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慧
(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舞台剧中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方式
——以话剧《立秋》与舞剧《一把酸枣》为例
张敏慧
(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从电视剧《乔家大院》、《走西口》到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晋商的文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一批批艺术创作者。然而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现同一个主体时,其表现方式不尽相同。《立秋》与《一把酸枣》都讲述了山西晋商的故事,都表现了晋商的文化、民俗、人文特色,并且有典型的突破传统追求自我的女性人物。本文通过将这两部不同舞台形式的剧目进行比较,分析同一主体如何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
话剧;舞剧;《立秋》;《一把酸枣》
(一)剧本取材
无论是话剧《立秋》还是舞剧《一把酸枣》都是反映晋商历史、讴歌晋商精神的大型舞台剧。《立秋》和《一把酸枣》的选题都颇具地域文化色彩,它们的主角都是称雄中国商界五百年的晋商。《立秋》和《一把酸枣》在故事叙事当中都是通过一个商人家族的盛衰和命运来折射一个地域商人群落的沉浮,最终诠释一个古老地域铸就数千年辉煌历史和厚重文明的精神气质,以舞台剧的形式再现这曾有的辉煌与艰辛,发掘它所蕴藏的精神能量。
(二)人物设定
两部剧作的主人公都是晋商,都生活在清末民初动荡的年代。
主要人物:马洪翰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自己的商店开到大江南北,远到欧洲,而他又是一个有着小农经济思想的保守派。他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群体的代表,是在历史的洪潮中绕不过的一代人。舞剧中走西口的小伙计则是一个勤劳勇敢的、为爱努力奋斗的小青年,他的爱情是走西口的动力。小伙计从学徒工开始做起,每日辛勤劳作,虚心学习,后来可以解答师兄不会的难题,而后蜕变为口外掌柜。其谦逊而踏实、吃苦而耐劳的品格是无数晋商的缩影。
剧中其他人物:《立秋》中的大小姐瑶琴被关在绣楼六年,当其未婚夫另爱他人时,瑶琴走出绣楼的期望破灭。在未婚夫许昌仁和文菲的帮助下瑶琴逃离家中,迈出了突破封建礼教的第一步。《一把酸枣》的女主人公酸枣同样也饱受封建管制的荼毒,她想通过外界的力量打破这层束缚,鼓励相爱的小伙计学艺归来解救她。她们拥有同样的女权主义特质,都有反叛精神,都是在封建的大环境下不安于现状,渴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并为之付出努力和行动的女性。瑶琴在最后逃去上海读女子学院,而酸枣则是通过对情郎的鼓励,鼓励其学徒成功归来赎身。在相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她们都是勇敢的。
(一)剧本创作
1.主题。话剧《立秋》和舞剧《一把酸枣》的故事发生背景都是山西晋中商家大院,但是主题却不尽相同。
《立秋》以存亡为主题。主要想表达和突出的是丰德票号在民国初年国运衰微、时局动荡的形势下,晋商马洪翰继承祖业面临生死存亡,最终由盛转衰的故事。《立秋》展示了晋商不畏艰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更揭示了晋商衰败的重要原因及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一把酸枣》以爱情为主题。讲述殷家大院傻少爷的童养媳酸枣与勤劳善良的小伙计相爱,一把酸枣私定终身。在酸枣的鼓励下,小伙计走西口经商学成归来被任命为口外掌柜,却被大伙计投毒,最后因为阴差阳错双双死在了走西口的古道上的凄美爱情。《一把酸枣》以爱情为生活内容,展示了晋商事业发展变化的历程,以及小伙计奋斗成为大掌柜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2.结构。在结构组合与编排方面,话剧《立秋》分为序幕:马家大院前门;第一场:丰德票号总经理书房;第二场:老太太居所;第三场:马家议事厅;第四场:马家大院园林;第五场:戏台后侧一角;第六场:丰德票号总号内;第七场:马家后花园;尾声:马家大院前门。其场序以地点为单位,将故事情节融入其中,采取总分总的叙事结构。开场序幕和尾声都是马家大院前门,相互映衬呼应,结构紧凑。舞剧《一把酸枣》总共分为五幕,序幕开场部分交待了故事的起因,酸枣和小伙计彼此倾心,在酸枣的鼓励下小伙计出门学艺,二人依依不舍分别。第一幕到第五幕交待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将酸枣的生活与小伙计的学艺历程平行分割,引子和开场简明,且高潮前有铺垫,结尾留有余韵,形成总分的结构。
(二)音乐创作
舞台剧中无论是歌剧、戏剧、话剧、木偶剧、舞剧还是哑剧,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剧本、造型、灯光和音乐。音乐元素在舞台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主题音乐。主题音乐不仅能够丰富舞台作品内在表达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借由作品的内容将自身优秀的音乐作品达到完美的展示。[1]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舞台音乐,舞台音乐作为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来表现人物心事,以及刻画人物性格和形象。
《立秋》在剧目开始时响起了话剧的主题音乐,奠定了话剧的整体基调。以大气磅礴的豪迈气概,将观众的目光引向称雄商界500年的晋商。作曲人王晓刚用小提琴作为主旋律,大提琴配乐。话剧开幕,大提琴以其低沉浑厚而丰满的音色,使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得以表现,将晋商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喻示着晋商的悲剧只是民族悲剧的一个缩影。伴随着婉转哀伤的箫声,马家大院门前的大门一扇扇开启,主人公马洪翰说道:“立秋了,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时节,天气由热转凉,由凉转寒,立秋也意味着暖色渐无,萧条降至。用箫声配乐将秋季的萧瑟、凄冷与晋商的命运给人带来的哀伤、衰败的感觉结合起来,在烘托了气氛的同时也为后续作了铺垫。
人物瑶琴的出场音乐是一曲晋中民歌,伴着凄楚琴声唱着思念的歌:“弯弯的月儿挂夜空,小妹妹(我)在绣楼上数星星,星星啊星星你告诉我,小妹妹(我)何时下楼挂红灯?”唱出了山西大院绣楼女人生活的无奈和期盼,唱出了她寂寞苦闷的心,也唱出了她的担忧。歌曲曲调婉转悠扬。
一直以来,歌舞是一家,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除舞蹈外的音乐元素。舞剧《一把酸枣》中的音乐是该剧的一大看点,从《序幕》部分的先声夺人、震撼人心,到《走西口》在二胡主旋律中的哀婉凄清、肝肠寸断,作曲家方鸣的音乐将现场观众带入了风格浓郁、音色绮丽的美妙音海,将山西民间音乐与时尚的大片音乐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民歌的运用是《一把酸枣》音乐创作的一大特点,《想亲亲》、《看秧歌》、《绣荷包》等很多耳熟能详的山西民歌,让整场舞剧充满了山西韵味。方鸣对《一把酸枣》的音乐效果这样评述:味道是山西的,感觉是现代的,是一种经过提炼的山西味。
2.环境音响。环境音响在话剧中较为多见,在舞剧中则是以音乐伴奏为主。在《立秋》第一幕中,秋蝉不停的鸣叫声、电报翻阅声、人物走路的脚步声都是表现环境真实的自然声,突出现场的真实感,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和场景融为一体,参与到故事情节中去,产生共鸣。舞剧《一把酸枣》给人的观赏感更为强烈,观众更像是在欣赏一系列有故事情节的舞蹈,欣赏它的舞美和演员表演,故事叙事相较而言显得弱化,因此其环境音响运用较少甚至没有环境音效。
(三)表演形式
1.表演特点。话剧和舞剧表演形式不同,一个以语言艺术为主,一个以形体艺术为主,虽然都为舞台表演却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在表演的形式上存在比较鲜明的特色和差异。
《立秋》当中的人物以对白为主,通过不同的语言特色表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例如,马洪翰的表演者说话刚劲有力、掷地有声,表演出他的不怒而威,而小伙计说话轻快脆利,显得机灵敏捷。马夫人语言温柔大气,而老太太慈祥中又带有不可抗拒的权威。除了通过语言外,舞台上的演员还通过眼神、动作来突显人物,刻画人物性格。
舞剧《一把酸枣》以舞蹈动作为主,运用钩脚、绷脚、踢腿、搬腿、下叉、下腰、大跳、中跳、小跳、前桥、后桥等专业动作来表现人物的行为、刻画性格以及叙述故事情节。女子的妩媚娇羞、小孩儿的童真可爱、坏人的阴险狡诈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并刻画内心的活动。舞剧和话剧都有动作,但是话剧的动作更贴近真实,舞剧的动作则更为夸张。
2.舞台设计。无论是话剧还是舞剧都是舞台表演,受到唯物主义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写实性、再现性,从而形成在各个方面,如布景、服装、道具、灯光等,追求真实的审美取向。
(1)舞台道具。在《立秋》的舞台设计上,用道具来表现主要场景。在序幕开始和结尾处的马家大院门前,出现可开合的几扇大门;总经理书房则是书桌、笔墨纸砚;瑶琴绣楼则是从左侧幕推出的高大绣楼,绣楼可开合的窗户细致精巧,以及可攀登的楼梯。舞剧同样也会出现道具来突出场景。例如,具有山西特色的美丽的酸枣林、走西口茫茫的大漠、人物扮演的驼队都是道具的体现。而《一把酸枣》的舞台设计除了道具外更注重的是灯光、烟雾效果,以此营造气氛。
(2)特效灯光。男女主人公在表演“想妹妹”的剧情时,舞台出现雾气,并配以红、蓝灯光,用来表现幻境,意为小伙计的内心想象。同样的,在为傻少爷庆生宴的章节中,贵妇跳舞以灯光变换服装颜色,色彩的灯光不断变化,光线照射在舞女身上,使舞台服装随之出现蓝绿色彩的变化,如同瞬间的服装表演,为观众制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3.场景转换。话剧《立秋》和舞剧《一把酸枣》都是多幕剧,舞台上要表现出故事的完整连贯性,那么巧妙的场景转换就是必不可少的。
话剧转换的方式较舞剧来讲更单一。在一个舞台上表现多个场景除了灯光变暗黑幕下拉外,通常使用的办法就是利用道具布景和人物转场。《立秋》中最典型的一幕就是从丰德票号总经理书房到瑶琴小姐绣楼的转换。瑶琴的歌声响起,绣楼从舞台左幕向舞台右侧移动,伴随着歌声,总经理马洪翰和书房众人从“听”窗外的歌声转换到和瑶琴的面对面对话。在舞剧《一把酸枣》中,序幕里酸枣和小伙计在城墙下依依惜别后,城墙中部由舞台中间向舞台两侧打开,表现辛苦走西口路上的男女群舞出场,利用道具完成了双人舞到群舞的转换。但在舞剧《一把酸枣》中除了用道具转换场景外更多的是利用灯光切换场景,酸枣在小伙计归来前筹备傻少爷的庆生宴时有一段独舞,独舞尾声处,除追光灯对酸枣的“特写”外整个舞台漆黑一片,当灯光再次全部打开时已经是宴会的另一个场景。明暗灯光变换成为舞剧场景切换的重要技巧。
两部剧作同样都取材山西,主角为晋商,以晋商文化为背景,但是又有很多不同。本文主要从剧本创作、音乐创作和表现形式上比较分析了两部剧作在表现同一题材时不同的表现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研究希望可以促进不同的舞台表现方式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融合,从而达到更好的观赏效果,以期让舞台剧的发展平台更为广阔。
[1]杨昭.影视主题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J].艺术学苑,2013(13).
[2]孙立华.音响效果在话剧中的表现力和空间处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系列研究之一[D].太原:山西大学,2009.
[3]蔡馥坤.歌剧《图兰朵》和晋剧《打金枝》的比较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0.
G05
A
1007-0125(2015)02-0015-02
张敏慧(1990-),女,山西太原人,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