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欣
(内蒙古民族大学 音乐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5)
浅析中西方钢琴教学理念的差异
张欣欣
(内蒙古民族大学 音乐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5)
学习钢琴已经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趋势,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将学习钢琴作为是追求艺术并且提高自身素养的好办法。但是在国内人们学习钢琴的理念和国外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钢琴的发展历史、艺术表现手法、教学方法及内容来分析钢琴艺术的不同,了解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钢琴艺术却走向共同繁荣的理由。
钢琴;中西差异;共同发展
钢琴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了古典主义、古典—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现实主义等几个阶段,其中也涌现了很多世界级的大师和优秀的钢琴作品,如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创造的《四季》、德国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以及交响曲之父海顿的作品等,他们的作品形式一般都是:鸣奏曲、狂想曲、摇篮曲、圆舞曲等,他们所创作的钢琴作品经久不衰,并且都已成为世界名曲,足以可见钢琴在西方世界的音乐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国内很多家长将学习钢琴作为一种攀比的筹码,以孩子拿到几级的证书为判别标准,觉得孩子拿到了钢琴十级的证书就可以不再学习了,就算学成了,殊不知钢琴艺术是学无止境的。国外也有这样的情况,但是相对于国内来说还是比较少的,他们不会以孩子学习什么来作为炫耀的资本,他们要的是孩子真正地学会这一本领,掌握一种艺术或者技术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家长要摆正态度,在漫长的学琴过程中要让孩子把兴趣放在第一位,让孩子从厌倦到喜欢,这样孩子才能在学琴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钢琴是一门艺术,钢琴弹奏得好并不代表真正理解了钢琴作品的内涵和意境。我们常常看到的现象就是中国的学生可以弹奏一首漂亮的钢琴曲,但是却不大会欣赏音乐作品。再就是他们除了钢琴以外,对于其他的乐器和音乐表演类型的知识不甚了解,这就与国外学习钢琴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国外的学生在学习钢琴时对于钢琴的技巧不是很考究,但是他们却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并且对于音乐范围内的很多知识了解程度也很广,这就不禁让我想起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国内培养了一大批的“钢琴家”,国外却培养了一批“音乐家”。
其实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归根究底在于教学的方法上。国内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对于初次接触钢琴的人来说是很枯燥乏味的,引不起人们学习的兴趣。通常老师的做法就是将钢琴作品的重点进行一下讲解,再就对于手该怎么放、怎么样的坐姿是正确的作出要求,然后就是为学生进行示范,之后便让学生自己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这种行为周而复始,自然只会让人们厌恶,从而出现抵触的情绪。在国外,老师不会采取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他们每周除了专业课培训之外还会进行一次小型的公开表演,在公开课上学生可以树立自信,并且在每位学生表演结束后,老师都会进行及时的点评,只要学生有了一点进步,老师就会鼓励学生;再就是这种方式还增加了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这样今后在比赛或者表演的时候,情绪也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除了授课方式以外,还有一点原因造成了“钢琴家”和“音乐家”的区别,那就是教学的内容。
“钢琴家”与“音乐家”之间的差异,可以简单地用“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例子来解释。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学习钢琴不只是学习钢琴这一种乐器,可以说,钢琴所涉及的范围涵盖整个音乐发展过程,任何的音乐我们都可以将钢琴作为伴奏的乐器,也可以用钢琴单独地表演音乐,这也是钢琴之所以得到广泛普及的原因。因此我们在学习钢琴的时候还要学习与钢琴有关的乐器和所演奏的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等。
我们将钢琴艺术作为中西方艺术交流的桥梁,不管是哪里的钢琴艺术,在创作上都有着共通性。首先钢琴作品的创作灵感往往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心理感受。贝多芬是我们很熟知的音乐家,他创作的很多作品至今都让人们感动,他创作《悲怆奏鸣曲》时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但是不幸却发生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失聪可以说让他失去了生存的手段,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也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在《悲怆奏鸣曲》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坚忍不拔的个性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同样,我们的《涛声》在创作时国家正处在特殊的时期,作者的心情也烦闷到了极点,但是在作品中我们听到的却是气势磅礴的旋律,作者并没有因为这样的环境而低迷,听着音乐我们的心胸也变得开阔,陶醉在那连绵起伏和幽远的涛声中,仿佛一切的烦恼就像那远去的涛声一样消失在世界尽头。这两首曲子都带有淡淡的忧愁,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困难面前,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我们不会被打倒,我们一样有生活的激情。
[1]吴晓娜,王健.钢琴音乐文化(第三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赵屏国.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演奏与教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罗薇.多元文化下的美国现代钢琴音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王昌逵.高校社科文库-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J624.1
A
1007-0125(2015)02-0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