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星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精心编写而成,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工具性。学生掌握知识一般从认知教材开始,认知越丰富,观念越清晰,获得的知识就越系统,越规范。因此,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预设相应的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那么,研读小学数学教材,到底研读啥呢?
一、 研读教材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在课程上强调整体优化,由分化走向综合;在教学方法上则要求整体设计,与之相配合。因此,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要从整体入手。首先,要了解各册教材的内容及其编排意图,知道教材的前后联系,避免教学时的前后脱节或不必要的重复。其次,要深入分析研究自己当前所教的教材,着重弄清全册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着重培养的基本技能、各章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编排顺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每节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配合情况等。最后,对准备教的一节或一段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包括掌握教学目标,明确所教教材的地位、重点、难点和关键,研究练习题等。
例如,对于数对的“先横后纵”的规定,由于和学生对某些日常经验(如座位)的描述之间存在不协调,给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克服这一教学难点?除了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方法外,能不能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作整体性考虑呢?能不能在先前教学中自觉渗透呢?当然可以,如在统计知识的教学中,当学生在观察数据、解读数据和制作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树立与数对表示“一致性”的意识,即先看横轴,后看纵轴,从而突破“数对表示”这一难点的教学。
可见,只要教师用整体观来看待所教的数学内容,就会具有“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教学意识,从而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二、 研读教材的结构性
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学的知识结构。如果学生把握了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就有可能借助于结构的支撑,让学习变得轻松而又高效。教材通常包括许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有层次地安排,以便学生逐步认识、积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如果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能厘清教材的内在结构,把握知识发展的逻辑线索,就能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有效探索和认识新内容。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是小学生正式学习代数知识的开始,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重要转折和飞跃。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求未知数x时,就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所求的数;在学习运算定律和性质以及图形面积、周长计算公式时,都曾用字母表示过数。陌生的是,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研读,笔者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形成“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结构图(如下图),并且贯彻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把数学知识结构顺利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可见,研读教材的结构性,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或方法的结构性,从而提升学生发现结构、灵活运用结构和结构化思维的能力。
三、 研读教材的发展性
教材是课程资源之本,是教与学的重要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已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教材有准确的把握、到位的理解,而且还要以教材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实现理性的超越,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首先,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变化。如小学数学新教材,原来习惯称“几何”的内容转变为现在的“空间和图形”。这种变化不只是名字上的变化,而是反映了数学教育发展取向上的变化。我们在研读相关的教材内容时着眼点就要发生变化,即要从“计算几何”向“空间几何”转变。我们以前在研究相关内容时,侧重于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几何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现在我们在研读教材时,除了认识、感受、分析这些传统计算外,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多样的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模拟、分析、推理等活动,加强对几何形体形状、大小、方位、变换、关系和结构的感知与体验,促进其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其次,要读出教材的空白。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感知材料,但由于受篇幅所限,教材不可能反映知识的全部、形成过程和编者的思维过程,这样就留下了“空白”。如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小精灵话语”,就为教师的研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以人教版五年级第10册为例,书本第4页画对称图形,呈现小精灵话语“怎样画得又好又快?”要充分解决并运用好这一句话的含义,教师就要留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和机会,因为这一例题,是对对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果学生在对称知识的某一个方面没有学好的话,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再如教材76页小精灵话语“你能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同的分数吗?”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可以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要借助“小精灵话语”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解、有个性的学习者。
可见,研读教材的发展性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研读新教材的发展点,二是研读教材预留的发展点。如果这两个方面都研读到位并付诸实践,那么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四、 研读教材的开放性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能否把握课程标准用好教材,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的一种范例而已。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再完美的教材也无法顾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研读教材的开放性。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本地区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大胆处理和补充教材,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到更熟悉、更亲切、更系统的知识。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为什么要沿着高剪?”“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吗?这些教材中没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都可能被教师点化为消除学生思维盲点、开阔学生思维空间的添补材料。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变成一个个“带钩的原子”,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进一步探索的思维通道。
可见,我们既要研读教材的开放性,又要以开放的心态研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素养。
总之,现行教材给教师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和回旋余地,给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教材,拉长教材的“长”“宽”“高”,从而不断提高教材的“附加值”。只有这样,才能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