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灵活、多变的教学法

2015-03-30 12:09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七小学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移情语文课堂创设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七小学 丁 宏

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灵活、多变的教学法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七小学 丁 宏

语文课堂是体现学生主体的主要阵地,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只有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

体验教学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应用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是体现学生主体的主要阵地,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只有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能力;体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为此,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应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主要方法。如何创设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高学生主动意识,具体的实践做法为:

一、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氛围,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例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上课伊始,教师采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和同学做小游戏:蒙上学生双眼让其抓另一个学生,既不允许被蒙眼学生说话,也不允许被蒙眼学生求助,看谁抓住另一个学生的速度快。对被蒙眼学生进行采访,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蒙眼后的感受。从孤独无助、害怕惶恐,到不方便,受人嘲笑,学生们议得热烈,感受深刻。最后,教师导入课文,促使学生移情体验。移情扮演游戏使学生对本文中海伦凯勒的处境理解得很深刻,内化了文本,为后文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作了完美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实践中发行学习的乐趣,比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二、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回归生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才能在熟知中凝练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教材的自身特点,揣摩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融入生活情感,同时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 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我们设计了以下环节:

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和几个送别的场景:①涕泪交加;②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③潇洒拱手、饮酒告别;④送完就走。学生体悟,并根据生活体验选择一种喜欢的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选哪种?为什么?选完后,学生看书,学文。

其次,与学生交流,讨论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另外,还想起了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

最后,教师设置情境:你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的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学文是应用,拓展是熏陶。学生在学文中理解男人之间送别的豪情与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相思送别的区别,更把送别诗、想念诗应用到生活中,达到物我两相合的境界。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

三、创设情景,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多变

创设“情景教学”进行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进行。

1.感知 ——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二首》的“绝句”描写了诗人杜甫的住处——成都外浣花溪草堂的明媚秀丽景色。教学时,教师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特点,创设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教师作启迪性发问:作者以住处为中心,写他屋子周围的景色,大家仔细看看写了哪些景色?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氛围,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复合片。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课文描写的情景。

2.理解 ——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草堂四周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讲演“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教师一边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两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黄鹂在柳树枝头时而轻快地跳跃,像在欢乐舞蹈,逗人有趣;时而纵情地歌唱,以弹琴奏乐,悦耳动听。“诗中哪一行描写了这种情景呢?”话音刚落,学生齐声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了加深对诗句的领会,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用一句话把一行意思讲出来,要说得清清楚楚。一个学生说:“两个黄鹂在柳林上唱歌。”教师肯定这位学生的说法,接着又提出:“谁能说得再好一点呢?”另一个学生马上说道:“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唱着悦耳、动听的歌。”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读这首诗。教师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作为一名不断成长、勇跨世纪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创设灵活多变的小学语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移情体验,多重想象,疏导、结合等多管齐下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快乐、更有效,从而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ISSN2095-6711/Z01-2015-12-0020

猜你喜欢
移情语文课堂创设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