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富海,田倩倩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基于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安富海,田倩倩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只有立足于学,才能弄清楚教,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只有立足于有效学习才有可能生成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效率地、批判反思地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和培养情感的学习活动,具有动机的内发性、行为的自控性、过程的反思性和结果的创新性等特点。有效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状态、适时的调适学习策略、积极地反思学习问题,还需要教师高屋建瓴的指导。
有效学习;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旨趣的有效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关注的重点,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梳理文献我们发现,近15年来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有效教学的价值、内涵、特征的阐释;二是对有效教学理论基础的探讨和评价指标的建构;三是关于有效教学的调查研究;四是对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介绍。这些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只有少数学者在关注有效学习,大多数学者都将笔墨用在为有效教学进行正当性的辩护和教师如何有效的“教”上面。这种不关注或忽视有效学习的有效教学研究注定不会对教学实践产生增量性影响,反而会扰乱正常的教学实践。“所有关于教的问题的思考和设计,都应以对学的理解和把握为基础,否则,教就可能演变成背离学的规律、脱离学的目的的无实际效果和意义的活动。只有立足于‘学’,才能弄清楚‘教’”。[1]本文就是在深刻把握有效学习的内涵、特点的基础上,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策略,以期能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什么是学习?在我国,“学习”二字最早是分开使用的,见于孔子的《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最早把“学习”二字直接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礼记·月令》中的“鹰乃学习”,用以表达小鸟学习飞行的行为。 中国古代的“学习”包含“学”与“习”两个环节,“学”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习”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二者统一起来才构成学习的完整概念。学习是一种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在现代汉语表达中,“学习”二字已经连用,《辞海》中对“学习”的释义为“学,效;习,频频起飞,小鸟反复学飞;求得知识技能,引申为效法。”[2]《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学习”的理解中也强调了学习的模仿、练习和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特点。[3]在英语中,用来表达“学习”的词主要为learn和study,它将“学习”被描述为一个有意义、积极的、有收获的过程,并强调学习付出“时间和精力”。[4]在我国教育界,关于“学习”的界定很多,其中林崇德和刘善循最具代表性,他们都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学习”进行了界定,从广义的角度,他们都认为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5]狭义角度,他们也都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的特征和重视实践技能和外在行为的变化的特点,不同的是刘善循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特征。[6]日本学者佐藤学对于“学习”的理解突破了以往对于学习的界定,他认为“学习”就是跟客观世界的交往与对话,跟他人的交往与对话,跟自身的交往与对话。[7]通过对学习的汉语、英语的词源分析,以及专家对学习含义的探讨,我们认为,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还是一种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模仿,还需要交流和对话。
什么是有效学习?有效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效率地、批判反思地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和培养情感的学习活动。[8]这一定义强调了有效学习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准备,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效率地、批判反思的学习过程和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学习结果。因此,要理解有效学习必须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准备方面。学生要进行有效学习,应该进行两个方面的积极准备,一方面是内在学习动机的情感准备,适当强度的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是维持有效学习的动力系统,如果一开始学生的学习动机就非常弱或者过于牵强,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投入;另一方面是先验材料以及辅助材料的准备,这里的先验材料是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经验储备,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或者经验基础,那么更进一步的学习就很难进行或者效果难以达到最好。所谓辅助材料是指能够促进深入学习的物品或媒体,辅助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新的学习内容。二是学习方法方面。有效学习强调学习方法的个体性,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某一项内容时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三是学习过程方面。有效学习是一种在批判反思的基础上追求效率的学习,不仅强调学习中要花更少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还强调学习过程中批判反思地接受新的学习内容,这里的反思可以是学生自我内在反思,也可以是同伴学习群体在共同学习活动中集体反思。四是学习结果方面。有效学习不仅重视学习准备、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也非常重视学习结果。有效学习所关注的学习结果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还包括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策略的提升。
有效学习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状态,它在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方面都与无效学习或低效学习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动机的内发性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9]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维持其有效学习活动并且帮助其达到最终学习目标以及获得个人发展的动力机制。有效学习首先要求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发的而不是外在的。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基于学习内容本身和自我的需要而呈现出的学习动机,这种学习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酝酿,在学生头脑中逐渐具体化,以具体理想目标呈现出来,并且这一目标成为一种动力因素激发学生开始思考如何达到目标,同时学生会进行一定的自我可能性评估,从而在学习者内心和头脑中达到理想程度的学前准备状态。有效学习还要求学生学习动机的具有持续性。学习动机的持续性体现在学习动机的强度、学习动机的维持时间以及学习动机的后继性。在学习动机的强度上,有效学习的学习动机表现为适度偏强,过于高强度的学习动机容易冲动过后陷于冷静,而过于低强度的学习动机则很容易导致中途放弃或者偏移预定理想目标。在学习动机的维持时间上,有效学习的学习动机是可以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在学习的准备、发生、实践以及反思阶段,其学习动机一直存在于学生内心,并且在每个阶段都能够维持和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和探索行为的进行。在学习动机的后继性上,有效学习的学习动机不仅能够激发和维持当前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且还可以作为继发性动力激发新的学习动机,从而继续性的影响到新阶段的有效学习。
(二)学习行为的自控性
学习行为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经由自身内部学习动机推动、思维完全参的、并外显出的一系列具有明确目标性和特定意义的动作机制。有效学习行为首先应该具有自控性的特点。当学生内在的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与外在学习环境协调时,自我控制的作用表现不明显;当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等与外部学习环境趋于“失调”时,自控性的学习行为就会有效控制自身的不协调因素,在不破坏自身学习价值体系的前提下,改变自身学习行为,适应外部学习环境,从而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由于外部环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与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不匹配,因此需要学生能有效控制和适时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使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达到最佳状态。另外,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动态而且具有代谢机制的生态过程,当进行一项新的学习活动时,其学习效果必然受以前所经历的学习体验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那么学生头脑内部便不会意识到有冲突的存在。但是当此前学习经历与当前学习过程的某一方面发生冲突或矛盾时,自控性的学习行为就会运用逻辑思维充分分析前后两者的矛盾,重新对学习内容进行高级加工,从而建构出两者之间新生的、有意义的联系,保持有效学习行为的持续发生。
(三)学习过程的反思性
反思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批判性地考察自己行为的过程,是一种涉及直觉、情绪和激情等复杂的思维活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是指学生为了实现有效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的特性。[10]反思性是有效学习的主要特征,也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的价值和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是任何其他指导和评价都不能取代的,因为学生自己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自己在这种学习中学会了什么、什么还学的不太明白。也就是说,学生真正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无论外人怎样去评价这个事实都不会改变。无论教师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在一堂课内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能做出客观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使学生发现自己以往学习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生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学习结果的创新性
在一项学习活动中,如果学习是基于学生内在的需要而进行的,而且学生在学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学习状况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这种学习准备和学习过程必然生成创新性的学习结果。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性的学习结果不是否定或轻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学习结果,而是基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的思维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过分强调“双基”,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但从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许多学生不仅过程与方法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出现了问题,许多课堂过分注重热闹的课堂氛围和程序化的活动过程,忽视了学习结果。有效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对于学生自身以及其所学内容而言,都应该是具有创新性。学生在经历有效学习过程之后,其自身不论在知识收获还是情感的体验上都不只限于量变的积累,而是在更高程度上体现出知识的创新以及情感的升华,这种创新不同于知识的简单积累或者情感价值的简单变化。知识的创新应体现在个人独特体验以及逻辑思维的转变方面;情感价值的创新应该体现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实现个人情感价值的领悟和提升。
基于以上关于有效学习内涵的理解和特点的考量,本研究认为要实现有效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状态、适时地调适学习策略、积极地反思学习问题,还需要教师高屋建瓴的指导。
(一)教师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强弱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状况,也决定着学生持续学习和最终学习成果的情况。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学习,教师一定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上多下功夫,想方设法使学生自愿地、积极地投入学习状态。学习动机包括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两个部分,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尽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忍受挫折与失败。”[11]因此,教师应该尽力通过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性和价值性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对于具有内部学习动机的学生,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与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引导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新问题。第二,合理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是基于外在的学习任务而进行学习的,一旦达到目的,学习动机就会下降,鼓励和表扬对于具有外部学习动机的学生非常重要。首先,教师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喜好,当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者表现出较之前有进步的行为,就给予学生约定好的物质奖励。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但这种物质奖励方法要理性使用,滥用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活动形成功利观念或者依赖意识,从而降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其次,教师应重视精神激励在激发学生外在学习动机中的作用。精神奖励适合于在学习上处于中等表现力和对学习持有一定程度的兴趣但常常表现失误或者自卑的学生。当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后或者参与过程中有积极表现时教师应该抓住合适时机,给予学生真切而恰当的精神激励,或者一句鼓励性的话语,或者一个赞同的眼神,都可以唤起学生进行进一步学习的学习动机,唤醒其潜存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学习意识以及学习自信。在对学生表达精神激励过程中,教师的激励一定是发自内心且真诚的,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学习信心的丧失以及学习兴趣下降。另外,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任务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外部归因;也不能过于困难,一旦失败,就会让学生更加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当学生经常付出个人努力能够完成学习任务时,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能提高,也会把成功归因于个人的努力,从而激发自我的学习兴趣,并会逐渐形成稳定而高效的内部学习动机。
(二)教师需要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是否能够进行有效学习,不仅需要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地、持续地投入学习。从理论上来讲,每一堂课都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学情、基于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根据学情和学习内容设计了教学活动,但设计的不够用心,比较随意。如在一节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菱形”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先安排学生自学10分钟,完成三个目标任务:菱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10分钟后,教师检查,学生对答如流,教师高兴地表扬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得很快;在10分钟的自学时间里,学生只需要把书上的几句很短的黑体字记下了,就能够对答如流的去回答老师的问题,这种问题难道需要花费10分钟时间吗。无独有偶,合作学习也同样存在许多问题,许多课堂的合作学习不是基于问题和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而是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更像“新课程的课堂”而刻意设计的。促进有效学习的教学活动一定是基于学情、学习内容和学生思维发展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明确这个环节要设计哪一类活动,也要明确这个环节为什么要设计这类活动,还要明确设计这类教学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教学活动的出现才能成为促进有效学习的媒介,否则,教学活动就会演化成课堂教学的装饰品,进而成为无效学习或低效学习的罪魁祸首。
(三)教师需要有效调适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并主导着课堂的学习行为。新课程改革虽然极力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定教,但大多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仍然具有绝对的导向作用,学生还是在教师教案的规约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课堂学习。虽然教师偶尔也会鼓励学生课堂中的“突发奇想”,但这种行为基本还处在蜻蜓点水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教师内心的认同和肯定。大多数教师还是按照自己课前的预案实施课堂教学,但凡有学生的“越轨行为”,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将其或巧妙或生硬地拉回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教师这种生搬硬套、自我中心的教学行为必然不会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在这种教学行为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没有得到鼓励,学生自认为“独到的建树”没有得到回应,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就会变弱,有效学习的状态也会越来越差,最终就会演变成按照教师的偏好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如果走不出教师思维的框架,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属于学生的有效学习。鉴于此,本研究认为教师一定改变教案的不可变更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和思维发展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其尽可能的成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帮手,而不是让学生的学习行为适应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进步,这种进步会成为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有效和深入。
(四)教师需要适时调整评价策略
持续评价、及时反馈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改进学习策略,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增强课堂学习的实效性。虽然新课程改革指出了形成性评价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也在极力倡导教师运用形成性评价关照学生的学习状态。但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形成性评价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装点门面”、蜻蜓点水仍然是它的存在方式。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仍然将终结性的评价作为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评价标准。大量的的研究都已证明,学生学习的重要收获来源于经常向学生提供有关他们学习的反馈,尤其是当反馈包含了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努力的具体意见时。当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最终成果时,反馈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因为对过程及任务的关注使学生将自己的认知能力不再视为亘古不变地个体特征,而是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种认识会使学生将自己当前的成果归结为自己当前学习努力的结果,这种认识在保持学生对学习能力自信的同时,还会引起他们下一步的学习动机。因此,有效学习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在学生学习中的价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给予反馈,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他们的学习策略。另外,在评价的过程中有效学习还要求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的“突发奇想”,还要力所能及的给他们一些思维方法和研究新问题方面的建议,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探讨新方法问题。
[1] 向葵花,陈佑清.聚焦学习行为:教学论研究的视域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125.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296,1221,1297.
[4] 张方杰.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三版)[K].香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1170.
[5]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与培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9.
[6] 刘善循.快乐学习法——增强情感智力的技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
[7]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0.
[8] 杨勇.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方法和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4,(3).
[9]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2.
[10] 安富海. 教学反思:内涵、影响因素与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11]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4.
(责任编辑 张永祥/校对 一心)
A Study on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Effective Learning
AN Fu-hai,TIAN qian-qian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Onl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learning can the meaning of “teaching” be revealed.Hence,only by taking the standpoint of effective learning can the research on effective teaching yield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Effective learning means students take active part in learning activities,apply appropriate learning method to efficiently and critically obtain new knowledge,develop ability and cultivate positive learning emotion.It has such features as intrinsic motivation,self-monitored behavior,progressive reflection,and innovative outcome.Effective learning requires not only students’ autonomous engagement to learning,timely adjustment of learning strategies,and active reflection on learning problems,but also teachers’ strategic guidance.
effective learning;effective teaching;teaching strategies
2014-12-19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促进西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交流长效机制研究”(14XJC880001)成果之一
安富海(1981—),男,甘肃庆阳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G 420
A
1674-5779(2015)02-00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