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理性认知与科学作为

2015-03-30 09:28
党政干部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底线改革思维

○ 李 荟

(作者系江苏省灌云县编办办公室主任)

改革开放的深层推进、市场经济的深度运行,使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宏观背景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光荣艰巨的建设任务和纷繁复杂的内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向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科学解读、准确把握、有效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对于我们党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理性驾驭复杂局面,稳妥化解执政风险,积极探索“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不仅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同时具有实践的指导性。

一、底线思维的哲学解读

底线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要求人们在谋划运筹治政方略时,必须认真研究事物的现实存在与发展走势,把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作为思维的底线,理性面对,积极化解,力求取得最佳结果,实现最优效益。我们说,底线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底线思维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一直是引领党的事业胜利前进、健康发展的旗帜,其核心要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积极的探索去发现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底线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人们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客观权衡利弊,科学评估风险,合理设定底线,并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努力争取好的结果。这种思维方法将唯物辩证法关于“度”的把握,以及“实践论”、“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思维过程,贯彻和践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底线思维的基础是坚实的、程序是严谨的、方式是精细的,集前瞻性、严密性、科学性于一体,是人们认识事物、研判风险、化解矛盾的重要的思维方法。

(二)底线思维展示了趋利避害的清醒认知

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趋利避害是人类认知的共同取向,也是领导活动的努力方向。但人类对事物利弊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深入研究,认真甄别,才能有效地认识和把握它,从而找准趋利避害的着力点。底线思维立足于问题导向,将风险意识与忧患意识统一于思维过程,要求人们在实践中把可能遭遇的困难分析得透一点,把可能出现的风险预测得准一点,把应对的预案考虑得周详一点。这种思维方法,对规避事物发展的“最坏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层意义看,底线思维不仅是一种清醒、理性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稳健、成熟的领导方法。

(三)底线思维体现了冲刺“顶线”的能动精神

底线思维坚持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在把“最坏的结果”设定为思维“底线”的同时,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人们认真处理好“有守”与“有为”的关系,以“最坏结果”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以“争取好的结果”作为工作的努力方向,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和推动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向着既定的“顶线”冲刺。由此可见,底线思维不仅体现了未雨绸缪的自觉意识,也体现了主动作为的能动精神,是一种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更为务实的思维方法。

二、底线思维的实践运用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追梦”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在推进全面小康进程、擘画伟大复兴蓝图的广阔背景下,统筹改革大计,谋划发展大业,把控稳定大局,使命在肩、责任千钧。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学会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审时度势、见微知著,做到应势而为、乘势而上,引领民族复兴的巨舰始终沿着正确的航向击楫中流,破浪前行。

(一)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为深化改革把关定向

改革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其核心要义是兴利除弊、革故鼎新。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谋划改革这场极具战略意义的革命,首先,要解决认知问题,即搞清楚“为什么改”?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双重转型。处在这一重要的节点上,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横亘在前进的路上;利益分配的矛盾和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在现实生活中;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动力不足、活力不足、后劲不足等问题时时困扰着我们。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邓小平说:“不改革,死路一条。”唯有改革,才是打破僵局、焕发生机、催生活力的唯一路径。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其次,要解决指向问题,即搞清楚“改什么”?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基本方向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指导改革实践,必须始终把“剑锋”指向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陈腐观念以及僵化的体制机制,善于运用改革的“利剑”刺破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发展的层层“铠甲”,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动力保障。再次,要解决路径问题,即搞清楚“怎么改”?当代中国的改革任务繁艰,道路崎岖,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作为改革的操作者和推动者,必须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情绪,科学地设计好每场“战役”的“作战方案”,稳步推进,务求必胜。在改革路径的设计上,必须加强风险论证,重视“顶层设计”,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推进方略,选准攻击点和突破口,积极而稳妥地化解风险,使改革的脚步走得更扎实更稳健,严防出现颠覆性的失误,导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二)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为加快发展克难化险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中国梦”最基础、最出彩的一篇大文章。用底线思维的方法谋划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处理好“好”与“快”的关系,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发展实绩。首先,要守住“共同富裕”的底线。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要求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利益分配机制,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同时,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方法和措施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防止和克服借“平均值”遮蔽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的“相对贫穷”、以少数人的“快富”、“暴富”替代多数人共同富裕的倾向。其次,要守住“生态建设”的底线。高度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地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坚决不干那种“先污染,后治理”、“边建设,边破坏”、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傻事和蠢事。再次,要守住“可持续发展”的底线。教育和引导党的各级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新常态”的要求,脚踏实地地推进经济发展,走出“野蛮开发”、“掠夺式经营”的发展误区,使经济建设始终行驶在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三)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为构建和谐保底护航

我们党在中国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民族众多、国情复杂的国度中执政,应该把“维护稳定”作为治国理政的政治底线,把“构建和谐”作为治国理政的努力方向。首先,要大力实施依法治国的根本方略。古语云:“法者,天下之准绳也。”“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彰显宪法和法律的绝对权威,全面提升人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意识,使法律法规成为调节人们经济、社会行为的行动准则,使遵纪守法成为全社会成员的行为底线,充分发挥法治在维护稳定、构建和谐中的“保底作用”。其次,要着力夯实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社会成员道德文明的水准,培养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着力打造健康的心理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再次,要健全和完善现代社会的治理体系。按照“守土有责”的要求,认真落实社会管理和治理的目标责任,合理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积极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化解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严密防范矛盾激化和恶性事件的发生,确保社会的总体稳定。

(四)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为加强党的建设固本强基

首先,要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要始终突出“五个好”的目标,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和建设水平。要加大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整顿转化力度,着力解决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强的问题,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改革、服务发展、维护稳定的“战斗堡垒”。其次,要提升先进性的建设水平。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恪守责任和义务的底线,带头执行政策法规,带头践行道德规范,带头履行政治责任,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凸显党的先进性。再次,要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队伍。在社会舞台上,要教育领导干部守住“道德底线”,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讲正气,重品行,自觉塑造身正品端的良好形象。在工作舞台上,要教育领导干部守住“责任底线”,做到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恪尽职守、勤勉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办一事、成一事。在领导舞台上,要教育领导干部守住“规矩底线”,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的政治要求,始终保持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境界和“处纷繁而不乱”的心理定力,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管得住小节,做到常思贪欲之害,力戒权力任性,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领导干部洁身自好,清廉自守,一心为公,一身正气,就能带出一种好风气,营造一个好环境,开创一个新局面。

猜你喜欢
底线改革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真相与底线
改革之路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