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着力点精心编织留守儿童“爱心网”

2015-03-30 09:28
党政干部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儿童学校学生

○ 吴 琼

(作者系湖北省孝昌县委书记)

湖北省孝昌县是集老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16万多人,城乡“三留守”特别是留守儿童近8000人,占少年儿童总人数的13%。近年来,针对留守儿童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监管、学习上缺少辅导、生活上缺少照顾、安全上缺少保障的实际,孝昌县把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来抓,积极搭建关爱平台、延伸关爱触角、健全关爱机制,逐步健全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初步实现了监护有人、学业有教、生活有助、健康有保、权益有护、活动有地的“六有”目标。

一、以满足需求为着力点,构筑多层面关爱阵地

把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总体规划,根据地域环境特征、经济社会状况、留守儿童分布,在乡镇、村(社区)建立不同层级的关爱服务阵地,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衔接。

一是建寄宿学校,让留守儿童有“住”处。全县启动寄宿制学校建设,累计投资4226万元,新建、改建幼儿园、学校140多所,新建教学楼7栋,学生宿舍17栋,学生食堂41个,学生厕所41个,改水35处,维修新建校舍7.9万平方米,受惠学生5.8万人。为强化夜间校园陪护力量,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改建教师周转宿舍218套、教师食堂10间、浴室36间,全面解决农村偏远地区中青年教师吃、住、洗“三难”问题。

二是建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有“去”处。在每所学校按照“四室、一场”(亲情视频室、学习辅导室、娱乐活动室、心理咨询室、运动场)标准,配置电视、电脑、电话、图书、体育器材等,设置亲情视频区、谈心谈话区、图书阅览区、文体活动区4个功能区,为留守儿童的学习、锻炼、文娱活动和情感交流提供场所。以儿童之家为载体,常态化组织开展防火、防灾、防侵害等演练活动;组织本校学生与留守儿童开展“一帮一”、“小手拉小手”同伴互助活动,引导建立同学友情,帮助解决学业困难、排解孤独情绪。

三是建青少年宫,让留守儿童有“乐”处。充分发挥“一乡一品”特色文化优势,组织乡土人才开设剪纸、泥塑、美术、摄影、航模等公益性课堂,力求创树一批品牌阵地,建优建强儿童快乐家园。县“书·时光”公益讲坛常年为留守孩开展经典阅读、诗词、鉴赏、书法等辅导培训活动。小河镇聘请书法家胡再田、摄影家桂华田等民间艺人定期为留守孩上课,民间艺人张玉义组织留守儿童学习传承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悟乡中心小学发挥校园乐队的优势,组建留守学生腰鼓队,白沙镇发挥武术之乡的优势,组建少年武术散打队,较好地丰富了儿童精神文化生活。截至目前,全县近7000人次留守儿童参与了少年宫开展的活动。今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资助的3所少年宫正在筹建,力争2016年实现全覆盖。

四是建希望家园,让留守儿童有“学”处。按照就近就地原则,全面拓展农村党员服务中心、村(区)图书室等公共服务功能建希望家园,积极动员各村村(区)干部、大学生村官、“一村一警”、“第一书记”、返乡大学生、当年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参与假期留守儿童陪护活动。今年暑期,全县集中154所希望家园统一投入资金开设了安全自护、心理辅导、素质拓展、励志教育、课业辅导、孝老爱老等21项活动课程。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结合基层组织标准化建设,计划今明两年投资4000万元,对全县164个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其中已新建成服务中心24个,为127家农家书屋补充图书1万余册。

二、以管理创新为关键点,打造全方位关爱链条

创新“以五联一”(一名县直干部、一名镇村干部、一名教师、一名学生、一名志愿者共同联系关爱一名留守儿童)方式,建立全社会立体式关爱服务网络,切实做到亲情接力全覆盖,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着力构建三大“关爱链”。

一是建立学校+教师+学生+留守儿童的关爱链。在组织领导上,每所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班子成员为分管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的关护小组。在提升素质上,将留守儿童关爱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重点提高教师照料能力。在包保责任上,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制度(知道留守儿童、监护人、父母去向等基本信息;多交心谈心、多开展活动、多预约家访;定期与其父母、委托监护人、村<区>包保人沟通)。在家校互动上,充分发挥家委会等组织作用,引导家长依法履行监护责任。在同伴互助上,发动班干部或其他优秀同学与之结对,帮助提高成绩,树立学习信心。小河镇女教师管自芳十年如一日履行本班留守学生的“爱心妈妈”职责,除了在学习、心理上对留守学生进行辅导外,还时常将留守学生带到家里过生日、度节日,跟踪帮扶2名特困留守学生考上重点大学、中学。

二是建立村(区)干部+“五老”+留守儿童的关爱链。充分发挥地缘人熟优势,强化“一村一警”、“第一书记”驻村和村区乡镇属地责任做到“四常”兜底:组织电话电脑视频,常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分片分工定期走访,常与留守儿童亲属交流;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状况,常与留守儿童学校联动;集中开展面对面的关爱活动,常与留守儿童本人互动。同时组织辖区内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组成关爱小组,着重在思想上教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留守儿童。

三是建立志愿者+学校+监护人+留守儿童的关爱链。以县志愿者联合会和义工联为平台,以学校为单位,积极引导全民“五下乡”:一是送精神文化下乡,精编文艺表演节目,引导儿童互动参与,丰富精神生活;二是送实物用品下乡,今年来,以学校为单位,先后组织300多名志愿者赠送了价值3万余元的精美图书、文具用品和衣物鞋帽;三是送危难救助下乡,今年来,对邹岗镇卢管村患股骨头坏死的张瑜和陡山乡陆西村患细胞瘤的陈立志等13名特困学生,举行大型义演义卖帮扶活动,面向社会募集善款130余万元;四是送“圆梦”行动下乡,制作播放留守学生“圆梦”行动宣传片,开展心愿认领等活动,2600名爱心志愿者为2300名留守学生圆梦。五是送爱心助学下乡,整合“春苗助学网”、爱心企业等资源,实施“爱心助学直通车”项目,深入全县80余所学校开展“快乐学校”等志愿活动100余次。

三、以健全机制为支撑点,构筑立体化关爱保障

加强组织管理,健全完善党政主导、教育主体、乡镇兜底、部门支持、社会帮扶的关爱机制,促进形成多方密切配合、有机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一是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县、乡两级均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明确28个成员单位职责,列出责任清单30多项、任务清单70多项。由县教育局牵头召开联席会、现场会10余次,解决贫困生资助、女童关爱等实际问题30多个。组建防溺巡河、法律维权、卫生保健、校园安全等6个服务队,按照暑期等不同时间节点开展相关活动。今年以来先后分3批次组织全县80多个单位的妇女干部,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知心姐姐”进学校、进村区结对帮扶活动。

二是建立精准关护机制。村、校联手为每名留守儿童建立“四卡一袋”,即基本信息卡、家校联系卡、结对帮扶包保卡、成长记录卡和一个档案袋,切实做到“一人一档一责任人”。并把每名儿童开展的谈心谈话、亲情联系等日常活动台帐式记录在案。包保责任上确保做到“五个清楚”和“六个至少”,即清楚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父母及委托监护人联系方式;规定至少要做到开展一次面对面的谈心、至少开展一次安全教育、至少与家长一次视频交流、至少完成一个微心愿、至少解决一个生活难题、至少开展一次节日慰问。

三是建立激励关爱机制。为确保每个工作环节扎实有效推进,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意见》、制定了《2015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实施方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施关爱工程,设立了450万元关爱留守儿童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结合完成任务情况,采取竞争性奖励分配方法给予补贴。设立200万元留守儿童关爱基金,支持相关单位和驻村干部实施好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公益项目。

四是建立责任目标机制。在党政组织层面,以县—乡—村(社区)为主体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在教育系统层面,以教育局—中心校—中小学校为主体层层签订留守包保责任书;在学校内部层面,以校长—班子成员—班主任—任课老师为主体层层签订关护责任书。县委、县政府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考核,特别对辖区内留守儿童的入学率、事故率、违法率进行量化,加大考评力度。五是建立源头减量机制。完善农民工配偶、子女落户制度,加强廉租房、公租房及配套学校建设和管理,城区学校全面向农民工子女放开就学,及时制定学生异地参加中考、高考便民措施,畅通农民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大力实施回归工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商事制度改革、行政审批改革、免费技能培训、小额贷款贴息等举措培育众创空间,激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今年来,全县约1.2万人就近就业,其中2000多名农民工实现了回流,“留守孩”群体减少1120人。

猜你喜欢
儿童学校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聪明的学生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