石膏可以清热解毒和除烦止渴等。而西医治疗风心病会由于西药的不良发应导致病情的加重或新疾病的发生,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且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抗凝血治疗,还有感染的风险和瓣膜渗漏的风险等;中医治疗虽然见效慢,但患者痛苦小,不易复发,因此西医的临床疗效往往低于中医治疗。

猜你喜欢
风湿性心脏病中医疗效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快速心房颤动安全性探究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室纵轴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康复护理干预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的影响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