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的教育逻辑与反思

2015-03-30 22:30王兆璟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5年2期
关键词:上学子女理念

王兆璟,苏 尧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在家上学”的教育逻辑与反思

王兆璟1,苏 尧2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家长们一直在探寻更适合他们下一代的教育方式,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在家上学”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与传统学校教育相比,在家上学既有进步的一面,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争议。

在家上学;学校教育;教育理念;冲突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呈现,“在家上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受到我国年轻父母们的青睐。其实,在国外,早在1993年,美国的50个州就已经对“在家上学”进行了合法化。此后,在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等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也逐渐接受了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大陆,诸如“童话大王”郑渊洁、青年作家韩寒等社会精英阶层,选择自编教材,自当教师,在家教育自己子女的事例,经媒体报道后,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因而,对这一新兴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就很有必要。

一、什么是“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home schooling)亦称家庭学校(home school)、在家教育(home education)等,通常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以家庭为基础,在家庭内部接受由父母来担任主要教育者的、有计划的教学、育人和管理活动,它是一种与正规学校教育相对而言的“非学校形态化”的教育形式。[1]

从形式上来讲,“在家上学”就是不让孩子接受社会中的学校教育,在自己的家里由父母或亲人履行教育子女的责任。从本质上来讲,是父母不认同传统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比较独到的见解,因而选择将孩子留在家里接受教育。

正如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教育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在原始社会,教育以培养适应当时社会所需的社会成员为目的,主要是传授不同的生活和生产技能,通过部族成员之间的口耳相传来延续,是人类基本的社会实践之一。原始人群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便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2]随着阶级社会和国家的出现,学校教育被赋予了更大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封建社会的教育是通过个人修养的养成来培养封建社会所需的士阶级和君子,从而达到封建社会统治的目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则突出地反映了其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教育形式和目的的不同选择,主要源于不同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3]在社会长期发展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念始终指导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在家教育”似乎给整个教育体系吹来了一股新风。

二、为什么选择在家上学?

家长在家亲自教育自己的子女并非个例,《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的数据指出:截至2013年,在中国大陆选择在家上学的人数达18000人。[4]18000人在全国适龄儿童中比例虽然不大,但在家上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其出现的原因值得人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该报告同时指出,高收入的精英家庭选择在家上学的比率最大,且以4~10岁的小学适龄儿童为主。高收入家庭对教育质量有着更高的诉求,对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而幼年学童性格塑造的重要性以及小学知识的基础性使得父母更乐于选择自己在家对其子女进行教育。总而言之,促使家长带领孩子“逃离”传统学校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一)父母与学校教育理念的冲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显示,由于不认同学校教育理念而为其子女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占54.19%。[4]由此可见,教育理念的冲突是家长选择在家上学的主要原因。家长认为传统学校教育内容多、方法单一、理念陈旧等都可能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他们认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优于传统学校的教育理念,所以“宁愿让孩子做自己的试验品,也不做学校的牺牲品”。

家长与学校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选择上。“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和教材的作用,教学过程围绕既有的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则强调激发学生内心向学的积极性,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5]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坚守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理念,虽然备受争议却没有明显改善。在此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更多地关注的是自己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被学生“记住”,而不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家长深知这种教育理念的危害,他们推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内化与改造。

在不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家长与学校在教学方式上也产生了分歧。教学方式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特定的教学手段,是教学内容、形式等的综合。[6]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教师根据考试内容将知识塞进学生的脑袋里,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似乎塞得越多越对他们越有益,教学仅仅成了知识的传递。与父母坚持的教育理念相对应,在教学方式上他们更主张“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探讨、提问等方式启发孩子自然而然地得到答案,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而不是将现有的“知识”直接强加给孩子。近代以来,科学知识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成为选择知识的标准。在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与科学知识无限性的矛盾中,人们开始关注学校教育以什么方法使内容的安排和实施“有序”和“有效化”,即“秩序问题”和“效果问题”,这便是夸美纽斯时代将课堂教学从单一的“知识”向“知识与方法”的结合转变。[7]因而,今天的教师不能再将知识当作真理教给学生,而是启迪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来掌握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确保学生学会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教育思潮的交汇,当教师们仍停留在教育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就是建构人的思想,培养人学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1936)所说:“所谓教育,是要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之后剩下的本领”。这种教育理念的冲突,是家长选择在家教育其子女的重要原因。

(二)父母与传统学校在教育期待上的差异

家长与传统学校教育之间对孩子期待的不同是家长为子女选择在家上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目的一直采用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这种教育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著作《爱弥儿》中开篇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必须在教育成一个人还是教育成一个公民之间加以选择”,[8]因为教育的目的决定着教育的方式、过程和内容。卢梭这里的“人”是指自然人,即幸福的人。显然,每一位家长都渴望着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认为自由和幸福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教育应以孩子取得幸福为目的,因为幸福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人类的理想就在于对幸福的永恒追求。[9]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校的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从事劳动及社会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而且在于给每个人以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10]国内一些“现代私塾”,如“日日新学堂”,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尝试进行自然主义教育。他们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将学堂建在森林中,主张“远离闹市和喧嚣,在一片美丽的树林中给孩子自然而然的教育”,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这种教育实践和方式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促使一些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逃离传统学校”,选择在家教育自己的子女。但在家上学是否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又面临着哪些挑战?

三、“在家上学”面临的问题与争议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中国的教育理念中,父母扮演着子女教育的决策者的角色,但是面对越来越多选择在家上学的案例,父母的抉择是否明智,家长是否有足够的思辨能力和客观条件来满足学生在家上学的需求?在家上学面临着哪些问题,又存在着怎样的争议?

(一)问题

选择在家上学,除了要考虑在家上学使用的教材、形式、计划等客观问题,还需充分考虑家长、学生以及在家上学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将严重阻碍和制约子女未来的发展。

1.家长面临的问题

做好子女教育的决策者,家长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充足的闲暇时间、较高的文化素养等基本条件,而且要有系统的学科知识和全备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对自己所坚持的教育理念有足够理性的认识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在意义上最符合在家上学内涵的,其形式表现为家长在家自主教育子女。以家为校,由家长亲自担任教育者,在家长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其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求家长有足够的知识和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虽然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在家上学的父母大多数都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实际上他们接受的不过是自己领域内教育的皮毛,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训练的家长屈指可数。教育不是零散知识的传授,其自身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未受过专业教育学训练的家长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教育的规律。

其次,在家上学挑战着家长的经济实力。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报告显示,18000名在家上学的学生中仅有2000名学生是由父母在家亲自教育自己子女的,那么剩下的学生多数选择了在家教育的另一种形式—送往“私塾”性质的校外培训机构去接受“与传统教育相反”的教育。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即适龄儿童可以享受在校免费接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家长为其子女选择了在家上学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就不得不额外付出一定的资金来完成子女的教育任务。在校外“间接购买”教育服务挑战着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以北京龙学园为例,他们对招收学生的家庭背景有着非常具体的要求:家长不仅要认同其教育理念,每年还要有十万元以上的教育预算,这使许多家长望而却步,所以这类教育机构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中产阶级以上的高收入家庭。

2.子女面临的问题

选择在家上学,家长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知识、时间和经济状况,子女是否适合在家上学也需要充分考虑。

在家上学的主体居于4~10岁的学龄儿童,此年龄段的孩子普遍好动、贪玩、自制力差。在家上学没有严格的学校纪律和教师权威,儿童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力才能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自觉学习,但孩子的意志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因此在为孩子选择教育形式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个性特征,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我国学者齐学红和陆文静在对《在家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个案研究(2013)》中指出,恩琪(个案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自己学业成绩的反思,发现自己和同龄在校学生相比,考试成绩相对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家上学的时间、空间和内容都有较大的弹性,加上自己自制力差,在母亲不注意的情况下会偷懒看电视或者睡懒觉。[11]由此可见,在家上学的学生虽然拥有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但也正是这种轻松的环境给他们带来了意志力方面的挑战。

其次,在家上学的学生由于独自在家学习,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致使他们的沟通能力相对较差。据《南方日报》报道,在家上学的孩子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以及交往能力往往难以得到充分培养。[12]学校教育在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建立了一个交流平台,使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包容和接纳等品质,这恰恰是在家上学的学生所缺乏的。与同龄人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的生理需求,更是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

3.在家上学自身面临的问题

在家上学作为一种教育探索的新形式,除了家长和孩子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外,其自身也存在着缺陷。在家上学的形式不一,但家长的心愿却是一致的—希望给孩子健康、快乐、自由的教育。正是这样的“自由”教育给在家上学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由于没有严格的学校纪律、详尽的教学计划和教师的权威,在家上学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令人堪忧。据了解,在家上学的家长所教的科目大多为人文学科,教学内容受家长眼界的局限,随意性较强;教学计划也难以得到严格执行。诚如龙学园的负责人张乔峰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表示:教学计划经常会被打乱,所以会根据情况不断调整,但是不会管的很严,因为不想拔苗助长,[13]而在与家长交流时,大多数家长并未对在家上学的教学内容、方案以及学业评价做出详细的规划。多数家长都是怀着对孩子的一颗爱心,抱着尝试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调整。对于孩子的未来,很多家长表示并未想那么远,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灵活的教学时间、宽松的教学环境、愉悦的教学过程,看似简单而和谐的背后存在着太多的不稳定因素值得家长深思,也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

(二)主要争议

“在家上学”作为一个探索性的教育新形式,对其合法性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我国法律并没有明令禁止在家上学这类家庭教育的形式,作为新生事物,应予以足够的包容与支持。而反对者援引《义务教育法》:“适龄儿童和少年的父母必须使其子女按时入学接受教育”,认为在家上学违反了此规定,没有将其子女送入学校接受教育。就目前来看,在家上学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制度,在此意义上讲,它并不是正规的“学校教育”。然而从另一方面讲,虽然在家上学在形式上还没有得到法律认可,但是很多父母对子女实施的在家教育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促进了其个性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法的审订内容。由此看来在家上学并未从本质上违反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反而促进了其基本精神的实现。[14]

对于在家上学的另一个争议就是家长是否有在家教育子女的能力,正如前文所述,在家上学对家长的主、客观条件都有着严苛的要求。家长,尤其是尚未获得教育资质的家长是否有权利作为孩子的合法教育者对其子女进行教育,对于这样的争论,国内各界学者尚未达成共识。“逃离”学校,选择在家上学,对儿童来说是否是最好的出路,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否能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对此,没有人能够做出保证,这也是那些虽然认同在家上学的理念却并未付诸行动的家长的担忧。毕竟适龄儿童的教育问题牵动着每一个国民的心,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做出这样的选择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对孩子未来的责任。在家教育是否能像家长们预期的那样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明天?在此,值得关注的是这群正在接受在家教育的儿童,关注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应对策略有助于我们对在家上学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改革方案。

四、反思与展望

虽然在家上学面临着以上诸多问题与争议,但它在年轻一代的父母中间却越来越风靡,而且在美国、加拿大、中国台湾等地区甚至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在家上学的合法权益。传统学校教育的式微,其背后的问题根源值得人们深思。

(一)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反思

1.学生个性发展问题

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虽然对教育评价系统也有了多元化的要求,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分数”依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评价工具。功利化的教育目的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教育为了适应现代化大生产“标准化”、“批量化”的要求,学生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成为千人一面的“合格产品”。[15]学生的个性得不到重视和保护,每一个学生接受着整齐划一的教育,不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像法国学者E·塞甘所指责的,它像是“把成千上万的儿童关在像兵营一样的大房子里,不考虑他们的体力、不同的生理需要以及智力差异,每天都不加区别地、清一色地给所有孩子配给四、五种精神食粮”。[16]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更为家长们所关注。在大班额的教学组织形式下,要求教师兼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确实有所困难,在家上学正好弥补了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它通过个性化的因材施教,以儿童的兴趣和个人特点为教育基点,更有利于儿童个性和完整人格的培养。这是家长为其子女选择在家上学的主要动机。

2.教育公平问题

近些年,择校问题屡见不鲜。每逢新学期开学,一些家长不惜动用各种关系,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在一所教育资源相对充足的学校就读。找不到关系的家长则打起了“学区房”的主意,致使乱象丛生。家长们的做法不可取,但里面隐含着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及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而导致分配不公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政策实行着对重点学校优先发展的原则,因而重点学校的配置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师资历都是最好的,而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诉求。政府区别对待加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使学校之间产生了两极分化。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由于有政府给予足够教育资金的支持,学校的整体面貌得到提升;而一些所谓的“差校”、“垃圾学校”连最基本的办公费用都无法保证,一些农村偏远学校更是运转困难,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的巨大差距几乎存在于各个教育阶段。[17]民间流行着25%的学校占有着75%教育经费的说法。这虽然对我国精英人才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却阻碍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展望

“在家上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现象,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它的出现既有对西方教育形式的模仿,更多的是对现存教育体制的不满。但其自身的发展也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甚至在法律上也未得到有力的保障。因此,在家上学,作为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在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需求时,能否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教育作为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应当受到保护,在家上学并不违反《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实质,虽然目前还只属于小众群体,但其权益同样不可忽视。诚如国内一些学者呼吁,我国应尽快启动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对在家上学进行明确界定,以保证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其次,作为教育主要形式-学校教育,虽然有自身的缺陷,但其地位不可撼动。学校教育作为教育形式的主流,其自身的优势也非在家上学所能代替。在当前这个多元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是否能将这两种教育形式相结合,使我国教育体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为在家上学的学生提供法律保障,让学生既能拥有选择在家上学的权益,又能使用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正如我国青年作家韩寒在谈到对其女儿的教育问题时表示会使用在家上学与传统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以爱和耐心加上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对女儿进行教育,把学生当作真正的学习主体。就如雅斯贝尔斯所言:通过教育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8]给学生的未来更多可能性。

[1] 贺武华.我国“在家上学”现象深度分析:中美比较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8.

[3] 陈桂生.关于“教育目的”的再认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4]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R].2013.

[5] 张富强.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启示——兼论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 郝文武.教学方式对能力发展作用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整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7] 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7.

[8] 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0.

[9] 杨玲.教育的本源目的:儿童幸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7).

[10] 熊华生.儿童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目标[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9).

[11] 齐学红,陆文静.在家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个案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7).

[12] 谢苗枫.在家上学:多元育人还是简单逃离?[N].南方日报,2013-10-21.

[13] 宋伟涛.在家上学——学校之外的寻求[N].中国教育报,2013-12-31.

[14] 郑觅.父母教育权的现实边界——基于“在家上学”的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

[15] 刘争先.在家上学:对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反抗与反思[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16] 昂热拉·梅迪契.新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5.

[17] 张寒梅.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特征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8]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3.

(责任编辑 张永祥/校对 一心)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he Educational Logicof the “Home Schooling”

WANG Zhao-jing1,SU Yao2

(1.The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in University,Research Center for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 PRC;2.School of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people’s demands for education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Apart from school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ethods,parents are seeking for a form of education more fit for their children,and then“home schooling” is coming into being.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chool education,home schooling does have lots of advantages.Meanwhile,it is without problems and controversies.In this paper,a description of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home schooling”is given first,and then follows an analysis of its potential challenges and weaknesses.Finally,a reflection is made on traditional school educa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me schooling.

home schooling;school education; educational ideas;conflict

2014-12-18

王兆璟(1969—),男,甘肃临洮人,教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问题、比较民族教育研究

G 40-052.4

A

1674-5779(2015)02-0011-05

猜你喜欢
上学子女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上学啦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