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学院 申 雯
湖南省宁乡县第六中学 喻瑞平
网络素养是指用户了解网络知识、正确使用网络、有效利用网络,使网络为自我发展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
因为网络素养的缺乏,导致的局面是大学生一方面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又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毒害。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与未来我国网民的整体素质紧密相关,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及提升策略,使大学生具备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减少有害信息的干扰,合理利用网络发展自我,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2015年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49 亿,网络已经渗入我们的世界。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关键在于大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我们不可能阻止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大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网络素养,让网络为己所用,而不是被网络牵着鼻子走。
1.网络使用率较高,但网络自我管理能力急需提高。评价大学生网络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的能力。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时间较长,网络使用率较高,但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容乐观,研究发现近四成的大学生在网络面前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被网络所左右。很多大学生大部分上网时间花费在娱乐休闲购物上,网络学习主动性不强,自我约束力较弱,缺乏利用网络主动学习的意识,学校的在线资源利用率不高,部分学生有利用网络学习的主观愿望,但实际上网学习过程中,经常经不住诱惑而中途转向网上娱乐活动,导致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效果较差。
2.网络安全意识淡薄,警惕性差。大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社会阅历浅,对网络上的大量信息缺乏辨别分析能力,容易上当受骗、盲目跟风等。针对电脑上网安全问题,只有不到一半的大学生会关注电脑的运行状态并定期更新系统或杀毒软件;而关于网上交往安全问题,部分大学生缺乏警惕性,轻易相信陌生人,给那些居心叵测的犯罪分子提供了机会。
3.网络道德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让一部分大学生误认为可以免除道德约束和承担责任。例如,一些大学生在网上实施极端的人身攻击行为,宣泄情感,导致问题复杂化;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恋,同时和几个网友谈恋爱,爱情观扭曲;有的抄袭网络文章,把他人劳动成果占为己有,助长不良学术风气;有的浏览暴力、黄色等不健康网站,身心受到毒害。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网络素养水平较低,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网络新环境,和谐社会呼唤和谐网络,和谐网络急需培养高素养的网民。
1.国家和社会方面。网络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关政策的制定,网络监管体系的健全,关于网络素养在社会上的大力宣传,需要国家和社会做大量的工作,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监控网络文化,并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
政府、企业等机构可设立专职发言人,及时澄清网上不实信息,使公众得到充分、透明的信息反馈,消除谣言、谎言滋生的土壤。
其次,网络媒体要严把网络正能量的源头,杜绝有毒有害信息传播,坚决做到不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不提供不健康的内容和链接,塑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学校方面。网络素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也可举办一些关于网络素养的宣传与讲座;或在相关学科中渗透网络素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具备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举办以提高网络素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让学生能认识到沉溺网络的危害性,学会合理地利用网络。
作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网的建设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丰富的资讯、多样化的服务、多学科的知识等能大大增强对他们的吸引力。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创意大赛、网络道德人物评选等活动,利用班级QQ 群、校园网站、校园贴吧等平台发布校园活动信息,方便学生及时了解校园动态,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引导学生更合理地使用网络。
3.学生方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修养的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身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行良好网络素养的内化等,能够大大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增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自觉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学生自身各方的共同努力,营造健康、安全的绿色网络氛围,努力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形成规范的网络行为、培养健全的网络人格,引导大学生更合理地利用网络,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避免受到网络的毒害。
[1]吴跃峰.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王禄佳等.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
[3]梁航彬等.广西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