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清
(合肥工业大学,230009)
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基于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新型媒体形式、软硬件或信息服务方式”的新媒体也得以广泛发展与应用,例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等[1]。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发挥着知识存储与传播的职能。新媒体时代,以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为特征的新媒体在图书馆文献信息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深刻地改变了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
在传统图书馆时期,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主体媒介是以纸质文献为主要载体的物理空间。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到来,以数字文献资源为载体形态的网络空间正成为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主要媒介。尤其是在“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新媒体时代,手机、平板电脑、IPAD等移动终端正成为网络的主体工具,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媒介正在向移动式、多元化、交互式的新媒体转变。由此,图书馆的移动终端服务、手机图书馆服务、RSS信息推送服务、Wiki资源导航服务,以及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信息传送服务等成为当前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成为读者面对浩如烟海的海量信息时,利用新媒体查找信息和知识的有效路径。
在新媒体时代,读者已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阅读方式,除了图书、报刊(杂志)等内容,网络阅读、手机阅读、手持阅读器阅读等众多文本和载体,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选择。”[2]读者除了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外,还更愿意通过网络阅读获取信息,“博客、微博、微信、电子图书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知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获取的便捷程度改变了读者阅读方式,同时新媒体阅读的互动性也对图书馆知识传播活动产生影响,读者通过微博、网页等渠道来获取图书馆的信息,利用在线咨询更方便地获取帮助,网络媒体更能够提升图书馆知识信息传播的效果。[3]
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阅读方式改变了读者对图书馆物理空间的概念,他们将从图书馆获取信息和知识延伸到自己的手边,将阅读行为与网络行为一体化,阅读方式更加网络化、远程化、碎片化。
随着读者越来越重视图书馆服务的质量,用户体验成为衡量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所谓用户体验,国际标准ISO9241-210将其定义为“人们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4]在传统图书馆时期,图书馆干净舒适、宽敞明亮、文化气息浓郁的馆舍环境,使读者对图书馆有着良好的用户体验。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读者对图书馆的用户体验不仅表现在舒适的图书馆物理空间和优质的馆员服务方面,而且表现为便捷快速的网络空间为图书馆文献获取和利用带来的便利性。
武汉大学霍国庆教授曾在《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心理特征——浅谈心理学方法在图书馆的应用》一文中,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心理特征归纳为五个方面:方便心理、求全心理、接近心理、省时心理、参与心理[5]。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终端可以让读者随手即来地享受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手段正契合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方便、省时、求全、接近和参与心理。与此同时,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利用行为也正在由建筑转变为网络,由实体转变为虚拟,由走进转变为远程。他们利用移动新媒体终端即可将图书馆装进自己的口袋,随时随地携带在自己的身边。图书馆在他们心理无形而没有边界,更多地呈现为网络、手机、信息、知识,以及碎片化的、即时即用的利用偏好。
网络的出现使信息的采集、发布和传播的速度、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同时也克服了时空的障碍,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与交互。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量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人类理解的速度,海浪式地涌入人类的生活,出现了信息大爆炸。面对海量的信息,人们一方面享受着丰富的信息带来的便捷,另一方面也在忍受着“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垃圾和信息掩盖的困扰。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人们感到无从下手,使查找到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变得更加困难。
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和知识的天堂,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理应做好信息的管理、咨询、推送,并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给予读者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呈现了新的特征。
传统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主体发挥往往是通过优雅的环境、丰富的资源、优质的服务,向读者传递文化、传播知识、传达美感,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等隐性教育形式对读者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对态度、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非预期性影响。[6]
然而,随着新媒体和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图书馆自身的信息和知识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读者也更喜欢利用手头既有的新媒体手段获取信息。所以,图书馆为使馆藏信息的显示度提高,方便读者接受和利用图书馆的信息和知识,对读者进行有意识的直接的显性教育正成为当前图书馆的重要内容。
在传统图书馆时期,图书馆的教育是囿于馆舍物理空间限制的较为封闭的教育形式,读者只有走进图书馆,才能接受到图书馆的信息和知识。在网络和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教育显然更具开放特征,表现为时空开放、对象开放、形式开放。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图书馆的教育更注重以读者为中心,突破时间和物理空间的限制,利用多媒体教学、网上远程教育、特色专题讲座、情报咨询、定题服务等多种教育方式,将图书馆的信息与知识教育向一切读者平等地开放。读者也可以利用任何新媒体在线登录图书馆,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以及图书馆所提供的教育内容。读者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可以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和教育。
新媒体时代,人们接受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除学历教育之外,人们更愿意借助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学习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他们对学习的对象、内容、策略、方法过程等都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同时,“图书馆教育远离教育权力意识,对于诸多教育要素的选择没有外在的强制规定和行政干预”[7],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手段更加多样,主体性更加凸显。
面对读者的主体性发展,传统的图书馆教育已经不能适应读者对数字化图书馆使用的要求。图书馆的读者培养更多的是教育读者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规范、知识发现等综合性的信息素养教育。也就是说,图书馆的读者教育不仅要教会读者在自我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准确、及时地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与知识,还需要教育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知识的意识和方法。
新媒体与“技术、共享、互动、个性”等为关键词的网络时代,突破了传统图书馆教育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资源、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变得方便、快捷。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所需要的图书馆服务和教育方式也因此更趋多元化、个性化。因此,图书馆的读者教育也呈现出信息咨询与推送、定题服务、走进读者研究室、学习共享空间再造等多元化方式,个性化特色明显。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青年大学生,而作为生活在网络普及化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网络和新媒体给他们的人际交往方式、沟通方式、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被深深地打上了网络的烙印。“他们习惯于‘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式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期望甚至渴望的是互动。”[8]面对新一代的读者,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要更好地展现创新,不断拓展新的策略和方法。
在传统图书馆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局限于教室和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主体媒介也是以纸质文献为主要载体形式的图书馆物理空间。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拥有丰富的信息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并具备惊人的传播速度,现代的大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可能性变得更大。如果对新媒体运用得当,学生能获得更全面、客观、科学的教育,学生和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将完全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9]。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教育要与时俱进,拓宽读者教育的空间和阵地。新媒体的各种形态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移动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已经深入到高校图书馆的各个方面,其中读者教育也深受其影响,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其从图书馆物理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从课堂教育拓展到网络在线教育,从单纯的纸质文献为载体拓展到运用电脑手机等终端对读者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
网络虚拟化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为他们的成长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也给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和良好机遇。传统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教育模式局限于课堂教育,这也限制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形式,并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新媒体时代,不断创新的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建立了更多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教育提供了更加平等即时的互动机制。新的网络技术,如微博、qq、微信等交流软件,甚至blog、witkey等也大量运用于图书馆读者教育中,这些沟通平台充分拓展了高校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途径,特别是针对在网络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更加贴合这些读者的沟通偏好,增强了沟通的互动性和即时性。
著名的图书情报学学者P·威尔逊说:“图书馆的真正重要职能是促进知识的获得和新知识的产生”[10]。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读者教育需要丰富其形式和内容来满足新的读者需求。针对传统读者教育模式的单一性,高校图书馆应该完善读者教育形式,在新生入学讲座的基础上,制作和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宣传片、多媒体视频、微电影、在线课程等,还可以实地参观演示,以及利用微博、微信进行在线沟通演示等更加趣味性的环节。在内容上,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新的网络技术向读者演示数字化图书馆的更多信息技术,通过更多的交流平台与读者进行互动,即时反馈读者教育的教学效果,不断更改教育内容来满足不同的读者需求。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教育团队常常局限于兼职教师,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打造一支满足高校读者需求的专家型队伍迫在眉睫。高校图书馆在教育团队的选择上有其优势,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以及专家库,图书馆在教学与科研支持上与他们联系紧密,所以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兼职学科馆员常常选择于这些专家库中,但是由于工作时间原因,这些兼职学科馆员常常形同虚设。为解决这一困境,新的网络技术可以让这些兼职馆员通过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参与到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当中,成为高校图书馆读者教育的专家型团队中的重要一员。另外,为满足不同专业的读者需求,这支专家型团队需要与之匹配的全面的专业学科背景,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的教师队伍不断升级,原有团队中的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以满足读者需求,同时也需要不断补充新的教师,创新的思维,才能适应不断改变的网络时代。
[1]宫承波等.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
[2]吕振任,张依凤.新媒体时代图书馆阅读模式与服务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2):111-112.
[3]刘 澜.新媒体时代图书馆知识传播效果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89-92.
[4] ISO 9241-210:2010,Human-centred design for interactive systems[S].
[5]霍国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心理特征——浅谈心理学方法在图书馆的应用[J].黑龙江图书馆,1988,(3):12-15.
[6]沈嘉祺.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1):54-56.
[7]龚道贵.图书馆教育特征探析[J].晋图学刊,2011,(2):73-75.
[8]陈 进.大学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35.
[9]闫亚琛.新媒体时期大学生通识教育探析[J].中国报业,2014,(5):95-97.
[10]乔红岩.网络时代学校图书馆教育功能的拓展[J].教学与管理,2009,(1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