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校语文教学的直观性

2015-03-30 00:36邬锦君
职业·下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直观性技校语文教学

邬锦君

摘 要:技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兴趣不浓,主动性较弱。针对这一教学困境,本文提出,可以从“增强技校语文教学的直观性”角度入手来寻求突破。因此,本文以成人高考教材《语文及解题指导》为例,拟从“什么是教学的直观性;如何实现教学的直观性;教学直观性的反思”这三个方面来谈直观性原则在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技校 语文教学 直观性 语文及解题指导

经过三年的技校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大部分技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加之,其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生性活泼好动,因而纯粹的“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当今的技校语文课堂。

那么,该如何解决技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的教学难题呢?笔者以为,转化表达形式重组教学内容,弱化学习难度,增强技校语文教学的直观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一、什么是教学直观性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用示意图可表示为:“观察—形成表象—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说,直观教学的内容必须是“可以感知,可以触碰,可以体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去创设这种“可以感知,可以触碰,可以体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体会和理解教学内容。

二、如何实现教学直观性

那么,该如何创设这种“可以感知,可以触碰,可以体验”的教学情境,从而实现技校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增加感性体验

语文是一个由文字构筑起的绮丽艺术世界。虽然仅是铅墨文字,但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我们可以赋予那些静默的文字以生命和情感,从而使他们变得丰盈灵动而又富有生机。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画面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朱光潜先生说:“本来每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至于知道旁人旁物有同样的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时,则全凭自己的经验而推测出来的。”在语文课本中有着许多具有画面感的文字,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将它转化为画面,落实到绘画之中,落实到表演之中,落实到想象之中。这样,学生便可以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将一个个单薄的文字构筑成一个个立体丰盈的艺术世界。

(1)画出脑海中的画面。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会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画作,然后讲述自己的理解。通过绘画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画面,真正走进文字所构建的“画面”之中,体会“画面感”;而通过讲述则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加深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化“画面感”。

例如,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奇妙的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课堂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想象绘画出“舞女的裙”的模样;其次引导学画出“荷叶”的模样;最后引导学生画出“‘舞女的裙般的荷叶”。

在此过程中请个别学生到黑板演示。然后点评学生画作,并引导学生思考“叶子为什么会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子呢?”此时,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叶子重”、“叶子大”……因而,文章该段开头所写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甜甜的叶子”便可以理解了。虽然这个比喻在文章中仅是零星一点,但是这样极微小极细致的奇思妙想正体现了朱自清先生的匠心独运。

再如,冯骥才在描写他心爱的《书桌》的首段亦是“画面感”很强的一段文字。因此,笔者在第一课时设计了“请大家依据第一段落的文字,画出冯骥才笔下的书桌”这项作业。通过这项作业,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段文字,另一方面也教会学生一种“读书方法”,即将“未知”的内容转化为“已知”的内容,具体说来是将“未知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已知的图画信息”。

又如:谢冕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中举例的《我爱这土地》,整首诗亦有浓重的画面感。谢冕也旨在通过这首诗来论述“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这只鸟的形象而展开的。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也就是说,读诗是通过想象,围绕形象展开的,即“想象是形象的起点”。

而在绘画中,形象与想象也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这种“关联性”为基础,用“类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读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画诗”(将脑海中的画面,展现在空白A4纸上)。

然后再引导学生“逆向”回忆之前的整个过程:“自己从哪里着手画画的?”。

学生会回答“鸟、土地”等“形象”。即,学生是通过“形象”来展开“想象”,形成“画面”的。这样,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能够推断出谢冕先生所论述的“形象是想象的起点”这一论点了。

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绘画,文字变得更加具体可感,赋予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的机会。然而,不论学生的画作是精美,或是粗糙,都是他们自己真实的体会与理解。于教学而言,都是极真实的,极宝贵的,也是极好的。因此,都要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

(2)演出文字中的情境。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演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情景剧。

例如,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描写“秋雨”的文字,“情境感”极强,非常适合于两人为小组进行表演。学生可以通过想象,将这种在故都的秋雨中闲适的生活状态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从而易于学生理解。

再如,张洁的《拣麦穗》。全文大多以老汉和大雁的对话展开,且文字真实戏谑。张洁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又将一个朴实善良的老汉也描绘得惟妙惟肖。因此,通过对话表演可以营造一种“情境感”,使学生深入情境切身体验,更好地体会大雁和老汉的人物形象及其情感,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效果。

即便是议论文体裁文章也不乏具有“情境感”的文字。例如:《帽子哲学》的1~3自然段叙述了:加德纳去帽子店烫帽子时与帽店老板的一段对话。幽默风趣的语言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物形象。倘若,光是凭借朗读来理解这段较为冗长的文字,不免索然无味。然而,若将它转化为活灵活现的情景剧,则会大大增强其画面感、趣味性与可读性,弱化文章的难度,从而易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通过这样种种鲜活的演绎,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表演,学生会更易于接受,也更乐于接受。加之其生性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因而这种教学效果在可控范围内还是较好的。

因此,不论是绘画,还是表演,立足点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促使学生自主地、自发地去理解文章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这也说明了“体验式”的直观性教学对于学习主动性较弱的学生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2.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或示意图,加强逻辑思维

如果说“将文字转化为画面”,是为了增强文字的形象性、生动性,使学生获得感性体验的话,那么“将文字转换为图表或示意图”,则是彰显了文字的逻辑性、思辨性,使学生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笔者以为,所谓“转化”,即化繁为简。也就是依据逻辑上的联系,把深奥的晦涩的东西转化为简单直白的东西,而这种“转化”的基础是“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趣味性较弱,教学难度较大。而针对篇幅冗长的说明文,如何才能增强其教学直观性呢?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可以“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或示意图”。

例如:针对《动物游戏之谜》中的1~8自然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梳理出表1、表2两张表格:

表1 (分-总)

地域 动物 游戏 作者猜测

缅甸 叶猴 跳荡、嬉闹 打架?

北极 渡鸦 滑雪梯 表演?

美洲巴塔哥尼亚 露脊鲸 尾鳍高举 在干什么?

表2 (总-分)

分类标准 动物游戏的

三种类型 特征 例子 备注

游戏的

形式 单独游戏 无需伙伴,

独自进行 马驹、猴类 最基本的游戏形式

战斗游戏 两个以上,

社会行为 非真战斗

操纵事物游戏 支配环境 北极熊、野象

而针对《动物游戏之谜》中关于“动物游戏之谜”的四种学说,则又梳理出如下表格(见表3)。

表3 (动物游戏之谜的四种学说)

研究者 研究对象 研究假说 基本观点

珍妮·古多尔 黑猩猩 演习说 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一些科学家 河马、渡鸦 娱乐说 游戏是自我娱乐的集中体现

汉斯·特贝

斯塔·阿特曼 黑猩猩 学习说 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

行为

约翰·贝叶

保尔·赖特 羱羊、北极

熊 锻炼说 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

尽管本文结构明晰,但我们依然可以将密密麻麻的文字转化为简单明了的表格,来降低理解的难度,从而易于学生的接受与理解。

当然,这种“转化”并不是盲目的、随机的,而是要忠于文意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转化”只不过是搭建了一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桥梁。

三、教学直观性的反思

即便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思考得出了上述两种增强教学直观性的方法,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实施的困难,形成新的教学瓶颈。也就是说,教学形式有了,可是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因此,笔者以为,教学直观性还必须建立在以下两大基础之上:

1.思想方面

从思想上来讲,应充分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打心底里热爱学生。这样才会有教学的热忱与不怕困难的勇气。笔者曾在课堂上做了一项“你理想中的语文课”的随机调查,整理归纳了21位学生的回答,笔者发现:

(1)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的学生有9位,占总数的42.85%。

(2)需要被尊重,被爱护,被理解的学生有6位,占总数的28.57%。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相较知识教学而言,对学生的情感尊重与幽默感是更为重要的。

2.从教学方面

从教学上而言,则应充分理解教材,做到内容重组,找到转化与转换的最佳契合点,也就是“最近发展区”。

然而,尽管“教学直观”可以增强趣味性,简化教学内容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某种程度而言,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这也不代表语文教学就是盲目地追求 “教学直观”。笔者以为,“形式化”的教学直观反而会导致“媚俗”,从而失去了其初衷与意义。此外,技校学生不乏社会化的“媚俗式”教育,而深度的审美教育则太少,因此导致其浮躁、肤浅,喜欢“快餐式”的内容,而难于接受一些深厚的东西;更有甚者则导致价值观的某种偏差。因此,笔者以为,纯粹“形式化”的教学直观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学直观不应该是过分热闹的,不留痕迹的;而应该是有意义的,追求教学本质的。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写道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直观性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教学的手段。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而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四、小结

笔者通过技校语文教学实践得出:依据教学直观性原则,转化、重组教学内容,创设“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实施教学直观性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二是将文字转换为图表或示意图,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教学直观性的实施应基于以下两点:就思想而言,应充分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学生为基础和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就教学而言,则应充分理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找到转化或转换的最佳契合点或最近发转区。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形式化”的教学直观,而忽略了教学的本质。以上便是笔者关于“技校语文教学直观性”的几点拙见,以求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及解题指导[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及解题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6]吴俊.苏霍姆林斯基直观性教学思想的现代启示[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

[7]吴小玲.试评夸美纽斯的直观性原则[J].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1).

[8]金平.语文教学的直观性[J].阜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

[9]陈军民.语文情境教学直观性特征探幽[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10]施红梅.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图表说明[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6).

[11]丁国权.直观性原则在制图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6(5).

(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车辆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直观性技校语文教学
简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论文物照片档案的管理
巧用教材插图,打造高效课堂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低年级英语单词教学探究
浅议技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