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高学派与现代疑古运动

2015-03-29 16:39吴忠良
东方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孝经曾子论语

摘 要: 《孝经》中之“子曰”,大概是曾子弟子或其再传伪托。《孝经》专讲儒家重要伦理范畴“孝”,为历代统治者重视,唐玄宗李隆基甚至为之撰序作注;但历来学者对《孝经》评价不高,至有贬辞。而《孝经》一书极致发挥、丰富了孔子关于“孝”的思想,还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博爱”等闪耀着光辉的观点。它与《易传》一样,可作研究先秦后期儒家思想发展的参考。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5)05-0053-05

收稿日期: 2015-01-05

作者简介: 衷尔钜(1928- ),男,江西南昌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离休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孝经》是一部专讲孔子关于“孝”的一些言论,大概是曾子弟子或其后学所作,开头就讲“仲尼居,曾子侍”。哪有称孔子名字而称其弟子为“子”之文理,可见其中孔子之言为伪讬。不过其中有些言论在先秦典籍中未见者,或从中可以到见先秦后期儒家后学对孔子“孝”的思想发挥。

《孝经》之称“经”,大概是继《易》《书》《诗》《礼》《春秋》称经之后,东汉时有“七经”,据说《孝经》就为其中之一,唐代先后定“九经”“十二经”,《孝经》均被列入其中,宋代定“十三经”,《孝经》排在《论语》之后,《尓雅》《孟子》之前,位列第十一。但《孝经》并不是一部思想内容很丰富深刻的书,文字也谈不上雅驯,南宋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评其“全不成文理”,是“齐鲁间陋儒所为”。近现代学者斥其内容陈腐,文字浅陋。但由于《孝经》深层意义在以孝劝忠而为历代封建朝廷推重,有的帝王如父死不哭不哀同样为欢作乐的东晋孝武帝就曾给臣下宣讲《孝经》,唐玄宗李隆基为《孝经》撰序作注,其重视莫过于此了。莘莘学子欲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也须熟读《孝经》。

《孝经》共十八章,讲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及以孝治国等,其中心思想是孝为“天经地义”,德之本。“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合计不到二千字,是一本不起眼的小册子,当代学者多不肯定其有太高学术价值。

《孝经》的作者,历来有孔子说,曾子说及曾子门人说,都不能成立,因书中抄袭了《左传》《荀子》,那有前人引后人之作之事!可《吕氏春秋》引述了《孝经》,表明《孝经》是先秦时代的作品,其作者如朱熹所指为齐鲁陋儒所为,缀拾诸书而成。

但《孝经》中也放射几缕思想光芒处,这就是它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博爱”等,是孔子仁的思想发挥,与孟子提“民贵”一样,在人民被视为低贱、愚氓的时代,这唱的是反调,这一反调不但在当时有着先进的积极作用,且具有普时意义,当今我们的“以人为本”,也可说正是这一光辉思想的继续和发扬。

《孝经》中孔子言论辑注

1.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开宗明义章

第一》) ①

[注释]:

仲尼,孔子字。

曾子,名参(音信,前505—前434),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属山东平邑县)人。孔门中最年少者,以孝闻。其父曾点,亦受业于孔子。《论语》 中多处提到曾参。曾参理解孔子学说真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里仁》)

至德,最高的道德境界。孔子曾以之称赞伯夷,《论语·泰伯》:“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称焉。”

先王,孔子理想之圣明君主,《论语·季氏》:“夫颛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而未明言先王所指。

避席,古席地而坐,有所敬则起而立为避席。此应对礼让行为,今犹有类此礼者。

德之本,孝是全体道德之根本。

“无念尓祖,聿修厥德”,引自《诗经·大雅·文王》。

按:这里把孝说成道德之本,即认为孔子伦理道德学说的基础是孝,孝统领孔子道德学说全体。胡适在所著《中国哲学史》(上)中认为,统领孔子道德学说之本应是仁。《论语·学而》中记有子之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当代学者杨伯峻先生解此处之“仁”为人,仁之本即为做人的根本。朱熹《论语集注》引程颐解:“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王夫之:“‘本’字即含‘孝弟’,‘道’字即含‘为仁’。”(《论语笺解·有子章》)

2.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以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天子章第二》)

[注释]:

恶,不善。《论语·乡党》:“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慢,轻侮,怠慢,《论语·尧曰》:“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德教,道德教化。

刑,通型,仪法,效法,《诗经·大雅·思齐》“刑于寡妻”。

四海,中国海内地域。《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按:此则警告帝王不能恶慢民众,要求待之敬爱,为四海之内人们效法榜样,有其可取处。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诸侯孝第三》)

[注释]:

制节,费用简约。

谨度,慎重保持一定量度。

社稷,社,土神;稷,谷神。社稷,天子、诸侯祭祀处,代言国家。

按:要求诸侯制节谨度,不要穷奢极欲,而要和其民人,观点亦有其可肯定点。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卿大夫章第四》)

[注释]:

法,此处指礼法、法度。

服,周初制定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级服饰,不得僭越。

宗庙,祭祀先祖之宫室,古大夫以下皆有宗庙。

按:此则在于告诫卿大夫言行要谨慎,恪守礼法,不得僭越,上下无怨恶。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士章第五》)

[注释]:

资,取。

按:此章言事父母孝从而事君上忠顺,明示以孝劝忠。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

母。此庶人之孝也。(《庶人章第六》)

[注释]:

用天、分地,指不误农时从事农田劳作。谨身,谨守身分。庶人,民众。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同上)

按:此句是从讲天子至庶人之孝的结语。终始,本指时间、本末、首尾而言,这里却指天子庶人,或为朱熹所斥文理不通之一。

3.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三才章第七》)

[注释]:

则之,遵循。

肃,整治。

化民,教育人民。

博爱,广施恩爱。

不争,《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这里讲以敬让,使民不争,与道家之所讲不争不同。

所引之诗,见《诗经·小雅·节南山》。

按:此则中之博爱,与《论语》中孔子以爱人释仁有着一定的联系。孔子所称爱之人,并非专指爱贵族。《论语》中有“泛爱众”(《学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此众即普通庶众。此则言博爱,应是孔子这一观点的概括和继续,有着一定的价值。又此则中讲孝是“天之经也……因地之行”,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所载子产论“礼”文句基本相同,只是以“孝”字代之以“礼”。子产原话:“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当然《左传》在先,是《孝经》作者抄袭子产的话加以篡改。

4.子曰:“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鰥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孝治章

第八》)

[注释]:

明王,英明圣王。

遗,亡,忘却以礼敬之。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周初分封诸侯,论功封土,按五等爵位定土地面积多寡。

万国,言其多国。

治国者,指诸侯。

治家者,指卿大夫。

诗,引自《诗经·大雅·抑》。

5.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子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圣治章第九》)

[注释]:

天地之性,意为天地之间所有生物,此处之性同生,与宋代张载所言具道德意识之天地之性不同义。

周公,即姬旦(?—约前1095),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功封于周地(今陕西岐山北)称周公。中国最早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周初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刑”主张,为后世儒家“德治”思想渊源。孔子极敬佩周公,《论语》中有许多对之赞颂。

郊祀,帝王祭天。

后稷,传为周始祖,名弃。长而好农耕,尧举为农官,舜封之于邰,始种稷、麦,号后稷。

宗祀,宗族祭祀先祖之处。

明堂,天子祭祀先祖之太庙。

诗,引自《诗经·曹风·鸤鸠》。

按:本章讲圣王德治,行文并不雅驯,逻辑亦不缜密,但有两点值得重视:其一,讲“天地之性人为贵”,这一提法有着永恒意义,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几希”。人独具理性,是万物之灵。珍视生命,珍重理性,这一古代人道主义思想,是极为宝贵的,在《论语》中所载孔子仁的学说和其他言论有充分体现。“天地之性人为贵”,可说是这些言论概括。其二,多角度,全方位给统治者提出“临民”要求、条件,这就是:言行有让人可道可乐处;品德值得人们尊敬;行事可成为人们效法的榜样;仪表容貌不猥琐,举止适当有节度,堂堂可观示于人。如此等等,值得在上者照照镜子,整整衣冠。

6.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纪孝行章第十》)

[注释]:

丑,众群,即普通群下之众。

三牲,三种家养的禽畜。

按:此则言孝,强调的是敬,与《论语》所讲一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7.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五刑章第十一》)

[注释]:

五刑,古代五种刑罚,指墨、劓、宫、刖、大辟,见《尚书·舜典》。五刑之中犯罪共有三千条,《尚书·吕刑》,“五刑之属三千”,三千非虚数。

要君,要同邀,对君主应无条件效忠,要君者以功要挟君主求赏。

非圣,圣人制订法度,否定圣人也即无视法度。

按:此则主要是对臣下和下层庶众的诫告,不得慢君轻圣。

8.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己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矣。”(《广要道第十二》)

按:此则所讲要道,即通过孝、悌、礼、乐以安上治民,是对治人者之言;在此又把礼解释为敬,要求敬君主一人,是对下层庶众而言。此则首提移风易俗一词,具改良社会风气意义。

9.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至德章第十三》)

[注释]:

顺民,顺遂民心愿望。

所引诗句出自《诗经·大雅·泂酌》,恺悌又作岂弟。

10.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以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以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广扬名第十四》)

按:此则明言提倡孝道,为的是移可以忠事君,这就揭示了历代一些帝王推崇《孝经》之用心。此则把孝与忠联结在一起,充实了孔子孝的思想。

11.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谏诤章第十五》)

[注释]:

争,同诤,劝谏。

令名,使人尊敬的名声。

按:孔子讲孝,并不言绝对服从,要以义、敬为准则,《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此则文义与字句基本上与《荀子·子道篇》中所引述孔子语相同。

12.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

著矣。孝悌之至,遍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遍。《诗》云:‘自西而东,自南而北,无思不服’。”(《感应章第十六》)

[注释]:

光,同广。

所引三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13.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事君章第十七》)

[注释]:

四句诗出自《诗经·小雅·隰桑》。

按:孔子言忠,主旨是与人交往真心实意,《论语》中多处提到忠:“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对朋友,“忠告善道”(《颜渊》),“主忠信”(《学而》);对君主只讲效劳,“臣事君以忠”(《八佾》。此则讲事上尽忠,对后世发挥为政治道德,对君主忠诚有一定影响。

14.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丧亲章第十八》)

[注释]:

偯,哀哭声之余音。

簠、簋,古祭祀木制盛祭物之器皿,簋方簋圆。

擗踊,椎胸顿足。

按:此则议论,与《论语·阳货》中宰我问孔子三年之丧为时是否太长,孔子回答的内容一致,但比孔子所言更具体。

浅识

“子曰”十四则,虽然有学者对《孝经》评价不高,至有贬词。但其中也有可取之处,还不乏精华。以下几点值得研究:

其一,它多角度阐发了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孔子论孝,立足于亲,以义、敬为原则,对此,《孝经》并未乖离,它多方面,多层次阐发“孝”,以孝劝忠,对孔子所言之孝、忠,并充实具体其内涵,体现在对帝王、诸侯、卿大夫言行、品格、仪表、举止都有规范。要求他们不骄、不慢、不侮、不恶待民人,做到制节谨度、移风易俗,和其民人,而不是对人民专政,如此等等,未可不加分析否定。

其二,提出具灿烂思想光芒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博爱”等概念,是对孔子仁的学说继承丰富,有功于儒学之发展。

《孝经》中还言“敬一人而万民悦”,似乎已开始萌生天下大一统观念。

与《易传》一样,《孝经》也反映先秦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不过它似未汲取其他学派思想资料。

责任编辑:潘文竹

Confucius' Opinions Collected from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ZHONG Er-ju

(Research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

Abstract: "The Master says" i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may have been created by his disciples. This book focuses on fi lial piety,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s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and has been emphasized by rulers of different dynasties. However, scholars have not thought high of it, and even have devalued it. Nevertheless, it has enriched the thought of fi lialness of Confucius and put forward many shining viewpoints like "benevolence". Like The Book of Changes, it can serve as reference in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the late pre-Qin days.

Key words: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Confucius' opinions; fi lial piety

本文所引《孝经》语,均据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中华书局2007年版),下不出注。

猜你喜欢
孝经曾子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哪吒失手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曾子杀猪
蒙古文《孝经》及其词语释义研究
《论语·为政第二》
曾子杀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