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教给学生
——《新语文读本》的阅读教学观研究

2015-03-30 13:33张庆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6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读本文本

张庆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把最好的教给学生
——《新语文读本》的阅读教学观研究

张庆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诞生于20世纪初的《新语文读本》始终坚持“用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孩子”的理念,从永恒主义“名著课程观”、经典自身的价值以及现阶段我国语文教育面临的困顿来看有一定依据。它以其精致的人文教育眼光、精选的阅读内容、匠心独运的阅读建议、崭新的语文教育观念,在多种语文读本中脱颖而出,独具一帜。作为语文课外读本,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语文读本》;经典;阅读;选文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中心,在新课程标准的“大阅读”教学观下,语文读本作为辅助教材以及语文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为编写出一套既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又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好的”语文读本前仆后继、废寝忘食。21世纪初期,历时数载、修订数次的《新语文读本》以其多元、开放的价值追求和平等对话的阅读教学理念使语文辅助教材的建设推向高潮。

1 什么才是最好的

《新语文读本》的编纂者始终坚持“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1],把“阅读经典,与大师对话”作为《新语文读本》的编写原则,试图在经典作品的熏陶和洗礼下,潜移默化地构建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的美好的精神世界。在钱理群等数位专家看来,“经典”的才是最好的。《新语文读本》以经典引导儿童的教育行动并非无中生有、率性而为,永恒主义的名著课程观和经典自身的价值都证明“经典”的才是“最好”的。

1.1 理论渊源

《新语文读本》用经典滋养学生的阅读教学观与永恒主义者的“名著课程观”是一脉相承的。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以艾德勒、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流派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挖掘人类天性中共同存在的要素——以理性为特征的人性,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不能率性而为,必须用包含永恒真理的“永恒学科”去充实青年。所谓“永恒学科”指的是经得起岁月的洗涮和时间的沉淀、达到古典著作水平、饱含人类优秀文化认识论成果的历代哲学家、思想家等先进人物的经典著作。《新语文读本》秉承了永恒主义“名著课程观”的思想,所选编的文本无一不意味深长、彰显人性。

1.2 经典的价值

经典饱含了一般类文本无法媲美的精神价值,真正称得上经典的文本具有时代性和当代性结合的特性,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完美。

首先,任何体裁的文学经典都恰似一面明镜折射出特定历史时代政治上的风云变幻和平民生活中的风俗人情,展现出或是进步或是倒戈的社会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的经典在历史的车轮中几经沉浮,不仅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褪去其耀眼的光芒,反而大放异彩,这在于经典反映的是触及人类灵魂最深处的精神生活的问题。经典的时代性和当代性使它在年代的更迭中永不湮没。

其次,经典最显著的价值在于其内容上的丰富性。在浩浩荡荡的精神文明史中,每一本名著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浓缩,包含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阅读经典就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一次透过文本、打破时空局限性与伟人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止步于浅层次语言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灵魂上的碰撞与摩擦。在对话的过程中人的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细微的观察力都得到良好的训练,在为前人伟大的壮举折服时达到理智训练的目的。

最后,经典作品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典作品对艺术美的不懈追求。大到整个文本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小到句子甚至字眼的逐字推敲,无不彰显着经典作品的魅力。一个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艺术形象,一张张撩人心弦至纯至善的美好画面,一个个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经典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就我国古代的经典名著而言,大多讲究建筑美,在平仄、韵律上和意境上都有孜孜不倦的努力,在艺术形式上总有其独到的追求。

2 学生阅读经典的必要性

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的中心,《新语文读本》将阅读经典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绝对核心的统治地位,从“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和当前教育面临的现状来看有其一定的根据。

“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有着明确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如此庞大的数据意味着在一般的语文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应该从各种途径进行阅读。语文读本作为辅助教材,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其与语文教材的紧密联系性无疑决定了是学生阅读的最佳途径。《新语文读本》不仅提供优质的阅读材料,更是提出几种指导学生阅读的建议。

我们的教育面临着创建精神文明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瞬息万变的今天,摩肩接踵花灯璀璨的街道加剧了学生内心的迷茫和孤寂,各类快餐文化充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愈发拉大了和坍圮的精神生活的遥远距离,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造成的文化传承的断层严重危及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出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兼顾型的人才,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采用何种方式熏陶人文精神是当今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语文读本》倡导的阅读经典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作为人类最为灿烂的文化遗产,阅读名著不仅能获得精神上的享乐,更是一种理智情感的培育。

3 怎样把最好的教给学生

3.1 从“读什么”的主张来看《新语文读本》的选文

要实现以经典滋养儿童的教育目的,首先面临的是选择何种类型的文本供给学生读的问题。事实上,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明史上并不乏思想深邃、艺术形式完美的经典文学作品,但是并非所有的文本都适合学生读。《新语文读本》以其多元的文化视野,在原文改编的基础上编纂出既能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又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难度适中的文本。

《新语文读本》选文作者分布的广泛性、体裁的丰富性和内容的深刻性都体现了编者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多元的价值追求。在选文的作者身份上来说,既有胡适、蔡元培、李大钊等“五四”精神火种的传播者,又杨振宁、赫胥黎、贝费里奇等科学家,还有戴望舒、惠特曼、纳兰性德等灵魂诗歌的歌咏者,作者身份多样,不拘泥于单纯的文学家身份。在选文的体裁上,除却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一般文学体裁外,还选入了演讲词、新闻稿、对联、说书等各类文体,甚至是通俗歌词也选入其中,在《新语文读本》初中卷第一册“乘着歌声的翅膀”的专题中选入了《童年》《送别》《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体裁的丰富性大大增强了《新语文读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内容的深刻性从坚持以经典引导儿童的阅读理念确定时就奠定了,有的作品耳熟能详,有的作品却是第一次以选文的形式在教材中出现,无一不是历代伟人深邃思想的结晶。中国古代文、中国现代文、国外翻译文呈现出三分天下的局面,各据一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思想和民俗风情都得到不同程度上的关注。

经典作品在选入时不是不顾实际情况的全盘接收,也不是简单机械的“拿来”,而是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不违背原文精神旨意的前提上增、减、删、改,使得经典作品更贴切,更符合学生阶段性发展的需要。有的改编是为了突出强调文选的某一艺术特点,如高中卷第二册《哈姆莱特》的选编为了突出“独白”在戏剧中突出人物心理矛盾、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选择了“生存还是毁灭”这一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而不是整篇选入,有的放矢,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货颇丰;而有的改编则是为了降低文本的难度,作为课外读物,学生大多是在没有教师指点的情况下主体性自由阅读《新语文读本》,倘若文章晦涩难懂、佶屈聱牙,久而久之学生将失去阅读的冲动和兴趣。在选编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编者标注了大量的注释和旁批,或简化情节,或将讳莫如深的古典文言文转化成相较浅显的语言。《新语文读本》大部分的改变都是从这方面考虑的。

不得不提的是鲁迅作品的选编。近年来对于鲁迅作品是否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部分偏激的学者甚至认为鲁迅的作品早已不符合现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新语文读本》的主要编写者之一钱理群先生对鲁迅思想的研究颇为深入,他认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于是在《新语文读本》里就出现了鲁迅新的选文。初中卷中有《阿长与<山海经>》《兔和猫》在于体现人性的美好,高中卷中有《死火》《灯下漫笔》在于彰显鲁迅杂文的批判力量,更有《示众》《铸剑》等一类没有曲折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的特殊小说,以全新的视角几乎每一册都选编了鲁迅不同题材的作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阅读体系大大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3.2 从“怎么读”的主张来看《新语文读本》的阅读建议

受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面对陌生的经典作品学生往往难以迅速把握到经典文本的深层意蕴,适时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新语文读本》的阅读建议语言亲切、温和,以一种平等的说话语气与学生沟通、交流,恰似涓涓细流,在编者——作者——教师——学生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或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或引导学生创作,或启发儿童思考,或开拓学习园地。

阅读不仅仅是读文本本身,更加是读文本的“言外之意”。《新语文读本》营造的“创造性阅读”氛围,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高中卷《美学散步》的阅读建议写到——你大概早就听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类说法,对诗与画都有所接触;但你是否探讨过诗与画作为文学与造型艺术2种不同的形式,各有什么特点与局限,又有着怎样的联系?[2]194在“你大概”“你是否”等等商量性的语气中以一种平和的姿态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经典的阅读浩瀚无边,《新语文读本》阅读建议在于由选文激发更广泛的阅读兴趣与语文实践的冲动,在由此及彼的比较性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新知。如,高中卷“苏东坡在黄州”专题后的阅读建议——东坡在黄州另有一首题为《海棠》的绝句:“东风袅袅泛崇光(日渐增长的春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你认为与《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世人不知贵也》所写的是同一株海棠吗?说说两首诗所表现的心态、心境有何异同[3]233。

《新语文读本》中帮助学生审视自己和心灵对话的阅读建议数不胜数。不管是提供对作者的简明扼要的介绍,还是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或是对学生读法的建议和指导,阅读建议中频繁出现的“你认为”“你能否”“请说说”“您愿意……吗”等带期盼性、鼓励性口吻的语气词,更像一个长辈的谆谆教导,代替了传统的课后思考练习。

4 结语

作为课外读物,《新语文读本》发挥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在世纪之初已经并将继续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语文辅助教材的完善及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新语文读本》不尽完善的地方还很多,比如过于追求选文的新以至于文本过偏、过涩等,《新语文读本》仍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事实上,语文辅助教材建设之路永远延绵。

[1] 钱理群.《新语文读本》: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未完成的过程[J].社会科学论坛,2007(3):108-129.

[2] 钱理群,王尚文.新语文读本(高中卷3)[G].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3] 钱理群,王尚文.新语文读本(高中卷4)[G].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校对 晏小敏)

20141112

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S140058)

张庆(1990-),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10.13582/j.cnki.1674-5884.2015.06.005

G642

A

1674-5884(2015)06-0017-03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读本文本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