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育的侨务公共外交功能论析

2015-03-30 07:53陈鹏勇
东南亚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陈鹏勇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 广州 510610)



华文教育的侨务公共外交功能论析

陈鹏勇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广州 510610)

[关键词]华文教育;侨务公共外交;文化软实力

[摘要]华文教育形成之初目的比较单一,即教育华裔子弟不忘民族语言,传承中华文化。但随着中国对外交流与影响的日益增强,其所承载的功能已经逐渐多元化,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语言文化教学活动,而逐渐上升为以华侨华人为媒介,以 对话、沟通、交流、信任为原则的侨务公共外交行为。本文在归纳华文教育与侨务公共外交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华文教育发挥侨务公共外交功能的主要表现,提出华文教育彰显侨务公共外交功能的三个路径,并进一步指出,通过华文教育与侨务公共外交的双向互动,可以更好地塑造包容、民主、多元、开放的中国形象。

Functions of Public Diplomacy in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in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Chen Pengyo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Research Center for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10, China)

Abstract:There was just one single purpose of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when it came into being: to teach the Oversea Chinese descendents to inherit their ethnic language and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munication with the world,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s function is being multiplied. Its function is not only tea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but more importantly conducting public diplomacy in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dialogue, communication, exchange and trust” with the help of Overseas Chinese. Based on the induc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Overseas Chinese public diplomacy and internal rel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Education Overseas Chinese public diplomacy function, and put forward three paths that Chinese education reveal features of Overseas Chinese public diplomacy. And further proposes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and public diplomacy in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hina helps construct a more inclusive, democratic, multiple and open image of China.

海外华侨华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目前,全球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其聚居区几乎遍及全球各大洲的各个国家”。多年来,广大华侨华人发挥聪明才智,不懈努力,在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向住在国介绍中国的国情、文化、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并推进我国公共外交。这种华侨华人参与的公共外交即侨务公共外交。中国开展的侨务公共外交有多种平台,其中最常见的便是华文教育。华文教育是对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子女开展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以传承和传播中华语言文化为使命。随着全球化和中外交往的不断深入,语言文化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华文教育与侨务公共外交在“公共外交”、“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形象”等方面的交集越来越多,逐渐成为推行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构建全方位文化交流合作的良好平台。

近年来,学术界对华文教育和侨务公共外交给予了持续关注,有不少著述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华文教育和侨务公共外交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不少具有参考价值的见解*参见贾益民《华文教育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郭熙:《华文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林蒲田:《海外华文教育溯源》,《海外华文教育》2000年第1期;曹云华:《东南亚华文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国家间关系的视角》,《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1期;吴勇毅:《新时期海外华文教育面临的形势及主要变化》,《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金正昆、臧红岩:《当代中国侨务公共外交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王伟男:《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建构的尝试》,《国际展望》2012 年第5期;潮龙起:《侨务公共外交:内涵界定与特点辨析》,《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3期;隆德新、林逢春:《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内核、本体特征与效用函数》,《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3期。。但将华文教育和侨务公共外交紧密联系起来,从可操作层面,作深入专门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探寻华文教育与侨务公共外交之间的“交叉点”与“合力点”、总结侨务公共外交视阈下华文教育的发展思路、提炼华文教育参与侨务公共外交的总体战略及具体措施的成果不多。本文试对华文教育的侨务公共外交功能做出一些基本论述,以探索一条以华文教育为媒介,传播中华语言文化、协同开展侨务工作、推进公共外交、提升文化软实力、优化中国形象的有效途径。

一华文教育与侨务公共外交的内在联系

华文教育的目标是为侨服务,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侨务公共外交的核心是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华文教育作为侨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公共外交使命,与侨务公共外交有着契合性和互动性。华文教育与侨务公共外交的内在联系如下:

(一)华文教育:侨务公共外交的软实力

华文教育是指“以母语或第一语言非汉语的海外华侨华人为主要教学对象(也包括少数非华裔学生)开展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从宏观层面来看,华文教育承担着培养海外华侨华人学生民族文化素质和民族感情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培养非华裔学生,使他们成为中外沟通的桥梁和公共外交的使者;是一种源于华侨华人教育目标,却又超越华侨华人教育范畴的语言文化教育行为。从实践层面来看,“华文教育是华侨教育和华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以华文华语为媒介的教育,也包括以其他语言为媒介的教育”;既“涵盖海外华人社会兴办的各种形式和名称的族裔语言文化教育,也包括中国国内为华侨华人学习民族语言文化兴办的各级教育”。从学术层面来看,华文教育是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教育对象主体是海外的华侨华人,也包括少数非华裔学生;既有汉语语言教学,又有中国文化教学,两者并重、并行;与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国的语文教学有相似的教学内容。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母语是民族灵魂之灵魂”,“通过华文教育保持与继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既是海外华侨华人民族情感使然,也是族群认同的需要”。华文教育实现的过程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过程,也是侨务公共外交“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过程。始终以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传播为使命的华文教育,是侨务公共外交的软实力所在,也是我们开展侨务公共外交的重要切入点。

(二)侨务公共外交:华文教育的硬保障

2011年,为进一步配合中国的总体外交以及公共外交,使侨务工作与时俱进,中国侨务工作主管部门提出了“侨务公共外交”的概念。金正昆、臧红岩认为,侨务公共外交应被定义为:“对中国较为了解与友好的海外华侨华人,以信息传播与沟通为基本方式,向其住在国政府与社会公众说明中国、推广中国、展示中国,传播中华文化,进而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侨务公共外交从根本上来说,所承担的使命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华侨华人的参与,进行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交流沟通,弥合文明和文化上的裂痕,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随着文化因素在国际事务和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上升,通过对外文化传播来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侨务公共外交作为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在危机应对和从精神层面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发挥着其他外交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功能。

华文教育是侨务工作的内容之一,侨务公共外交是侨务工作的方式之一。侨务公共外交“具有引导性、双向性、公共性、公关性、长期性、文化性等特征”,可以拓宽华文教育的渠道,涵养华文教育的对象,丰富华文教育的内容,是华文教育丰富内涵、践行使命的硬保障。

二华文教育的侨务公共外交功能

华文教育形成之初,目的比较单一,即教育华裔子弟不忘民族语言,传承中华文化。但随着中国对外交流与影响的日益增强,其所承载的功能已经逐渐多元化,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语言文化教学活动,而逐渐上升为以华侨华人为媒介,以对话、沟通、交流、信任为原则的侨务公共外交行为。华文教育的侨务公共外交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开展公共外交,“攻心为上”。华侨华人尤其是华人已经完成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变,他们大多数具有住在国国籍和双语双文化背景,对祖(籍)国的认同已经不是政治认同,而是文化认同或是族群认同。华文教育不仅是一种蕴含情感的交往行为,而且是一种蕴含思想和观念的交往行为,其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所传递的民族性、文化性,能将隐藏在语言文化中的情感、理念传递给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构建与增强学习者对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同文同种”的共识,维系着华侨华人的民族特性及其与祖(籍)国的情感联系。因此,华文教育为涵养华侨华人尤其是华裔新生代的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华文教育涵养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鼓励和激励更多的具备一定外交素养的华侨华人参与侨务公共外交,从价值引领、文化培育、实践成才等维度让他们认知中国、认同中华文化,是新时期侨务公共外交工作重要的拓展方向。

(二)在增信释疑、凝心聚力中优化中国形象

“中国要为国家振兴营造更宽松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就须更加重视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华认知问题。”华文教育是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的独特方式之一,尤其是有规模有影响的华文教育活动,往往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优化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的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的同时,积极发挥华文教育的桥梁作用,拓展人文交流,沟通中国与世界。一批批华侨华人相继来华学习工作、访亲探友、观光旅游。定期举行的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世界华文教育研讨会等全球性活动,密切了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推动了华侨华人住在国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此外,海外华校与华社组织的校友会、文化教育社团、乡亲会、协会等,在华侨华人中发挥了积极影响,调动了华裔新生代在侨务公共外交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了更为顺畅的交往沟通渠道,推进了华文教育和侨务公共外交向纵深发展。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为例,每年有约3500名外国留学生在此就读,学生来源国超过100个。从1993年建院至今,共招收和培养各类学生近30,000名,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当地的行业骨干与精英。在老挝、柬埔寨和泰国,该院的毕业生已进入外交部、财政部和教育部等关键部门,为中外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为“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争取更多的支持

习近平曾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华文教育,是几个世纪海外炎黄子孙心系祖(籍)国的真实写照,也是其祖祖辈辈为留存中华民族之根、传承中华文化之魂、实现华族在海外繁荣发展梦想的一个缩影。在国际格局日益复杂化的今天,华文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与港澳台侨胞血缘亲、文缘深的特殊关系,积极促进两岸三地的文化教育,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相互融合。通过文化交流论坛、交换学习、校友会、共同开发课题等形式,推进“学生→教师→智库→高层”的联系,在两岸三地、中国政府与当地民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培养更多支持和认同中国“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友好力量。如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每年培训中国语言文化类学员1000人左右,其中在1990—2009年,培训香港警务人员、民政总署公务员2000多人,台湾华文教师骨干100多人;与台湾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校点对点交流,开展教师讲学、学生访学、合作编写教材、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有效沟通了两岸三地、中国与世界。

三华文教育彰显侨务公共外交功能的路径分析

作为一种海内外华侨华人熟知的语言文化教育形式,华文教育是推进侨务公共外交的独特途径之一,肩负着重要的侨务公共外交使命,但要切实发挥华文教育在侨务公共外交中的功能,还要厘清华文教育彰显侨务公共外交功能的路径。

(一)从内容看,华文教育主要通过华语教育、文化交流、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开展侨务公共外交

1.通过华语*“华语”、“华文”、“中文”、“汉语”都是中国人及海外华侨华人对共同使用的汉语言“普通话”的称谓,但欧美地区习惯用“中文”、“汉语”,东南亚地区习惯用“华文”、“华语”。此外,“华文”、“华语”一般只对华侨华人使用。见贾益民:《华文教育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4页。教育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华人移民海外,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语言问题。语言是保持民族特性的主要方面,具有情感维系、文化传承和商业、实用的功能。”步入21世纪以来,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每年都在快速增长,2014年,“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而海外汉语学习者中华裔和非华裔的比例为7:3。可以说,“汉语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华语热”、“华文热”。相比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华文教育的办学历史更为悠久,范围和受众更为广泛,稳定性和传承性更强,在尚未受到祖(籍)国关注时,已如星星之火般燃遍全球。可见华文教育事业作为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有助于“汉语热”热得持久热得深入,理应得到政府及民众的更多关注和支持。众所周知,海外华裔青少年是未来其住在国及华人社会政治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的中坚力量,也是语言使用和文化传播的主力军。海外华裔青少年所掌握的华语将为中国提供丰富的海外语言资源,他们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也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多受众的理解和认同。由此可见,华文教育的兴盛梦也是中华民族复兴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裔青少年是华语在海外传承与传播最广泛、最基础、最稳定的载体,是中国形象在海外宣传与展示最贴心、最直接、最有力的桥梁。刘文辉等对华裔留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华文学习的深入,留学生在中华文化项目的认知和认同显著增加,“85.5% 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华文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华人、中国、华族和中华文化的认知;7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华文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华人、中国、华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预见,当世界各国学华语、用华语的人数大为增加,对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语言文化亲和力和影响力大有裨益。

2.通过中华文化交流培育侨务公共外交使者

文化一般包括传统文化、艺术及节庆习俗等。文化交流是公共外交实践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文化交流并不直接以服务于外交为目的,而在于通过文化交流影响人的观念与行为。大国竞争既体现在硬实力层面,更体现在软实力上。随着竞争从硬实力向软实力过渡,许多国家的媒体和文化纷纷“走出去”抢占国际文化市场。长期以来,国侨办所属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在主动服务海外华侨华人的基础上,主动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开展华文教育,赴国外举办中华文化大乐园等一系列品牌活动,与各国政府、社会各界建立了密切联系,这将是未来中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一笔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

华文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具有“传播”的“外交”形态。通过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活动与对象国公众进行沟通,可以使对象国公众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活动。同时,华文教育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吸纳友族文化精华,有利于培育具有中华文化特质又兼具友族文化素养的人才,维护世界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3.通过人际交往平台推进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交流

多年来,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针对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华裔青少年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培养方面不遗余力。早在2012年一年,国侨办及各地侨办举办的一系列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活动就已达到超两万人的规模,在福建、广东、浙江等重点侨乡还举办了省内集结营。该类活动采取“游教结合,以教为主”的方针,带领12-18岁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参观游览中国的历史名胜,通过“游教”活动,使其了解掌握中华文化知识,并在祖(籍)国与海外华裔青少年之间塔建一个人际交往的平台。

“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对人的影响与塑造。”一方面,华文教育能够促进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交往。华文教育培养了大批从事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友好人士,华文教育举行的语言文化和社团活动,密切了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加强了他们对祖(籍)国的族缘、血缘及地缘关系的依恋,并使这种浓浓的情谊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华文教育能够促进师生的民间交往。“通过华文教育这个共同的平台,把海外来源多元的华人社会整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推动华人群体成为所在国一个诉求明确而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改善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存环境。”

(二)从对象看,华文教育主要以华侨华人、外国政府、外国公众为对象推进侨务公共外交

1.直接针对华侨华人开展侨务公共外交

华侨华人“具有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深厚的人脉资源”,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真正力量和桥梁。直接以华侨华人作为侨务公共外交的对象,通过他们来影响住在国政府的决策,并且在这一过程华侨华人没有发生主客体的转化,这主要是因为有些华侨华人本身就是住在国的舆论(意见)领袖或政治精英,通过他们就可以直接影响当地政府对华政策或态度。华文教育面向海外庞大的华侨华人群体,通过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和引导工作,可以帮助华侨华人尤其是华裔新生代建构对中国国情和对外政策的认知,进而辐射到各国主流社会。“华文教育的发展为华侨华人参与公共外交事业持续培养、壮大绵延不绝的有生力量,成为华侨华人参与公共外交的长期性、基础性的‘留根工程’。”

2.通过华侨华人对外国政府及公众开展侨务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的目的在于对外传播信息,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因此,对外“如何说”、“说什么”、“谁来说”都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除了国家自身的努力外,通过第三方来介绍“中国国情”、宣传“中国理念”、讲述“中国故事”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华侨华人就是合适的人选,“他们既通晓中外语言文化,又熟悉中外政治社会环境”〗,能够以住在国民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同时以‘当事人’的角色开展公共外交,这使他们所传播的信息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多年来,华文教育作为桥梁、纽带,为当地民众提供语言文化的学习服务,组织文化、教育、学术和公益活动,积极参与当地的联谊活动,服务当地社区建设,向当地主流社会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并推进了我国的公共外交。

3.直接针对外国政府及公众开展侨务公共外交

在中国和平崛起和“华语热”的背景下,华文教育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学生,他们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及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比较,对他们进行授课与交流是拉近距离、弥合文化差异的一个快速而有效的途径。不少非华裔人士因为熟知中华文化,在住在国和中国之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凭借其融通中外的优势成为各界精英。这批精英,为中外交往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和深厚的友谊,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靠同盟军。此外,华文教育的管理和组织方可以直接邀请外国公众参与其活动,进而通过他们增进所在国政府和民众的对华良好认知。

四华文教育彰显侨务公共外交功能的策略分析

由上可见,华文教育通过华语教育、文化交流、人际交往等路径,以华侨华人、外国政府及外国公众为对象,为助力侨务公共外交发挥重要而独特的功能。然而,要将潜在路径转化为现实路径、自发行为转化为自觉行动,以彰显华文教育的侨务公共外交功能,我们应釆用如下策略:

(一)加强侨务公共外交意识与顶层设计,融入当地文化生态,让华文教育落地生根

步入20世纪后半叶,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飞跃式发展,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华语的价值及华文教育的地位,世界各国的一些元首也公开表达了对华文教育的重视和对华语的喜爱。无论是华文教育的重镇——东南亚诸国,还是作为华文教育后起之秀的国家,各国政府对待华文教育的态度从以往的限制排斥发展到逐步放开,并通过不同途径给予支持。在一些国家,华文教育已逐步纳入当地国民教育系统,跻身主流教育之列。华文教育的生存环境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华文教育的发展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华文教育是一项构成要素、特点和运行机制都极为复杂系统的工程,受所在国相关政策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尽管当今“汉语热”、“华语热”方兴未艾,但汉语、华语在国际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我们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会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应该妥善应对。

第一,对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华文教育事业采取差异化、适应性发展策略。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海外各地在政策法律、宗教信仰、开放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宜简单地以国别、地域划分来实施华文教育的“本土化”,而应从实际出发,多元发展,差异发展,把针对性贯穿在华文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二,重新审视海外华侨教育的存在,区别考虑华侨子女的母语教育。海外存在着人数不少的华侨:一是海外华侨群体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世界各地,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侨华人接近1000万”,其中不乏不愿加入外国籍者。华侨是中国公民,政治上认同并效忠中国,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侨务公共外交的重要践行者,对华侨子女的母语教育应有别于一般的华文教育,应纳入中国国家文化战略予以单独考虑。

第三,增强华文教育的顶层设计,提升层次。完善海外华文教育的教材体系、施教体系、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材编写的理念、思路、整体化规划与科学化路径,研发、编写华文教材的参考标准体系,编写教材母本,建设大型教材素材库,借助信息化工具将以往国别化教材的编写“本土化”、“当地化” ;培训当地华文骨干教师,授之以渔;推动海外华文学校转型升级,完善华校帮扶体系和国内外支撑体系,并与华侨华人住在国政府加强合作,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由分散走向联合,由随意走向规范,朝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方向迈进;探索华文教育新模式,创办华文国际学校,开展网络教学、互动教学,打造“客厅里的华文学校”和“网上华文学校”。

第四,加强区域化华文教育生态研究。每个国家语言资源和语言生态各异,因而各国政府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也不尽相同,这需要我们在深入了解区域化和国别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华文教育“三教”(师资培训、教材研发、教法研究)问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华文教育、侨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馈和发布机制,收集华文教育和侨情舆情的一手资料,促进区域和国家间的华文教育交流合作,提升华文教育的质量,发挥其对侨务公共外交的积极作用。

最后,增强侨务公共外交意识,让华文教育落地生根。华文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海外华侨华人熟知当地、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紧紧依托华文学校、华人社团和华文媒体,充分了解、认识当地的文化生态,与多元文化共融互通,沉着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努力化解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误解和冲突,最大限度获得他国的支持与认同,实现华文教育从“走出去” 到“走进去”再到“扎下根”的飞跃。

(二)统筹协调华文教育资源,践行侨务公共外交政策,实现华文教育与侨务公共外交的和谐共赢

在打造华文教育发展所需的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及提供更多支持方面,必须借助海外的其他办学力量,使其成为侨务公共外交及中国形象的重要宣传者、参与者、建构者和维护者。因此,华文教育首先要与其他办学形式形成合力。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综合集成品牌的孔子学院与长期致力于中华语言文化教育的海外华校、文化中心等都是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资源,华文教育必须顺时应势,与之开展合作,实现良性互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促进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其次,要与其他文化传播渠道形成合力。华文教育以汉语为母语进行教育实践,而汉语国际教育则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两者都是各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和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在目标重叠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合作共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例如,华文教育可借助汉语国际教育的蓬勃之势,汉语国际教育可利用海外华文教育的丰富资源,相互扶持,共谋发展,这样既可加强对海外华文教育的支持,又有助于消除国外一些政府或民众对中国所谓“文化入侵”的疑虑。再次,要与侨务工作方针和政策形成合力。一贯的侨务公共外交政策和完善的涉侨法规的制定与践行,有利于维护和树立中国形象。

(三)充分利用大数据环境,加强与新媒介的结合,扩大华文教育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及中国形象的影响力

过去,电视、电影、报纸等是华侨华人了解中华文化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外互联互通、交流互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互联网+”、智能手持设备、社交网络等各类新媒介日新月异,不仅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要求公共外交能顺时而变。运用新媒介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传播和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扩大信息受众,提高华文教育的普及率,是今后华文教育事业开拓的重要方式。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的发展已经深刻影响到华文教育,华文教育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让学习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所需。随着智能手持设备功能的提升、云计算的发展,华文教育的学习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学习,与老师、学友进行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华文教育只有结合不同传播媒介的特性进行整合传播,其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及展示的中国形象才能更广泛地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共鸣。

结语

语言与文化是国际交往的桥梁,是避免冲突和争端的有效手段之一。华文教育传播的是中华语言文化,中华语言文化的精髓是“和”文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华文教育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来传承、传播中华语言文化,践行的是对话、沟通、交流、信任的侨务公共外交行为。通过华文教育与侨务公共外交的双向互动,可以更好地塑造包容、民主、多元、开放的中国形象。“伴随着海外华人民族文化圈的形成,中华文化对当地社会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华文教育在侨务公共外交领域的独特功能与作用也越来越凸显。认知、修为、传承、融通,是华文教育参与构建内外并举、统筹协调、协同创新的侨务公共外交大格局的意义和方向。

【注释】

[1]唐小晴、田天:《第七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在长沙开幕》,中国侨网,2015年1月26日,http://www.chinaqw.com/hwjy/2015/01-26/35280.shtml

[2]庄国土:《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世界历史》2011年第5期。

[3]李子祯、王涛:《国侨办主任裘援平就华侨华人问题答记者问》,中新网,2014年3月20日, http://www. chinanews.com/shipin/cnstv/2014/03-20/news397121.shtml?qq-pf-to=pcqq.c2c

[4] 贾益民:《华文教育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3页,第3页。

[5]周聿峨:《东南亚华文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页。

[6]彭俊:《华文教育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第4页。

[7]胡春艳:《全球化进程中海外华文教育的含义嬗变及其历史分期——以东南亚地区为例》,《东南亚研究》2009年第4期。

[8][20][27] 耿虎:《试论华文教育的多样化构成与中华文化的多层次传播》,《世界民族》2007年第1期。

[9][10] 金正昆、臧红岩:《当代中国侨务公共外交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12 年第5 期。

[11] 裘援平:《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公共外交》,《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6期。

[12][14] 数据来源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和招生与社会合作部的相关统计资料。

高压氧治疗可有效提高血氧含量和血氧弥散半径,提高脑组织细胞氧供应和利用,维持脑神经细胞的能量供应,增加对病灶区的供血,使受压萎缩的脑组织血流量增加、脑回体积增大[12],同时高压氧治疗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减少缺血区脑组织的凋亡,促进脑组织复张;缩小脑组织与颅骨之间的间隙,解除硬膜下血肿的脑微循环障碍及微血管痉挛[13],改善脑供血不足及升高颅内压,减少内膜再出血,加速胶质细胞的分化增生,避免或减轻外伤后的脑萎缩,促进病变区域毛细血管的再生和侧支循环的建立[14],明显改善微循环,促进血肿的吸收和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术后积液的发生[15],有效减少血肿复发率、提高了治愈率。

[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63页。

[15] 郭熙:《华文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7页。

[16] 吴兢、孔祥武、尹世昌:《“汉语热”全球持续不断国外学汉语人数超1亿》,人民网,2014年3月11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311/c87423-24597098.html

[17] 转引自:《究竟有多少人学汉语?》,2009年9月14日,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002526/

[18] 刘文辉、宗世海:《华文学习者华文水平及其与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关系研究》,《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1期。

[19] 刘慧:《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国梦”的继承》,曹云华主编《凝聚与共筑:华侨华人与“中国梦”》,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02页。

[22][24] 裘援平:《华侨华人与中国梦》,《求是》2014年第6期。

[25] 何亚非:《释放侨务公共外交巨能量》,《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2013年10月16日,http://www.haiwainet.cn/n/2013/1016/c232604-19806268.html。

[26]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国内首部〈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2014)〉蓝皮书在京发布》,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网站,2014年8月5日,http://www.ccg.org. cn/Research/View.aspx?Id=1310

【责任编辑:吴宏娟】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韩国首尔大学亚洲中心姜明康(KangMyungkoo)教授和申惠善(ShinHyesun)教授的帮助与支持;首尔大学研究生牛晓萍,北京大学研究生马学敏、张婧、张晓雅,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聂慧慧女士协助收集和翻译研究资料。特此致谢!

Keywords: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Public Diplomacy in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ultural Soft Power

[中图分类号]D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99(2015)06-0079-07

[基金项目]国务院侨办课题“华文教育在推进侨务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GQBY2013014);暨南大学教改项目“华裔留学生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构建——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为例”(暨教〔2012〕74号)。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KFAS)国际学术交流项目(Scholar Exchange Fellowship Program,简称ISEF)“韩国电影对东南亚的影响研究”(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Korean Movie in Southeast Asia)。

[作者简介]陈鹏勇,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 吴杰伟,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教授。

[收稿日期]2015-07-24 2015-06-04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
华语学术出版全球化的反思与路径探索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