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神卫生服务现状及对策

2016-03-30 13:52王菊吴震卿
职业·下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心理咨询卫生

王菊?吴震卿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但高校精神卫生服务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服务资源利用率低,缺乏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机构建设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结构欠合理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各方面加以完善,以提高高校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满足大学生的相应需求。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精神卫生 心理健康对策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项目(STYA14002)、江苏省卫生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课题(JCH201513)研究成果。

精神卫生又称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其内容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是指研究健康者增进和提高精神健康、精神医学的咨询。狭义的是指研究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和康复,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使慢性精神病者的康复,重归社会。近年来,大学生的精神卫生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普遍的关注。一系列高校恶性案件一再提醒业界,仅把注意力放在健康教育上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改变高校精神卫生的工作方式、方法,合理分配高校精神卫生工作资源,才能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一、高校精神卫生服务现状

1.服务需求与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

有研究显示,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其发生率在30%左右。大学生中存在抑郁、强迫、人际关系不良、人格障碍、焦虑、精神疾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约占16%~30%。高校在心理健康相关工作方面的人力资源配置相对薄弱,实际走进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或有意愿寻求心理咨询机构帮助的学生也非常少。有37.2%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与学生总数比例在1∶2000~1∶1000范围内。而就是这种相对稀缺的精神卫生资源,其利用率还是相当的低,又有研究显示,每周接待来访者5人以下的高校心理咨询师占73.6%,每位心理咨询师平均每天接待不到1人。大学生巨大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与极低的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利用率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2.精神卫生认识不充分

有观点认为,在高校精神疾病非常少见,心理咨询内容中属于障碍性咨询的症状所占比例也较小。而现实中,大学生受精神疾患困扰,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现象不容忽视,精神疾病在不少高校中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北京某大学1997—2009年休学原因的调查显示,精神疾病居于首位(48.21%),是导致高校学生因病休学的主要原因。鲁东大学的调查也显示32.7%的学生因精神疾病休退学,占疾病原因首位。目前高校精神卫生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群体现状描述和健康教育方面,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和康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对不同群体的实际需要尚不能很好地区别对待。

3.高校精神卫生现状

在机构方面,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高校要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大学生精神健康教育工作被提升为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桑志芹教授的研究也提示,各高校对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也基本遵循了《意见》的要求,90.4%的高校建立了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74.2%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挂靠在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作为独立机构的只占10.9%,其余则挂靠在团委或相关部门。但高校对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是普遍现象,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有44%的学校有专项拨款,平均每年约8万元;有56%的学校拨款数额不固定,且有很大的差别,每年向学校申请,且数量有限。

在人员方面,高校精神卫生工作从业者普遍存在学历层次高、实践经验少的情况。江苏省高校87.3%的被调查高校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其中48.9%被调查高校中平均年龄为31—35岁,61.7%的被调查高校中35岁以下工作人员比例大于40%。这与业界从业人员多数是毕业后直接加入高校精神卫生队伍的业界现状相契合。从职称分布来看,以初、中级职称为主,从取得资格证书的情况来看,已经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占总数的42.1%,正在参加培训的占14%,有意向的占26.3%,觉得没有必要的占17.5%。高校精神卫生从业者中,专职人员不足,且兼职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影响了高校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

二、提高高校精神卫生服务水准

1.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方向亟待调整

产生巨大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与极低的资源利用率之间矛盾的原因,是因为我国大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意识到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因为我们的工作还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黄希庭教授主持的一项研究曾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进行过调查和评估,其研究显示,84.3%的大学生希望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服务;74%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讨论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服务需要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胡月香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问题的所在,高校学生对心理咨询机构的了解程度相当不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逐渐兴起。进入21世纪后,随着《意见》的出台,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颁布,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全面展开。2005年,一项针对江苏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显示,90.4%的高校建立了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近八成的高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组织,71.3%的被调查高校建立了全校心理测评建档制度,80.9%的被调查高校每学年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78.7%的被调查高校每学期都进行团体辅导,9.4%的被调查高校每学期都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一些相关的研究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些工作的成效,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已经普遍提高,然而业界在努力提高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同时,却对自身的职能宣传不够,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还比较低。胡月香的研究显示,36.4%的大学生认为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能让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受益”,48.1%的大学生认为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只能帮助极少数人”,5.8%的大学生认为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只是浪费学校资源”,9.7%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持其他观点。

高校精神卫生工作的任务包括心理健康的科普教育和干预两个方面,在开展工作时不仅要普及健康知识,还要教会其如何合理选择和运用相应资源为自身心理健康服务。目前高校精神卫生的科普宣传工作方向亟待调整,要从提高大学生自身对其精神卫生状况的识别能力,向既能很好识别又能合理解决这一方向努力。

2.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我国目前在高校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方面的工作几乎是个空白。据研究报道,国内各地的精神障碍患病率,在15.76%~21.96%之间,且前述大学生受精神疾患困扰,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现象也一再警示我们,高校应当摒弃对精神疾病视而不见的原始“防御方式”。大学生要学会如何识别自身心理健康状态,也要学会如何合理选择相应资源去解决问题,但它的基本前提是高校精神卫生服务机构职能明确,功能完善。目前看来,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挂靠在学生处是当今的一种普遍建制方式。这种方式符合《意见》的要求,但对于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却差强人意,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发现了需要精神科医疗服务的对象,该机构本身无法继续处理,而学校的内设医疗机构与该机构又不同属一个部门,部门间沟通和衔接缺乏制度保障,甚至有些内设医疗机构根本没有精神科执业的资质,或许也正是因为处置能力的缺乏才使得高校集体选择对精神疾病的忽视。

民众普遍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足,认为患有精神疾病就一定会做出伤害其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抑或无法自理其生活。而现实是,精神疾病从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到常见的焦虑、抑郁跨度很大,如果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绝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功能是可以得到很好保护的。社区精神疾病诊疗模式因其能更方便精神疾患者获得服务资源,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如今处在高校社区化管理热潮中的中国高校是否也可以考虑为大学生提供社区精神疾病诊疗服务,让其成为高校精神卫生工作个性化服务的重要一环呢?明确其与学校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的职能划分,并建立两者之间的衔接机制,为广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完备的精神卫生服务,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3.根据目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总体上看,高校精神卫生从业者学历层次较高,但工作经验明显不足。这与高校在精神卫生工作方面目标不明确、管理欠科学有一定关系。高校在选人时高标准严要求,而用人环节则进入了“放羊”模式,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天天坐等来访者上门,谁遇到谁处理,缺乏职业培训机会和晋升通道,这样的管理方式是大多数高校相关机构的真实写照。在缺乏目标的情况下工作,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高校应该着眼于摸清在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情况和需求,发现自身相关工作与学生需求间的差距,设定合理的精神卫生工作目标,根据目标内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避免盲目引进人才以及相关人才大面积的职业倦怠。

参考资料:

[1]桑志芹,邱再洁.江苏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A].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

[2]胡月香.上海高校心理咨询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28).

[3]赵琳.北京某大学1997-2009年学生因病休学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04).

[4]李肇翬.鲁东大学学生2004-2008年休退学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07).

[5]黄希庭,郑涌,罗鸣春.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

(作者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心理咨询卫生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卫生与健康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卫生歌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