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石城县赣源中学 朱金莲
高中英语应教学改革要求之合作学习研究
江西省石城县赣源中学 朱金莲
作为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改革的明显特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突显了多方面优越性。学生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增强责任意识,增近与教师之间以及与同学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学生在合作的过程重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慢慢体现出合作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合作学习 教学合作 发挥主观能动性
俗语说:“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自古以来,合作都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作为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改革的明显特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突显了多方面优越性。学生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增强责任意识,增近与教师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慢慢体现出合作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能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了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规则和需求。应改革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下意识地推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推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多样,教师应以英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以及不同的课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而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为了小组的学习任务而分担责任。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可以针对同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公布讨论后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解答、引领学生的思维靠近标准答案。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引导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英语教学课堂可以在课前开展一个简短活动,用来展示学生的才能,同时营造一个氛围,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英语基础来一段表演,表演的形式可以是联唱、舞台剧、诗歌或讲一个笑话。对于那些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在旁要多多鼓励,给予他们肯定的眼神。同时,针对学生在语音、语调等方面的困难,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向同学和老师求助,以此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词汇学习和记忆方面,英语词汇是最为重要的。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词汇,教师可以通过形象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和复习,把那些在听写和写作中最容易出错和混淆的单词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演出来或者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表演和认知的过程中慢慢加深了对这些单词的记忆,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对课堂效率有很大提高。
开展学习合作的时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教育经过很多次改革,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改掉固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一些地区仍有“一言堂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在英语教学中出现,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要把握整个课堂的节奏和环节,并在枯燥的阅读过程中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很枯燥,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与他人的合作。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备案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合作学习中也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一种体现,教师在这个过程要加强监管力度。高中生的自控能力本省就比较差,在合作学习的过程难免会出现学生聊天、懒散等现象。很多学生在学习合作过程中由于意见分歧而各行其是,这样的合作学习会适得其反,课堂秩序将会变成一盘散沙。因此,教师要加强监管力度,要经常走动,一方面规范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建议,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培养综合性人才,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换位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积极探索新的英语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旦发现问题就直接向教师询问答案。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合作让那些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帮助这些有问题的学生,为其解惑。教师讲解最后遗留的问题,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思考问题习惯。
英语并非学生的母语,学生必须将听、说、写三者结合才能不断提升掌握能力。针对此种情况,英语教师应强调英语作为语言的功能性,引导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主动用英语交流,强化其实践应用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主体性。因此,合作学习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断调整,高中班级整体水平不会相差太多,每个学生都是潜力股,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引导。但英语成绩会拉大学习差距,学生往往会出现偏科的现象。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把那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和那些英语较差的学生调配在一组,合作学习就会有很大效果。
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学习合作,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ISSN2095-6711/Z01-2015-1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