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幼儿园 王 笑
浅谈指令音乐化对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幼儿园 王 笑
小班幼儿处于刚入园阶段,对规则意识较含糊,没有概念。这就需要老师做到有效引导和常态化教育,让
指令 音乐化 小班 规则意识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它往往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工作几年以来,我发现幼儿在一日生活常规养成是个薄弱环节,每个环节该做什么,怎样做,幼儿不够明确。教师在组织这些环节时往往比较呆板,多采用语言提示、演示、儿歌等形式,幼儿的表现往往比较消极,实效性差。为改善这一薄弱环节,我们根据本班幼儿音乐素质较好、乐感强、兴趣浓的特点,尝试将生活环节指令音乐化,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常规。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需要音乐帮忙管理班级,不同的音乐代表不同的指令,不需要老师组织纪律。小班孩子对音乐变化特别敏感,能对音乐的变化做出相应动作,如钢琴奏出一连串琵琶音,孩子们就知道要整理玩具了。《小蜜蜂》的音乐就是坐成半圆形形状,听到三下和弦音,就知道这是安静的信号等。这样的常规既培养了孩子们音乐的辨别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在自然的状态下还学会了哼唱歌曲等,可谓是一举多得。因此,出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规则意识的不了解,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合理运用音乐语言,让指令变换成幼儿熟悉、喜爱的音乐,感受生活的游戏性和趣味性,让幼儿从音乐的变化中理解老师心中表达的意思,从而有效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
目前,小班幼儿仍然偏多,若能合理有效地用音乐代替老师的指令,不仅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还能让幼儿形成条件反射,自觉完成相应活动。如此一来,孩子们更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感受一日生活的游戏性和趣味性。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同时也强化了规则意识,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怎么把音乐元素自然运用到一日生活、过渡环节中,让指令音乐化,帮助小班幼儿形成良好规则意识便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问题。
环境对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日活动中,让旋律动听、节奏生动、健康活泼的音乐“浸泡”着,使他们感受音乐的魅力,形成良好的性格。例如,早晨到园时,播放欢快的《问候歌》,使每一个孩子走进班级时都能感受到这份愉悦的心情。同时,孩子们一边和着音乐唱起来,一边自然地走进教室进行活动,没有一个人会“粘着”家长。小班幼儿还未能及时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对于幼儿园一日生活还很模糊,色彩分明的音乐帮幼儿制作一张好的作息时间表,使孩子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同时,一个好的常规可保证一日生活的有序进行。为此,我设立了六大块音乐指令,选择了特定的音乐对孩子进行培养:来园、收放玩具、盥洗、进餐、午睡、离园。幼儿听到各种音乐会做出相应反应,当幼儿听到活泼、欢快的《幸福拍手舞》《加油干》时就自觉地按节奏收放玩具,把玩具送回家;当听到《钟声》时就会提醒幼儿盥洗、喝水;当听到轻松、舒畅的《杜鹃圆舞曲》时,幼儿就有序就座,愉快进餐;当听到悠扬的《牧歌》时,幼儿就会走路轻、说话轻、动作轻等,在音乐的伴随下,将生活环节的这些常规要求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使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环节、情绪在音乐的感染下做出相应反应。生活环节指令音乐化不仅增加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会增加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学会指导自己的行为、有序做事。他不用正面的说教和直接说明,自然地由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过渡,提高了一日活动的整体性。
音乐的选择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基础,是建立好生活环节指令的根本保障。要搞好生活环节指令音乐化,音乐的选择十分关键,它共分为两种:一种为显性音乐指令:这种音乐向语言指令一样,传达命令的信息,告诉幼儿下面该做的事是什么,如收、放玩具指令、盥洗指令等;另一种是隐形音乐指令,如进餐、午睡指令更多地靠音乐氛围提醒幼儿该怎样做。选材时应根据环节本身的需要,幼儿年龄特点、音乐特点来进行,使幼儿听后产生镇静、兴奋、调整情绪等反映,如晨间收玩具的音乐应选择前奏由弱到强或中强,旋律节奏稳定、欢快的乐曲或歌曲,是幼儿较熟悉的这样可给幼儿一种准备信号,像打招呼一样,如《幸福拍手歌》《我的朋友在哪里》英文歌曲《兔子舞》等,也可选劳动号子的歌曲,如《加油干》《小蜜蜂》等幼儿可边收拾边唱。选择进餐音乐时应轻快、舒缓,既不太活泼,又不像《摇篮曲》那样绵长,避免不太熟悉的。教师可选一些符合小班幼儿欣赏的或旋律好听的音乐,这样可以避免幼儿吃饭时跟着哼唱或做动作,如《杜鹃圆舞曲》。午睡音乐的选择一定要幽静如水,缓慢,节奏松弛,能引发幼儿联想的音乐,帮助幼儿摆脱繁杂的思绪,加快睡眠,如《牧歌》、圣桑的《天鹅》等。
将“音乐”融入一日生活、过渡环节中,让音乐替代老师的口头指令,不仅能减轻老师的工作,长期坚持下去使孩子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听到某段特定的音乐,会自主进行相应的活动,使生活、过渡环节衔接更自然。
从心理学角度说,幼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容易感知和记忆,根据这一特点可帮助幼儿建立生活中音乐指令的动力定型,幼儿一听某一音乐,行为上、情绪上会做出相应反应,这种培养非一日之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引导幼儿熟悉音乐,产生情感共鸣,从幼儿兴趣出发,帮助幼儿了解音乐的内涵,熟悉旋律、风格、节奏、音高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幼儿参与产生强烈的音乐情感。同时,幼儿期高级神经系统的稳定联系尚未巩固,对外界的干扰最易于感知,并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他们的音乐情感速度是迅速的,产生得快,消失得也快。针对这一点,教师不宜频繁更换曲目,这样不利于动力定型的建立。
老师可选择相关音乐让幼儿试听,让幼儿喜爱上指令音乐,对音乐熟悉了解之后可与幼儿一起讨论,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设置指令。例如,《天鹅》这首乐曲,教师可以问幼儿:“小朋友们觉得这首乐曲用来做什么事情比较合适?”幼儿协商后,教师会提出要求:“听到这首乐曲后,你的动作应该怎样?声音应该怎样?”幼儿讨论思考过后明确指令要求,劲头十足,做到对规则意识的强化作用。
最后,要想长久建立指令音乐化常规教学,必须形成指令整体性、一贯性,班上三位教师每人都必须明确指令的含义及指令音乐何时播放,并持之以恒,不管谁当班都能按时执行。我们的行动准则是“时间是我们的指令,音乐是孩子的指令”。每天的每一环节定时运用,保证音乐指令的整体性、一贯性,配合的整体性、一贯性。
幼儿期正是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教师若能合理运用指令音乐化对小班幼儿进行管理,将常规教育从小班幼儿抓起,养成初步的常规意识,形成的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影响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如此一来,用音乐代替老师的指令,不仅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还能让幼儿形成条件反射,自觉完成相应的活动,让幼儿在适应幼儿园中生活,强化规则意识。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更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感受一日生活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ISSN2095-6711/Z01-2015-07-0244
小班幼儿在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意识,从而把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发展为形成动力定形,让习惯成自然。若能用音乐代替老师的指令,不仅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还能让幼儿形成条件反射,自觉完成相应的活动。如此一来,幼儿在适应幼儿园生活,强化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更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感受一日生活的游戏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