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图书馆环境下的自动化系统

2015-03-30 10:26:36杨晓东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检索架构图书

杨晓东

(兰州商学院,730020)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使用户的行为方式和需求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通过网络从本地获取信息。图书馆普遍选用的阵地化服务方式难以满足用户需求,致使用户与实体图书馆越来越疏远。图书馆必须适应新形势,突破传统围墙的限制,模糊和淡化图书馆的边界,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将服务延伸到任何有用户的地方,创建适应未来需要的泛在图书馆。

1 泛在图书馆概念和特点

1.1 泛在图书馆的概念

泛在图书馆的基本涵义就是无所不在的图书馆,即有读者需求的地方就有图书馆的服务。泛在图书馆不再强调图书馆实体,而重视图书馆泛在化的服务。任何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服务将无缝、动态、交互地融入用户的信息需求中,真正体现了图书馆的服务本质和社会使命[1]。

1.2 泛在图书馆的特征

1.2.1 以用户为中心

从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到泛在图书馆,都是为了适应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以更快捷、高效的方式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其本质都是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信息服务。泛在图书馆环境下,有用户的地方,就应该有图书馆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用户对信息的查找、获取以及信息资源建设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泛在图书馆的用户不仅是信息使用者,也是潜在信息生产者,图书馆更加注重增强用户体验和用户之间的交互,促进用户的参与。通过用户的推荐书目完善资源建设,通过用户对服务环境的建议完善系统各项功能,通过跟踪和分析用户的信息行为和检索习惯,提供个性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服务。在泛在图书馆,用户不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更是图书馆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图书馆为了满足用户差异化的需求,提升服务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

1.2.2 以网络为基础

泛在图书馆产生和发展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只有依托网络平台和各种先进的技术,才能集成各种异构的、分布式的虚拟资源,使虚拟资源在获取、组织、检索、存贮、传递等方面实现共享[2],从而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即时地获得信息服务或知识服务的目的。没有遍及各个场所和每个人周围的网络环境,就不能实现全球化的分布式协作,更不可能将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动态、无缝、交互式嵌入到用户的网络环境中。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泛在图书馆是一个高度技术依赖型的知识环境,各种有线的、无线的网络是泛在图书馆存在不可或缺的基础平台。在遍及各个角落的网络环境中,用户利用电脑、PDA、智能手机等多种网络终端,感受到的是最方便、快捷、无障碍的图书馆服务。

总之,泛在图书馆将用户、软件、硬件、网络设施、信息资源等整合于一体,通过IT技术的优化功能,使用户、软硬件设施、信息资源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是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趋势。

2 泛在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Integrated Automated Library System,简称ILS)是为了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层次,应用现代化设备,通过软件来处理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来满足图书馆管理以及用户对图书情报信息需要的系统[3]。随着泛在图书馆环境的来临,ILS也需要适应新环境变化,吸纳新的信息技术和理念,不断地完善和拓展功能。

2.1 系统架构

传统的ILS架构有两种:C/S和B/S。C/S体系架构是ILS最经典的系统架构,它借助局域网技术,将ILS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个部分,客户端完成用户与系统间的交互,服务器负责数据管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B/S体系架构,C/S中客户端变成了浏览器,用户利用浏览器完成与系统的交互。ILS采用了B/S体系架构,用户只要在因特网覆盖的范围内,就可以利用各种上网终端使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适合泛在图书馆环境的需要。C/S模式对客户机要求比较高,维护麻烦,但响应快,用户可控性好,而B/S模式维护简单,但对服务器要求高,安全性比较差。为了充分发挥两种架构的优势,克服各自的不足,现在ILS基本上都采用了C/S和B/S混合架构模式。面向馆员的应用采用C/S架构,如文献编目;面向用户的服务采用B/S架构,如OPAC查询等。随着泛在图书馆建设的深入,ILS要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和生长性,于是在浏览器和服务器间增加了中间件,形成多层系统架构模式。在多层系统架构模式中,核心数据库驻留在服务器上,浏览器只处理与用户界面相关的操作,需要添加的功能模块或应用程序由中间件负责执行,方便了ILS的二次开发。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云计算技术也对ILS的系统架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商纷纷开始将自己的系统纳入到云架构之中[4],通过 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提供服务,供不同的图书馆多重租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 OCLC的 World Cat Management System,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就可以直接访问存于云端的系统和资源,而不必关心图书馆实体建设。可见随着ILS架构的发展变化,用户利用图书资源和服务越来越简单,符合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宗旨。

2.2 系统接口

泛在图书馆环境下,数字资源、网络资源、机构资源等虚拟馆藏不断增长,图书馆管理不断拓展,服务不断延伸,要求ILS提供更加适合本地的个性化功能,而任何一个ILS都很难全面满足图书馆不断变化的管理和服务需要。为了适合本地的个性化需要,ILS必须提供更多的系统接口,方便个性化开发。很多ILS开发商已经提供了各类开放的平台和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以色列自动化系统提供商Ex Libris就是这个方面的典型代表。其借助于公司的开放平台策略,为旗下自动化系统ALEPH、数字资源管理平台Metalib、链接解析器SFX等提供Open API,从最初的 X-server HTTP/XML API到第二代的SOAP Web Service API,再到目前的第三代REST API,提供了三大类 API[5]。目前,众多的 ILS 开发商都推出外界可以调用的API,允许图书馆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和个性化定制。近年来,ILS的研发更加注重新网络接口的开发,新的ILS接口整合了Web2.0应用,如RSS订阅、用户标记和评论等,开发出具有分面浏览、相关度排序、用户评论或标记、可视化导航等功能的ILS网络接口。各类开放的平台和接口为ILS拓展系统功能、提升自身的成长性、提供个性化服务、深化服务层次奠定了基础,也为图书馆泛在化服务创造了条件。

2.3 移动互联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网络用户快速增加,Gartner的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世界范围内手机等移动设备将超过PC机,成为最通用的网络访问工具。移动网民的快速增加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也凸显了图书馆泛在化服务的必要性。为了满足泛在图书馆发展的需要,ILS根据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需求对原有系统进行改造和拓展成必然趋势。如Polaris推出Mobile PAC,Sirsi推出BookMyne,国内的汇文ILS推出包括短信和OPAC查询功能的手机图书馆,图创公司的inter lib也推出了短信系统和移动图书馆系统。移动互联ILS支持多种系统的手机应用,无论安卓系统、IOS系统、WP系统的手机都能安装使用图书馆的ILS;通过短信服务,将图书馆新书通告、馆内活动、过期通知、资源讲座、数据库更新信息等发送到用户手机上;利用ILS提供的资源检索服务,通过移动设备即可完成对馆藏、用户个人借阅信息的查询和图书预约续借等,借助于RFID等技术为用户提供精准的资源定位服务;图书馆员可以利用手机的照相功能扫描条码、二维码,上传图书封面,完善书目数据等,在任何无线网络覆盖的区域都可帮助读者完成图书借阅;将整合后的数字资源通过图书馆移动互联网站对外发布和提供服务,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服务;除了上述基本功能外,ILS还提供了其他功能,如借助于手机拍照和二维码功能,查询书店等场所提供的图书在图书馆是否收藏、支持社交网络朋友点评和推荐图书,以及手机支付欠款和罚款等[6]。

2.4 系统集成

20世纪末,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大量纸质资源被加工成数字资源。数据库商将图书、期刊、报纸等纸质资源数字化,做成数据库提供给图书馆,图书馆购进商业数据库的同时,也在进行本地资源的数字化。数字资源的大量增加催生了各种数字资源管理工具。用于电子资源采购的有 Meridian、Verde、ERM、EBSCO EIS 等;用于数字资源建设和管理的有TRS、TPI、Digital Commons等;Ex Libris公司先后推出链接解析器SFX、跨库检索平台Metalib、数字资源发现与获取系统Primo、数字资产管理系统 DigiTool以及数字资产保存系统Rosetta等一系列产品[7]。这些系统与平台大都独立运行,未能与ILS整合或者有效整合。2011年1月,美国《图书馆杂志》组织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未来发展”讨论会上,Ex Libris公司称将系列数字资源管理产品融入原有ILS中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美国自动化系统专家Marshall Breeding认为系统、高效地管理这些复合资源将是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内ILS重点思考的问题[8]。伴随着资源的多样性和各类资源的不断整合,单独运行的跨库检索、链接解析、数字资源管理等系统必将成为ILS的组件而不是独立的产品,泛在图书馆时代ILS必将从集成系统向系统集成转变。

2.5 知识发现

ILS的知识发现功能主要借助OPAC来实现,查找馆藏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的目录数据。随着各类数字资源的快速增长,停留在目录层面的资源发现已经远远不够。为了实现异构数据库的跨库检索引入联邦检索插件,这种方式不仅执行速度慢,而且检准率、检全率不高,常常需要用户进行二次检索。针对联邦检索的不足,ILS开发商与资源供应商合作开发了基于网络的知识发现产品,如Summon、Primo Central等。这种知识发现系统从不同的出版商和数字资源供货商那里收割内容,生成庞大的中心索引(包括全文数据和引文数据),用户通过这些索引访问资源内容,不仅能瞬间完成内容搜索,而且保证检索的准确性,并且检索结果会按相关度排序。利用基于网络的知识发现服务,不仅解决了异构数据库的跨库检索问题,而且可以将网络资源、机构数据库、OA资源统一整合到OPAC平台,通过系统自动规范,用户可以统一地检索出不同来源的数据,并针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排序。随着Web2.0技术与理念的深入,用户书评、标签云、分面导航、检索建议和语义检索等都将在OPAC系统中频频出现,OPAC会变得更加简洁、智能、准确、全面,将图书馆的知识发现功能延伸到图书馆之外,满足泛在图书馆的需要。

3 结语

新一代网络、通讯、计算机、存储等IT技术促成泛在图书馆理念,成为适合未来要求的图书馆新模式。作为图书馆核心技术的ILS,应该紧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吸收和利用无线网络、云计算、web技术、智能感知、大数据处理等新技术和新理念,使自身成为不断生长的有机体,为图书馆服务于用户的宗旨发挥应有的作用。

[1]王长宇.中外图书馆服务泛在化的实践探索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5):115-117.

[2]范广兵,初景利.泛在图书馆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1):106-108.

[3]刘 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功能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9):15.

[4]陶 宇.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探讨和应用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1,(3):70-73.

[5]李书宁,王 涛.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热点与趋势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6):66-70.

[6]方胜华,李书宁.走向移动互联时代的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1,(23):72-76.

[7]王志庚,肖 红.全球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综述[J].图书馆建设,2012,(7):84-87.

[8] Marshall Breeding.The Future of 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s[EB].http://www.orbiscascade.org/council/c0601/breeding.ppt,2011-11.

猜你喜欢
检索架构图书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汽车工程(2021年12期)2021-03-08 02:34:30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LSN DCI EVPN VxLAN组网架构研究及实现
电信科学(2017年6期)2017-07-01 15:45:17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专利代理(2016年1期)2016-05-17 06:14:36
一种基于FPGA+ARM架构的μPMU实现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