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技师学院 郑 媛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郑 英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我们开始反思学校培养的学生学习和失业率高之间的联系,分析学生毕业很快失业的原因,学生在校学习的得与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等综合素质,按照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容易适应社会生活。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否和他们应有的素质匹配,决定着将来是否能够适应社会。我们先从学生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来分析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在校学生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大体分为四类: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素质本位和人格本位。
第一类知识本位。知识本位为中国传统式教学 ,填鸭式,学习以书本理论为主,学生记忆加理解,认为知识都是有用的,把知识装进脑子就是学习,过多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忽视知识的渗透、纵向研究等。学生学习认真刻苦,强调知识记忆与教材理解,主导思想为”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培根说)。多年来,学生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教师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统一好管理。学生表现为以学习为主,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成绩优良。但是,这些同学,很少参加任何学校活动,沟通协调能力差,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强。沟通协调能力差,是在校大学生的一大缺点。由于长期缺乏完整系统的学习与锻炼,在校生普遍沟通协调能力差。这种培养和学习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学习能力强,知识的吸收能力好,一旦就业与本专业不对口学生能够很快学习新知识,适应新工作。但是,学生除了学习,沟通协调能力差,与社会适应性能力差,学生对于工作的问题不大,矛盾指向为生活、社会问题。
第二类能力本位。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技能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主张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在高职高专非常实用。为了实现技能型,学校能力本位校方的表现为:强调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教材选用纯理论教材较少,加入更多的实际操作元素;教程安排上课期间纯理论推导部分课堂基本不做安排,课程内容多为结论性的知识,学生直接吸收即可;课程组织加入各种实训实践课程,如每一学期都开设若干实践课程,一学期四个月,三个月的理论学习,一个月的实际操作等都强调知识的应用性。这样比较成功的模式有德国高职高专教育。学生表现为: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知识使用、组织协调能力都得到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汲取间接学习经验,迅速提高知识储存,而且应用能力很强,知识接受吸收快,学生很愿意学习。
存在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学生拥有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对于知识的探索欠缺,遇到实际操作问题、直观的问题容易解决,而复杂的、拥有大量知识支撑的问题,学生无法解决。工作中,一旦遇到与之前知识技能相悖的知识,不容易学习吸收。虽然在实践操作课程中锻炼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在校强调技能而规避了工作和生活的现实矛盾,不利于发展。
第三类人格本位,以完美的人格作为培养目的。人格本位强调个人个性的发展,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社会作贡献,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这种教育不适合传统的集中式的教育,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不是一个主要的发展途径。而且人格本位一味地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忽略人的社会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很多学生与生俱来的天份不可埋灭,他们的能力是很多学生经过教育学习都无法达到的,学校可以添加一些活动来保留这些学生的天分,但是,并不能作为主要内容。如学校组织各种社团组织,不同天分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能力的展示,且相互学习,并取得成绩。这些个性的发展是生活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对我们生活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四类素质本位。素质本位承认人先天的禀赋,也就是承认人格,个性天性,通过后天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够形成一种稳定的存在于体内、不容易改变的、对主体有着控制主导作用的主体品质结构。职业素质包括通用性职业素质,和发展性职业素质。通用性素质又包括基础性职业素质和关键性职业素质,基础性职业素质教育即身体、心理、文化、道德、审美素质。关键性素质包括沟通、数字运用、信息处理、团队协作、自我学习、管理发展等专业性职业素质。发展性职业素质包括继续学习、创造创新、职业调适、资助创业素质。素质的阐述概括出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全面发展,毕业后走进社会的全面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良好的就业。
为了降低失业率,改善毕业后学生的就业状况、生活状况,学生需要参见就业单位提出的学生素质指标,参考职业素质提出的各种素质内容,及时客观地发展自己,培养自己,素质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形成,学生需要在大学几年期间,全面分析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完善自己,加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保持和发展个性,增强素质,做到全面系统地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够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