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国语大学 俞 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卫生工作者意识到网络成瘾是大学生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网络成瘾,又称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指由于网络过度使用并产生依赖症状的一种不良社会心理状态。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2011)》的数据,其中18~23 岁大学生网民比例高达26.6%,与往年相比,比例有逐年增加趋势。
与药物、酒精等物质成瘾不同,网络成瘾没有摄入任何物质的影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成瘾,其依赖状态的形成主要是社会和心理原因所致。根据网络成瘾内容不同,大学生网络成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网络色情成瘾、网络聊天成瘾、网络购物成瘾、网络赌博成瘾、网络小说成瘾、网络影视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等。网瘾者往往以混合型出现,并以其中一种或多种形式为主,大学生网络成瘾以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络聊天、网络信息收集为主要表现。
与物质成瘾相似,网络成瘾在临床上,也表现为依赖症状、戒断反应以及精神和躯体症状,具体临床表现如下:
1.依赖症状。不自主地、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沉迷于聊天、浏览、游戏、赌博、购物等网络活动中,患者明知网瘾的危害性,但又不能放弃上网带来的精神满足,反而常常通过加长上网时间来获得精神满足。
2.戒断反应。如果停止上网或者不能上网,会出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易激惹、焦躁等情况体验。
3.精神症状。网瘾者往往情绪低落、能力减退、思维迟缓、自我评价降低,易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人际关系恶化,学习兴趣减低、学习成绩下降,社会兴趣缺乏、社会活动减少,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或行为。
4.躯体症状。网瘾者往往出现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视力减退、饮食不调、身体疲劳、体质变弱,常有心慌、气短、无力、心率不齐、胃肠不适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他们有能力调节和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有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压力。积极面对、及早救助是每一名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的基本应对策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则是每一个辅导员应有的责任和素质。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课题,辅导员应着眼于其终身发展目标,帮助大学生挖掘个体潜能。在瞬息变化的时代,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许多现实问题、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心理健康者往往能够积极迎接挑战、主动克服困难,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心理脆弱或不健康者,往往害怕困难、逃避问题,使自己陷于恶性循环。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需要实现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提升、合理婚恋观念和积极生活态度的建立、情绪管理和心理应对技巧的掌握等心理任务,这一阶段心理成长任务的完成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因此,辅导员应着眼于大学生的终身发展目标,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均衡的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增强心理素质的愿望,帮助大学生挖掘个体心理潜能。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辅导员应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其综合素质成长。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都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它渗透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之中,体现在社会生活、学习发展、工作实践等诸多方面。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当今社会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如果大学生不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便无法顺利地完成学业、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更不用说迎接新的挑战、承担建设国家的重任。因此,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必须形成全校师生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系统工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心理问题到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都有可能存在。因此,辅导员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时,应根据心理学有关知识、科学、有序地发展,大体分为四个步骤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第一阶段:学生问题或危机的评估。在干预的初期,辅导员必须取得学生的信任,全面了解和评价问题学生的有关境遇和诱因;明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什么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是否需要家长、院系和学校参与,什么方式可以起到干预的效果;评价自杀或自伤的可能性。
第二阶段:制定干预计划。要根据当时的具体问题、适合当事者的功能水平和心理需要制定干预计划,危机干预计划必须限时、具体、有效和灵活多变。这一阶段需要理解危机对当事者生活造成的伤害,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肯定当事者的个性和优点;寻找当事者渡过危机的积极因素;确定有效的防御应对策略;调动家庭成员和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参与。
第三阶段:实施干预。这是危机干预的关键阶段,需要让自杀企图者避免实施自杀,帮助其认识到自杀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与其探讨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帮助其改变错误的认知:鼓励交谈、疏泄其心理压力;引导其正确理解和认识危机的发生发展过程;教会问题解决的技巧及心理调适的方式;建立新的社会交往关系。
第四阶段:危机的解决和随访。一般经过4~6 周的危机干预,绝大多数当事者会渡过危机,此时应中断干预、减少其依赖性,鼓励其在今后面临类似挫折时,学会使用习得的应对技巧和调适方式。定期随访,以了解当事者新的心理状态。
危机不仅对于当事者是一种艰难和痛苦的心路历程,而且,一位危机当事人常常会对周围20~30 人产生心理影响,这将构成不容忽视的大群体。在紧急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辅导员往往是主要面对者、一线处置者、信息传递者和关系协调者。
危机干预是及时救助危机当事者的重要手段。在充分了解当事者内心感受和真实诉求的基础上,帮助当事者找到内在的积极因素,摒弃原先不合理的认知,重建新的合理观念,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危机干预不仅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更要抓住最佳的干预时机,否则将无法防范危机恶化,更谈不上挽救生命。
危机干预是帮助当事者重建新的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契机。施助者如及时采用有效的危机干预措施帮助学生渡过危机,并教学生学会新的应对技巧和心理调适方法,学生则不仅能在心理上恢复常态,并可能会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作出调整,克服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思维和行为,建立新的心理防御机制。
危机干预旨在帮助危机者的生活、学习单位恢复本来的秩序。每一位大学生都处于一定的寝室、班级、院系集体中,每一位学生危机的发生,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及时对当事者进行危机干预也是每一个关联其中的老师和同学共同的愿望,是保证正常生活和学习秩序的重要一步。
[1]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傅安球.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第二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