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丹
(辽宁师范大学 影视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论电视纪录片的配音技巧
——以《黄河明珠》为例
赵丹丹
(辽宁师范大学 影视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示真实为本质,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电视纪录片配音在电视纪录片创作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视纪录片播讲者对表达技巧的驾驭程度,直接影响着电视纪录片最终的效果。本文将从传播角度对纪录片配音技巧进行分析。
电视纪录片;配音;技巧;情感
电视纪录片,作为影视门类的一种,是兼具可观可听双重优势的声画结合的视听艺术。在当下主流的“画面+解说”纪录片样式中,配音解说在传达信息、连接画面、表达情感、渲染氛围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这种“格里尔逊式”纪录片的风行,根据解说词进行的纪录片配音的地位开始逐渐上升,并且逐渐成为纪录片篇章结构中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纪录片和不同播讲者的个人风格,纪录片的配音风格各种各样,播讲者的配音技巧显得尤为重要。下文将结合山西省吉县旅游风景区的宣传片《黄河明珠》,来分析电视纪录片配音在传播过程中的技巧等。
电视纪录片是用电视摄制的手法,真实、艺术地再现和表现现实生活、自然景物和历史事件,以及创作者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以展示真实为本质,不虚构情节、不用演员扮演、不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变更生活进程的展示,引发人们思考。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记录片的性质。中国记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段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层出不穷,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系列,在中国纪录片史上地位极其重要。为拍摄《再说长江》这部纪录片,中央电视台开展了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并且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了当年《话说长江》限于技术问题而没能拍摄到的长江源。这一33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力求用真人、实事来表述长江的现状与历史性的变化,揭示出一个更广阔、更鲜活、更生动也更耐人寻味的新时代的新长江。
而近几年内,不得不提起的一部纪录片便是《舌尖上的中国》了。《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一部纪录片如火如荼的热播引发人们的思考,它普通但触动心灵、简单但贴近大众、自然但凸显文化,并且运用微博大力推广,使得这部纪录片如此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舌尖》的成功,为纪录片产业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也为纪录片产业打开了一个窗口。
(一)声音是表达的渠道,表达技巧突出感情色彩
在配音工作的一开始,选择解说者时会考虑解说者的声音音色是否适合本片。音色是难以改变的,但是不同风格的纪录片,需要不同风格的音色。柔弱、甜美的声音和苍劲、浑厚的声音各有所用。
抛开音色,表达技巧则是把死板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的精灵。表达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由于纪录片题材和体裁的局限性,使得纪录片的语言表达空间很有限。纪录片旨在真实,有时为了客观、自然地陈述,淡薄感情色彩,在表达上,一味地平淡表述,少有重音、停连、语气。但是这种解说多少有些枯燥乏味,忽视真切感受,易产生视觉、听觉疲劳。而为了真切地表达纪录片的情感,需要根据画面来灵活地选择重音,该强调时必须强调。
纪录片的解说语言,大多是连少停多的,但是“停”有时候比“连”更能表现情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何时停、何时连需要配合画面的节奏、视听效果和配乐的起伏。在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的第一集开篇,在配音和配乐都没有进入的一开始,画面是一滴冰川凝水即将滴落,而此时从无声进入了水滴声,这声音虽不是长江浩瀚的波涛,但通过水滴揭示浩瀚的源头,然后伴着缓缓的《长江之歌》,配乐不断走向高潮,一个宏伟、浑厚的男声出现,简直绝妙。
(二)声画共同传播,配合是首要原则
从广播到电视的飞跃,就是听觉到视、听的进步,声画合一。电视纪录片作为一部影视作品,是声音和画面的多媒体传播,声音包括配音、配乐、同期声,这些因素综合成一部纪录片,共同表达一种精神,传播一项内容。单独的声音不能成为配音,所谓配音,“配”是一个重点,人声要配合画面流动的节奏、配乐的高低起伏、整部片子的节奏,才能完成一部完整的纪录片,传播纪录片所要表达的精神。
在《黄河明珠》中,配合磅礴的音乐、气势恢宏的电视画面出现在眼前:滔滔黄河水波涛汹涌,人声自然是高亢、沉着、热烈而紧凑的。这些则表现了吉县的浑厚历史、富饶资源以及发展强劲。
(一)准确把握基调,真实带动情绪
在配音中,播讲者要无限趋近于一个讲述者的身份,在尊重稿件内容和思想的前提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结合画面中的景、人、事情景再现,真听真看真感觉,以情带声,声随情动,饱含讲述、再现的欲望。只有播讲者相信了,受众才能够相信,并且感受到片子的魅力。
《黄河明珠》记录的是山西省著名旅游区吉县的概况,播讲者在解说的过程中要将自己置身其中,仿佛看得到世界唯一的黄色大瀑布壶口瀑布,要表现出它的雄浑壮丽;仿佛看得到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群柿子滩,呈现历史和现代的交融;仿佛看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基地克难城,在历经了血雨腥风后,成为不朽的丰碑;仿佛尝得到屡获国际国内大奖、被誉为中华民果的吉县苹果,甘甜可口,沁人心脾;悠久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景观资源,厚重的文化内涵,优美的生态环境,这些都要用声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声音,本就是生动的,只要有真实的情感,那么就会造就完美的配音。
(二)树立对象感,预想视听感受
电视纪录片解说是面向广大受众的,因此我们在解说时就一定要感受到受众的存在,要把稿件的真实内容、具体情感尽量无损耗并且充分地传达,感知受众的存在,这便是对象感。
《黄河明珠》的受众是希望去观赏壶口瀑布的游客和不熟悉吉县的所有受众,所以在解说的时候,播讲者就要悉心、耐心,包含讲述欲望地把这里的情况讲给感兴趣的人们听,配合着画面,介绍这里的风土人情、发展态势。
近几年来,随着纪录片整体风格的平和、解说词逐渐贴近受众生活,纪录片的视角从仰视角和俯视角的角度变成平视角,纪录片配音的风格从整体趋势上来看,解说趋于平实自然,语势趋向平缓自如。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已进入了题材多样化的时期,纪录片的配音也应当跟上脚步,面向更多的题材,拓宽配音的创新道路。
J905
A
1007-0125(2015)02-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