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贤明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临床治疗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总结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在常规抗心肌梗死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和对照组(仅仅采取常规抗心肌梗死方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66.7%),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K、CKMB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效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闭塞,血流中断导致闭塞动脉相关心肌组织或细胞长期缺氧、缺血,甚至坏死所致[1]。据临床相关学者研究表明,AMI发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AMI的主要手段,可有效恢复患者早期血流,实现血流再灌注,有利于缩小AMI病变范围,改善患者心功能,改善预后[2]。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0例AMI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溶栓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41~75岁,平均(56.3±1.9)岁;患者发病时间1~8h,平均(2.9±1.3)h。梗死部位:前壁者2例,广泛前壁者5例,前间壁者8例,下壁者10例,其他部位者4例,同时存在两个部位梗死者6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43~76岁,平均(55.9±2.1)岁;患者发病时间2~7h,平均(3.1±1.1)h。梗死部位:前壁者3例,广泛前壁者6例,前间壁者7例,下壁者9例,其他部位者5例,同时存在两个部位梗死者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梗死部位等基本资料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静脉溶栓治疗,入院就诊后均进行血尿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出凝血时间、血脂常规、心肌酶谱、凝血酶原活动时间等全面检查。首先给予2.5mg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皮下注射0.5mL低分子肝素,2次/d,连续治疗5d。
1.3 观察组:应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给予150万U尿激酶静脉滴注,注意控制在0.5h内滴完,每隔12h给予7500U低分子肝素钙在后腹壁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5d。
1.4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应该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胸痛程度等变化,应及时记录心电图各项指标,定量测定治疗前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指标,并且观察是否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彻底消失,心功能指标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心功能指标有所提高,改善幅度超过50%。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6 统计学处理:选用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见表1。
3. 讨论
AMI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解除血管阻塞,修复受损左室功能及心肌,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改善患者预后。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并不需要冠状动脉造影,可以为临床后期治疗争取更早的治疗时间,静脉溶栓再灌注及其时间是影响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两大重要因子。目前,经大多数学者临床实践研究表明,早期及早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冠脉血流情况,解除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症状,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也可有效降低临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3]。尿激酶对于纤溶酶原具有直接作用效果,将其转化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降解。同时部分可渗透到血栓内部,充分激活血栓中纤溶酶原,彻底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从而解除血管的闭塞状态,迅速再通血管。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相对于对照组提高了23.3%,且治疗后Ck、CKMB等心功能指标改善显著(P<0.05)。由此可见,尿激酶在静脉溶栓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有利于保护心脏功能,提高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AMI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胜申.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2 例报告[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8):360.
[2]韩清益,曹雪玲.急性心肌梗死复苏后溶栓及中西医治疗12 例[J].光明中医,2012(11):2283-2286.
[3]冯红军,程晓吟.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院前溶栓与住院溶栓疗效比较[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1(4):342-344.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临床治疗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总结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在常规抗心肌梗死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和对照组(仅仅采取常规抗心肌梗死方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66.7%),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K、CKMB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效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闭塞,血流中断导致闭塞动脉相关心肌组织或细胞长期缺氧、缺血,甚至坏死所致[1]。据临床相关学者研究表明,AMI发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AMI的主要手段,可有效恢复患者早期血流,实现血流再灌注,有利于缩小AMI病变范围,改善患者心功能,改善预后[2]。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0例AMI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溶栓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41~75岁,平均(56.3±1.9)岁;患者发病时间1~8h,平均(2.9±1.3)h。梗死部位:前壁者2例,广泛前壁者5例,前间壁者8例,下壁者10例,其他部位者4例,同时存在两个部位梗死者6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43~76岁,平均(55.9±2.1)岁;患者发病时间2~7h,平均(3.1±1.1)h。梗死部位:前壁者3例,广泛前壁者6例,前间壁者7例,下壁者9例,其他部位者5例,同时存在两个部位梗死者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梗死部位等基本资料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静脉溶栓治疗,入院就诊后均进行血尿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出凝血时间、血脂常规、心肌酶谱、凝血酶原活动时间等全面检查。首先给予2.5mg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皮下注射0.5mL低分子肝素,2次/d,连续治疗5d。
1.3 观察组:应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给予150万U尿激酶静脉滴注,注意控制在0.5h内滴完,每隔12h给予7500U低分子肝素钙在后腹壁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5d。
1.4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应该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胸痛程度等变化,应及时记录心电图各项指标,定量测定治疗前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指标,并且观察是否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彻底消失,心功能指标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心功能指标有所提高,改善幅度超过50%。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6 统计学处理:选用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见表1。
3. 讨论
AMI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解除血管阻塞,修复受损左室功能及心肌,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改善患者预后。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并不需要冠状动脉造影,可以为临床后期治疗争取更早的治疗时间,静脉溶栓再灌注及其时间是影响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两大重要因子。目前,经大多数学者临床实践研究表明,早期及早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冠脉血流情况,解除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症状,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也可有效降低临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3]。尿激酶对于纤溶酶原具有直接作用效果,将其转化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降解。同时部分可渗透到血栓内部,充分激活血栓中纤溶酶原,彻底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从而解除血管的闭塞状态,迅速再通血管。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相对于对照组提高了23.3%,且治疗后Ck、CKMB等心功能指标改善显著(P<0.05)。由此可见,尿激酶在静脉溶栓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有利于保护心脏功能,提高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AMI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胜申.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2 例报告[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8):360.
[2]韩清益,曹雪玲.急性心肌梗死复苏后溶栓及中西医治疗12 例[J].光明中医,2012(11):2283-2286.
[3]冯红军,程晓吟.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院前溶栓与住院溶栓疗效比较[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1(4):342-344.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临床治疗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总结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在常规抗心肌梗死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和对照组(仅仅采取常规抗心肌梗死方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66.7%),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K、CKMB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效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闭塞,血流中断导致闭塞动脉相关心肌组织或细胞长期缺氧、缺血,甚至坏死所致[1]。据临床相关学者研究表明,AMI发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AMI的主要手段,可有效恢复患者早期血流,实现血流再灌注,有利于缩小AMI病变范围,改善患者心功能,改善预后[2]。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0例AMI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溶栓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41~75岁,平均(56.3±1.9)岁;患者发病时间1~8h,平均(2.9±1.3)h。梗死部位:前壁者2例,广泛前壁者5例,前间壁者8例,下壁者10例,其他部位者4例,同时存在两个部位梗死者6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43~76岁,平均(55.9±2.1)岁;患者发病时间2~7h,平均(3.1±1.1)h。梗死部位:前壁者3例,广泛前壁者6例,前间壁者7例,下壁者9例,其他部位者5例,同时存在两个部位梗死者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梗死部位等基本资料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静脉溶栓治疗,入院就诊后均进行血尿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出凝血时间、血脂常规、心肌酶谱、凝血酶原活动时间等全面检查。首先给予2.5mg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皮下注射0.5mL低分子肝素,2次/d,连续治疗5d。
1.3 观察组:应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给予150万U尿激酶静脉滴注,注意控制在0.5h内滴完,每隔12h给予7500U低分子肝素钙在后腹壁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5d。
1.4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应该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胸痛程度等变化,应及时记录心电图各项指标,定量测定治疗前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指标,并且观察是否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彻底消失,心功能指标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心功能指标有所提高,改善幅度超过50%。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6 统计学处理:选用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见表1。
3. 讨论
AMI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解除血管阻塞,修复受损左室功能及心肌,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改善患者预后。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并不需要冠状动脉造影,可以为临床后期治疗争取更早的治疗时间,静脉溶栓再灌注及其时间是影响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两大重要因子。目前,经大多数学者临床实践研究表明,早期及早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冠脉血流情况,解除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症状,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也可有效降低临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3]。尿激酶对于纤溶酶原具有直接作用效果,将其转化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降解。同时部分可渗透到血栓内部,充分激活血栓中纤溶酶原,彻底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从而解除血管的闭塞状态,迅速再通血管。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相对于对照组提高了23.3%,且治疗后Ck、CKMB等心功能指标改善显著(P<0.05)。由此可见,尿激酶在静脉溶栓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有利于保护心脏功能,提高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AMI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胜申.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2 例报告[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8):360.
[2]韩清益,曹雪玲.急性心肌梗死复苏后溶栓及中西医治疗12 例[J].光明中医,2012(11):2283-2286.
[3]冯红军,程晓吟.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院前溶栓与住院溶栓疗效比较[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1(4):34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