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讨论的策略

2015-03-30 13:33张海丽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6期
关键词:师生数学课堂

张海丽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课堂讨论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师生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合作意识。“课堂讨论”教学形式的广泛采用,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师死教书,学生被动学”的弊端,经过多年的努力,“课堂讨论”进教室已不再是奢求。但是,在课堂讨论大范围进教室的今天,“无效讨论”又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1 数学课堂讨论的内涵

课堂讨论,顾名思义课堂中的讨论,兼有课堂与讨论两方面的涵义。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辞海》对“讨论”的解释是“探讨寻究,议论得失”。《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讨论”的解释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钟启泉先生在《学科教学理论》中指出:“课堂讨论是师生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基本形态,所谓共同解决型方法,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杨翠荣、张振新在《论有效的课堂讨论》中写到:“课堂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某一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争论或辩解,最终达到共同理解以及求同存异。”[1]

所谓数学课堂讨论,是指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师生或生生之间以学生为中心,就数学教师选定的话题进行讨论、辩论和交流,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方法、强化知识获得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情境下,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并能使学生各抒己见、互助合作、互相启发,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 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问题

课堂讨论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一种互动教学方法[2]。米勒认为,小组讨论最大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从被动的重复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课堂讨论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师生共同的思想碰撞和共鸣。目前数学课堂讨论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2.1 讨论主题欠妥,收效不高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讨论不景气,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设置问题时考虑不周全,主要表现在:其一,问题难易程度设置不合理。有的教师在设置讨论问题时,不了解学生的起点状态,设置的问题过难或过易;其二,讨论问题拘泥于课本,脱离学生生活,不切实际。一些教师在设置讨论问题时直接选择课本上的内容作为讨论主题,远离学生生活。

2.2分组不科学,一些学生被边缘化

真正的课堂讨论,意味着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围绕讨论课题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各种观点、见解相互印证和补充,相互碰撞和启发[3]。但是,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讨论中常出现一些怪现象:其一,为了课堂讨论“顺利”进行,教师常习惯性的提问班上某几个学生或小组,忽略班上不太“显眼”或调皮捣蛋的学生。其二,忽略其他的分组形式而习惯性地采用同桌2人讨论或邻桌4人讨论的方式。

2.3 学生参与度不高,或“被参与”

课堂讨论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离开任何一方,讨论都不能高效顺利完成。然而,在目前的数学课堂讨论中,“讨论”常常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常出现老师提出讨论话题无人回应或只有个别学生做出回应;学生不愿参与或“被迫参与”,对老师提出的讨论问题不感兴趣,不愿参与到讨论中去,致使课堂讨论不能顺利进行。有的虽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但对于讨论问题不假思索,草率应对,人云亦云。

2.4 学生表现失控,教师无力回天

课堂讨论,往往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课堂讨论的主体,教师主要对讨论加以引导、控制。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学生表现失控,教师掌控不了大局的情形。教师的“掌控不了”主要表现在:对课堂纪律控制不住,课堂混乱,学生异常兴奋;对讨论主题控制不住,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话题感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脱离教师讨论初衷。

2.5 准备不充分,致使讨论不能顺利进行

其一,教师备课不充分。有时候讨论是临时生成的,临时生成的讨论效果与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技能相关,具有不确定性,但大部分的课堂讨论应该是教师在上课前经过反复推敲打磨设计好的;其二,学生准备不充分。学生对于讨论话题不清楚、不了解,或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资料不齐全。

3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讨论策略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课改以来主要的教学方法。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的讨论变得更加有效,使课堂讨论更好地发挥其功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恰当的讨论课题是搞好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教师的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质量的好坏[4]。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才可能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达到期望的讨论效果。问题应既开放又有范围;问题表述简洁明了,学生可理解,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与教学目标相关,有思考、讨论价值;与学生生活相关,能激发学生兴趣。

3.2 讨论形式灵活多变

“课堂讨论”划分形式有多种。按讨论范围,一般分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邻桌4人讨论、同桌2人讨论、自由组合讨论等;按讨论方法可分为自由式讨论、导向式讨论、随机式讨论、双向交流式讨论和辩论式讨论。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班级更具有不同的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根据讨论问题特性、教学实际环境和学生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出现为讨论而讨论、为课堂效果而讨论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讨论形式更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变换课堂讨论形式和分组,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增加讨论参与度。教师还要注意避免每次都请固定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每次回答的人员都无悬念,这就会使很少被提问或从未被提问的学生不主动思考,并认为自己被边缘化了,进而失去学习这门科目的兴趣。

3.3 共同商讨,充分准备

学生不愿参与课堂讨论或者课堂讨论成为教师的“独角戏”是现在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也是攻克课堂讨论问题的主要难题。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学生准备不充分;学生对讨论话题不感兴趣;教师的学生观念不正确,忽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体性地位。解决此问题,一方面,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商讨、确定讨论话题,保证大多数学生对讨论话题感兴趣;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使学生有论可讨;教师还要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并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能。

3.4 制定讨论规则,严肃课堂纪律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制定规则,特别是多人参与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之前,必须协同学生制定讨论规则或须知,必要时还可以制定惩奖措施。其中,规则需包含教师和学生两个责任主体,制定的惩奖措施要切实可行。教师要树立威信。我们倡导并追求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讨论氛围,坚持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体,教师起引导、监督的作用。但是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代表教师在学生心中地位的下降,更不等于教师对课堂放任不管、随波逐流。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威信,能够主持大局,当讨论无法维持、讨论主题出现偏差或有新的讨论主题产生时,教师必须能够及时维持课堂纪律,重新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或针对生成的新问题进行深层次讨论。

3.5 注重讨论内涵,重视思想启迪

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是学生互相学习主动探索的途径,是有效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讨论的内涵,不能只顾讨论形式,为了讨论而讨论。讨论前,教师要明确讨论目标、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和讨论形式、考虑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讨论中,要加强讨论指导、维持讨论秩序、确保讨论按时按量顺利进行;讨论接近尾声时,教师不仅要进行总结,对学生的正确观点特别是独特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更要把讨论推向高潮,进而深化讨论内涵,引发学生深思,并尽可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讨论结束后,及时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学生最新动态,特别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态,为下一步的教学和讨论做好反思和总结。

4 结语

课堂讨论对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法被广泛采用。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课堂讨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课堂讨论的实施过程,并能根据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与反思。

[1]杨翠荣,张振新.论有效的课堂讨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5(5):56-59.

[2]史辰雨.课堂讨论在中国无法流行问题初探[J].剑南文学,2013(4):225.

[3]翟梅福,方海丽.课堂讨论的几种有效方式[J].小学语文教师,2014(1):72-73.

[4]刘晓峰.基于有效课堂讨论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39):81-82.

猜你喜欢
师生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