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图示教学法案例研究

2015-03-30 11:41欧自义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7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欧自义(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初中语文图示教学法案例研究

欧自义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图示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鼓励学生勇于表现,引导学生乐于个性化表现,培养学生审美感,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造就学生个性化表现能力。反思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索图示教学法策略,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个性化表现、应用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图示教学法

1 《天净沙·秋思》教学案例

观摩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课堂教学,课后研讨的问题是: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到底采用哪种教学方式能使教学效果更好?

S 1 同学主张:诵读→讲述→意象理解→介绍背景;

S 2 同学主张:学生自读(包含了解背景、解决字词等)→互相交流理解→写出理解的心得→老师答疑解惑并作出权威解读;

S 3 同学主张:图示→背景→用现代多媒体展现→意象理解;

S 4 同学主张:现代多媒体展现→感受→背景→提问→意象理解;

S 5 同学主张:利用课件进行讲述(包含背景、字词等)→意象理解→默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该课文的教学而言,采用图示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2 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图示教学能创设一个美的课堂情境,很契合语文教学的意境要求,极大地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掌握教学艺术的关键一点就是要让课堂引起注意,学生注意了,学习才会有效果。例如,在组织学生用简单的绘图形式(即图示教学法)来表现自己对该元曲的理解时,可从以下几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其一,对整个画面意境的注意。图示时要着重理解“枯”“老”“昏”“瘦”等字眼传递的意蕴。在该元曲中,作者要表达的是凄凉悲苦的秋色情境,如果学生对这个点没有引起注意,把作者表达的情境错误理解成万物复苏、生机蓬发的春色情境,画出一幅幅春意盎然的踏青图,那就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文旨的理解和把握。一切景语皆为情语,这首元曲前四句都是写景色,这些景语都传递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作者在该曲结尾处用了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情感,有画龙点睛之妙,让所有的景色都找到倾泻点,实现了情景的巧妙融合。这个意境不领悟,你画得再好也是徒劳。其二,对空间顺序的注意。枯藤缠树、树落昏鸦,这个空间顺序是由下及上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个空间顺序是由近及远的;古道、西风、瘦马,这个空间布局是从远方而到眼前的。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最后收尾至天涯,整个画面逐渐拉大,镜头感层层拓开,空间层次分明。把握好这个空间布局的规律,才能用图示表现出该曲的魅力。其三,对风向等细节的注意。“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却常常被人忽视,这一点上,要防止有学生图示成朝阳或者晌午。还有的学生在进行图示时可能会把西风画成了“东、南、北”风任何一种,这种对风向的不准确图示来自于对该曲不深入不细致的把握。该元曲中提到的“古道西风瘦马”与“夕阳西下”,都表明了作者当时处在“西风”的情境之下。

正因为有了这种从意境到布局、到细节的注意力导向,在学生们图示自己对这首元曲的个人理解时,不仅营造了一种生动、轻松的审美氛围,而且使得学生在此种氛围中不知不觉汲取了知识。通过简单的绘图,好比学生对书面语言进行了分析、加工、创造等活动,更生动地呈现了整个元曲的意象,诠释了学生自己对这首元曲的个人理解,让文本的意境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同时也可以展示学生对此曲的个性化表现,让整堂课极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图示教学法的内涵

课程教学必然具有个性化、表现性。图示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鼓励学生勇于表现,引导学生乐于表现,培养学生审美感,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造就学生个性化表现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简单绘图方式,在此过程中,“听”不再是机械地接受灌输,而是听思结合,是有意义的听;“说”已变成了充分表现口语表达能力;“读”不只是阅读课文的能力,而变成了“广读”“深读”;“写”不再是简单的写作文,而是有自己的创作,学生超越写作层面而具备的创作能力[1]。笔者把这样的教学模式称之为图示教学法模式,它让语文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得到了极大个性化表现,既能使课程与教学的意义得以显现,又能使学生快乐地投入学习。

4 初中语文图示教学法策略

4.1在学生方面

其一,兴趣。学生们对语文要有兴趣,就是学习动机的问题,即“想学”。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能采取有效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那么教学的很多问题都不成问题了。然而,学生有兴趣一方面取决于自身,更为重要的取决于教师的课上得是否有趣。这里的有趣讲的是一种氛围,这种氛围能让学生的情绪高涨,让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2]。比如,老师可采用图示教学法呈现整个语文教学的意象,诠释学生的个人理解,展示个性化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让学生在图示活动中表现自己,在表现中提升自己。

其二,自信。学生的积极自信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即“会学”。会学的“底气”,不仅对优等生而言,还涵盖了后进生。建立这种“底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主动去表现,主动去思考[3]。归根结底,就是要有充分的自信,我们可以称之为“习得性乐观”。这样,他们才可能随时处于情绪激扬的学习状态,才会用自己的理解图示文本语言,才有充分表现自己的可能,最终达到个性化表现。

其三,自觉。这方面强调的是意志控制力,即能够“坚持学”,这就要求学生在质和量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就量而言,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具备了有效完成各种认知任务的基础;就质而言,他们能逐渐熟练地运用点、线、面来简单勾画出一幅幅图景,并能运用假设、概念、以及简单的逻辑和逻辑推理等。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图示表现欲望和表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质和量的双重作用下,可以把图示教学法训练转化为初中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老师不再充当“灌输机”,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器”,从以前的客场变为“主场”[4],积极表现,尽情挥画,努力创造,主动自觉地开展图示教学法训练。

4.2在教师方面

其一,教学理念。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表现”,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让教学在表现中展示效果,尤其是个性化的表现。如果学生无法表现出来,或者表现的效果差强人意,那么内化在学生心中的教学结果和语文素养又怎么去评价?而最主观、最生动的表现莫过于呈现在你面前的一幅幅图画,这也是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个性化表现。而这其中,含有“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具体运用。如在教《沁园春·雪》这一课时,可先让学生以自己对该词的初步感知和理解进行图示,再跟学生一起对这首词进行分析、鉴别,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整首词弥漫的豪迈雄浑和俯仰宇宙的非凡气魄,领悟作者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理想。最后,讨论这这首词的主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实践,画出对该词的个性化理解,启发学生了解其美学意蕴和多元主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图示教学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

其二,教学技巧。图示教学法对教师教学的技巧要求更高。首先,要认真备好课,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适当的课型[5]。其次,要有图示教学法的技巧。如在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尽量地创设诗中描写的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把文本语言转化为一幅幅图画;进而让学生准确体会李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场景式地再现或者表现无忧无虑的生活场面,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又如,在教李白的《秋浦歌·秋浦长似秋》时,要引导学生慢慢体悟出诗句里流露的忧伤和蕴含的失望、怨愤、抑郁以及悲凉,想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种“愁”的图画,指导学生通过诗歌逐渐领悟对人生的个体理解和个性化表现。因此,在开展图示教学法时,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形式、语境、对象等,运用恰当的图示,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于立体感、表现力,使学生在共鸣中乐意参与图示教学法训练,逐步提升个性化表现水平。

其三,教学艺术。在开展图示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两点:一是要认真观察,注意学生图示的情况;二是要积极点评,对学生所提的难点、疑点,甚至是创新点,要给予积极的、有效的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表现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现有掌握的知识水平。例如,在教《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简易地绘出自己父亲背影的图画来,再画出读完文章后作者心中的父亲背影图像。在这种比较中,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尤其对作者笔下的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发表自己的个人认识。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预课时间,让他们查阅资料、了解背景[6]。如此,图式教学课堂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得出不同的个体体会。当然,不是每个个体理解都正确,但在这样的图示法教学训练中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父亲“背影”的魅力,更好地体会父爱动人心魄之所在。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这种模式教学,教师既要鼓励和倡导大胆地进行图示,也要引导朝着实效性、针对性去发展,不能任由学生天马行空、跑题偏题,否则,势必导致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停留在低层次上,严重影响教学效果[7]。

5 结语

图示教学法是教学的有效手段,它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也是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图示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实现一种比较直观、比较有效的实践检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采取图示教学法等有效的方法,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能力,从“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延伸而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语文教育不再“虚浮乏力”“不接地气”。

参考文献:

[1]王克先.学习心理学[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李泽厚.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J].中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1) :16-18.

[4]高成.浅谈开放式教学的方法和思考[J].教育艺术,2010(5) :6-7.

[5]黎玉伟.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 :19-20.

[6]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7]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责任校对朱正余)

作者简介:欧自义(1985-),男,土家族,湖南怀化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28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5.07.01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5)07-0044-03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