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教学贯彻通识教育实践的探索

2015-03-30 13:33张恒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6期
关键词:通识基础思想

张恒艳

(湖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近年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把视角转向了通识教育,希望借助通识教育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在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程当中,“基础”课不管是从教育功能、教育理念还是从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过程等方面都无不渗透着丰富的通识意蕴。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需要“基础”课先行。

1 “基础”课教学引入通识教育实践的现实价值

首先,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传统的“基础”课教学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虽然不断探索,改变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方法,但始终难有大的突破。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引入“基础”课教学,可极大地拓宽教学思路。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或自己的专长对“基础”课教材内容进行新的挖掘,对于在课堂上无法言尽的内容,可向学校申请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通识教育的小班授课制,在现实当中虽然无法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但可以尝试在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中进行分组学习、讨论或调研。对于课程作业或考试,可改变传统的方式,如让学生课外阅读指定书籍,以心得体会或论文的形式交上来,作为评分依据。总之,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借鉴通识教育的实践做法。

其次,是提高“基础”课教学效果的现实需要。当下高校通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由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编写,尽管网罗了众多此方面的专家学者,但教材内容仍有不完善之处。单就整合性而言,从高校普遍开设的人文方面的公共课来看,像军事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就业指导课等课程的内容与基础课一些内容是重复的;从思想政治理论四门主干课来看,也有很多内容在设计上是重复的。由于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对同一问题的重复讲授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通识教育不但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广博性,而且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性。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讲授,当然这需要教师对所在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者,思政课教学的传统手段是单向灌输的方法,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单调、枯燥,课堂缺乏生气,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难达预期效果。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灵活、具有多样化,借鉴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基础”课教学的不错选择。

2 通识意蕴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表现

2.1 通识教育功能与“基础”课的教育功能相契合

“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思想政治课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等。其导向功能表现为:这门课程传授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与法律知识。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个字,那么对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就很容易进入误区、产生困惑,甚至走上错误的路径。通识教育的功能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但从众多介绍通识教育的资料当中也可以概括出其基本内容,比如就导向功能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实践通识教育的国家,其人才培养都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使受教育者对本国的精神文化和制度规范坚信不移,培养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本国的发展服务。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非常重视通识课程中美国历史、文明、道德的灌输和渗透式教育,特别是美国文明史课程,教育学生对美国民族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对自己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1]这样看来,通识教育同样具有意识形态导向的功能,这一点与思想政治教育何其相似。

2.2 通识教育的目的与“基础”课教学目的相一致

“基础”课的教学目的,简言之就是通过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感、强化爱国意识,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育人的根本在于培养有精神、有灵魂、有思想、有德行的、有血有肉的“人”,“基础”课正是基于这一宗旨展开教学活动的。美国通识教育的目的尽管在各种文献中表述各有不同,但都不外乎要达到育人的根本宗旨,即通过通识课程的开展培养“健全的人”“完整的人”“负责任的公民”“有教养的人”“使人成为人”等,以帮助学生树立西方社会所认同和宣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为国家发展服务。由此可见,通识教育的目的包含着“基础”课教学的目标内容,同样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念形态和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2.3 “基础”课的通识意蕴在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通识教育的实现是通过通识课程的设计来完成的,美国通识课程主要包括诸如西方历史、人生哲学、文学、政治思想等方面的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参与可以确立一种文化素养或审美根基,使爱国、诚信、求实、创新、团结友爱等优秀品质成为他们的自然选择。”[2]67“基础”课主要涉及三大块,即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理想与信念、爱国主义与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人生观与价值观;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概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恋爱道德与婚姻家庭美德;法治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内的法律规范、社会主义法律基本精神与法制观念等。这都是些“大”而“泛”、“虚”而“软”的东西,意在灌输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并使学生从中感受人性的本质和生命的真谛,从而形成真、善、美的价值判断。

3 “基础”课通识意蕴在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3.1 进一步丰富“基础”课的内容

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若为教材文字所囿,一味跟着教材文字表面喊空话、讲大道理,自然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所隐含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教学主要目标是带领新生尽快认识和适应大学生活,这是任何一个新生入学之后都渴望了解的。如何使他们一直保持对未知领域的这种渴望,而不是把渴望变成失望,就要挖掘教材文字背后更为广阔的知识图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冲动。比如对“大学”内涵的全面诠释并介绍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的概况,引发学生对我国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的一些思考;向学生介绍国外德育教育的实践,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德育教育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以达到对客观对象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把握。比如第一章“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理想、信念的界定,可引入一些相关的概念如欲望、梦想、幻想、空想,如信仰、宗教信仰,并以现实中的具体人物事例为辅助,让学生去甄别。“基础”课内容在借鉴通识教育的方法论以后,将会极大丰富本身的内容体系,形成主导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教学实践中也将更吸引学生眼球。

3.2 多样化“基础”课的教学形式

通识教育在西方已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教育模式,教学效果已得到认可,其课堂讲述、小组讨论、研习发表、独立研究等教学形式可为“基础”课教学所借鉴。

课堂讲述是“基础”课教学的基础。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实用性和功利性比较突出,若非“基础”课必修课的性质,他们是极不情愿走进“基础”课课堂的,更别说要他们去主动阅读教材内容了。所以,通过课堂讲述将基本知识传达给他们,这是基础。这一环节考验的是教师的知识和个人魅力的结合。在课堂上首先得让学生“坐得住”,其他方面才能相应跟进。“教学——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搬入学生的头脑,而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活生生的人际关系。”[3]410教与学,师与生这是双向的,老师不能唱独角戏。课堂需要互动,老师可就某一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把脉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出正确的引导,在传授知识和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是“基础”课教学的理想。通识教育好的效果依赖于自由、灵活的课堂形式,小组讨论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比如哈佛大学,其核心课程一般采取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形式,小班的概念是15人以下,教师采用启发式和自由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在现今的中国高校是很难做到的。高校扩招后,每个自然班的人数少的30人,多的50人以上,思想政治课大多是合班上课,一堂课一两百学生,甚至两三百都是司空见惯的。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小组讨论实施起来难度可见一斑。但小组讨论在“基础”课上也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老师事先抛出一个问题,统计学生们的观点,将持同一观点的同学分成一组,让他们课后去讨论、收集资料论证并写成发言稿,下一次课就此问题请各组派代表发言,老师给以评价和指导。

独立研究是“基础”课教学的目的。通识教育认为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传授某种知识的内容,而在于指导学生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50。如依据课程内容,结合现实问题给学生提供调研的题目,并在写作方法和技巧方面给以指导,让学生在寒假和暑假期间做实地调查,并写成调查报告交上来,作为学生成绩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一项很好的探索,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和独立研究能力很有帮助。

4 结语

通识教育在西方已然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践做法也为我国一些高校所效仿。国内将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与探索正方兴未艾,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结合研究尚待完善。将通识教育精神和通识教育的实践做法引入“基础”课教学,定能为“基础”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李定国.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8(12):178.

[2]陈艳红.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刍议[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 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王定华.透视美国教育——20位旅美留美博士的体验与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通识基础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