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利
【中图分类号】R972+.3【文献标识码】B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者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或时间延长,其临床表现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近年来,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研究越来越被重视。阿托伐他汀具有有调脂、降脂、保护心血管的作用,临床在选择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取得了临床效果也有较大差异,为探讨两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差异,本文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治疗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治疗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使用剂量的不同分为大剂量组合小剂量组各40例,其中大剂量组男24例占60.0%,女16例,占40.0%,男女之比为1.5:1,小剂量组男23例占57.5%,女17例,占42.5%,男女之比为1.35:1。
1.2 方法:两组常规使用口服硝酸酯类、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大剂量组每晚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进行治疗,小剂量组每晚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见表1。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病情急、程度严重的内科急症,由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血管不完全堵塞所引起,尽早尽快合理正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阻止其发展为AMI[1]。其治疗目标是解除心绞痛症状,预防AMI以及防止猝死。
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很广,除有调/降脂作用外,也有心血管保护作用,阿托伐他汀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抗炎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2]。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大剂量组血脂下降水平优于小剂量组,两组治疗后,血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治疗血流变指标变化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两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显效28例,显效率为70.0%,有效11例,有效率为27.5%,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小剂量组显效16例,显效率为40.0%,有效8例,有效率为20.0%,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明尧,吴国平,冯旭霞,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9(13):58-59.
[2]方东升,杨俊,赵高阳.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6-37.
【中图分类号】R972+.3【文献标识码】B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者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或时间延长,其临床表现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近年来,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研究越来越被重视。阿托伐他汀具有有调脂、降脂、保护心血管的作用,临床在选择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取得了临床效果也有较大差异,为探讨两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差异,本文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治疗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治疗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使用剂量的不同分为大剂量组合小剂量组各40例,其中大剂量组男24例占60.0%,女16例,占40.0%,男女之比为1.5:1,小剂量组男23例占57.5%,女17例,占42.5%,男女之比为1.35:1。
1.2 方法:两组常规使用口服硝酸酯类、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大剂量组每晚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进行治疗,小剂量组每晚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见表1。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病情急、程度严重的内科急症,由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血管不完全堵塞所引起,尽早尽快合理正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阻止其发展为AMI[1]。其治疗目标是解除心绞痛症状,预防AMI以及防止猝死。
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很广,除有调/降脂作用外,也有心血管保护作用,阿托伐他汀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抗炎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2]。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大剂量组血脂下降水平优于小剂量组,两组治疗后,血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治疗血流变指标变化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两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显效28例,显效率为70.0%,有效11例,有效率为27.5%,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小剂量组显效16例,显效率为40.0%,有效8例,有效率为20.0%,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明尧,吴国平,冯旭霞,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9(13):58-59.
[2]方东升,杨俊,赵高阳.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6-37.
【中图分类号】R972+.3【文献标识码】B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者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或时间延长,其临床表现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近年来,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研究越来越被重视。阿托伐他汀具有有调脂、降脂、保护心血管的作用,临床在选择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取得了临床效果也有较大差异,为探讨两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差异,本文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治疗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治疗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使用剂量的不同分为大剂量组合小剂量组各40例,其中大剂量组男24例占60.0%,女16例,占40.0%,男女之比为1.5:1,小剂量组男23例占57.5%,女17例,占42.5%,男女之比为1.35:1。
1.2 方法:两组常规使用口服硝酸酯类、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大剂量组每晚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进行治疗,小剂量组每晚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见表1。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病情急、程度严重的内科急症,由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血管不完全堵塞所引起,尽早尽快合理正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阻止其发展为AMI[1]。其治疗目标是解除心绞痛症状,预防AMI以及防止猝死。
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很广,除有调/降脂作用外,也有心血管保护作用,阿托伐他汀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抗炎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2]。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大剂量组血脂下降水平优于小剂量组,两组治疗后,血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治疗血流变指标变化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两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显效28例,显效率为70.0%,有效11例,有效率为27.5%,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小剂量组显效16例,显效率为40.0%,有效8例,有效率为20.0%,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明尧,吴国平,冯旭霞,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9(13):58-59.
[2]方东升,杨俊,赵高阳.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