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玉
【摘要】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5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脑梗死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
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的致残率,是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1]。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病患者,采用辛伐他丁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对象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均经颅脑CT或者MRI检查确诊,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肿瘤等疾病患者。其中,男29例,女39例,年龄50~82岁,平均(64.9±14.2)岁,病程1.5h~4d。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监测血糖、调控血压,同时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1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1次/d,口服。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近期临床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分别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进行疗效判定,①治愈: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为91~100%;②显效: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为46~90%;③有效: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为17~45%;④无效: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17%[3]。
1.4 远期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记录再发卒中、心肌梗死情况及其不良反应(消化道症状,肝损害,肌痛等)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6个月,治疗组再发脑梗死或TIA以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老龄化加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现普遍认为降低血压、抗血小板对减少脑血管意外有预防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稳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有一定的联系,使用降血脂药物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4]。
【摘要】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5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脑梗死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
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的致残率,是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1]。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病患者,采用辛伐他丁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对象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均经颅脑CT或者MRI检查确诊,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肿瘤等疾病患者。其中,男29例,女39例,年龄50~82岁,平均(64.9±14.2)岁,病程1.5h~4d。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监测血糖、调控血压,同时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1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1次/d,口服。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近期临床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分别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进行疗效判定,①治愈: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为91~100%;②显效: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为46~90%;③有效: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为17~45%;④无效: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17%[3]。
1.4 远期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记录再发卒中、心肌梗死情况及其不良反应(消化道症状,肝损害,肌痛等)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6个月,治疗组再发脑梗死或TIA以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老龄化加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现普遍认为降低血压、抗血小板对减少脑血管意外有预防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稳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有一定的联系,使用降血脂药物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4]。
【摘要】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5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脑梗死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
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的致残率,是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1]。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病患者,采用辛伐他丁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对象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均经颅脑CT或者MRI检查确诊,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肿瘤等疾病患者。其中,男29例,女39例,年龄50~82岁,平均(64.9±14.2)岁,病程1.5h~4d。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监测血糖、调控血压,同时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1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1次/d,口服。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近期临床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分别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进行疗效判定,①治愈: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为91~100%;②显效: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为46~90%;③有效: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为17~45%;④无效: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17%[3]。
1.4 远期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记录再发卒中、心肌梗死情况及其不良反应(消化道症状,肝损害,肌痛等)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6个月,治疗组再发脑梗死或TIA以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老龄化加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现普遍认为降低血压、抗血小板对减少脑血管意外有预防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稳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有一定的联系,使用降血脂药物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