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温明成
(中共大连市委党史研究室 党史处,辽宁 大连 116002)
毛泽东一生没有来过大连,但却为旅大问题的解决做出了不懈努力。
“一个旅顺口,半部中国近代史。”旅大的命运映射出国之兴衰。中日甲午战争后,旅大先后被俄、日把持长达半个世纪。二战结束后,苏联又在旅大驻军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了收回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数度交锋,这其中旅大问题始终是一个焦点。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毛泽东“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强决心和坚定立场。
众所周知,二战末期,苏联以 《雅尔塔协定》为基础,通过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获得了在东北的特权。1945年8月22日,苏军进驻旅大,开始了对旅大地区的军事管制。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节节胜利,建国问题提上日程,中共的领导人开始考虑收回主权问题。早在1947年10月,毛泽东在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即指出:“否认蒋介石独裁政府的一切卖国外交,废除一切卖国条约,否认内战期间蒋介石所借的一切外债。”建国前,中共中央在外交方面首先确定的重要政策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毛泽东生动地将这一思想政策概括为“另起炉灶”[1]。这一方针在同苏联解决旅大问题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率团抵达莫斯科,正式访问苏联。“这次访问的目的,一是祝贺斯大林的70寿辰,二是与苏联领导人交换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三是同苏联订立新的条约,四是商谈向苏联贷款事宜。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1]这一点,在中方与苏方磋商毛泽东出访事宜时曾多次表示,因此双方都心知肚明。
其实,早在建国前,1949年1月30日至2月8日,时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时,毛泽东就通过米高扬向斯大林表明新中国在旅大问题上的态度。但由于当时中共尚未建国,不可能在外交上做出实质性举措。旅大问题只能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方能解决。建国前夕,刘少奇访苏,在会谈中斯大林曾表示,“旧的中苏条约是不平等的,这一问题可留待毛泽东访苏时解决。”[1]
到达莫斯科当天,在同斯大林的第一次会谈中,毛泽东就提出了中苏旧约的问题。但是却遭到了斯大林的断然拒绝。“斯大林说,那个条约是根据 《雅尔塔协定》缔结的,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同意。苏联从日本手中得到了千岛群岛、南库页岛等,也是在雅尔塔达成协议的。因此,目前不宜改变中苏条约的合法性,否则会给美国和英国要求修改有关千岛群岛、南库页岛条款提供法律依据。要寻求一种可行的办法,在形式上保留,而在实际上修改现行条约,即在形式上保留苏联在旅顺驻军的权利,但按照中国政府的建议撤出那里的苏联军队。中长铁路也可以在形式上保留,而实际上修改协议的有关条款。”[1]
12月24日,斯大林与毛泽东举行了第二次会谈,虽然毛泽东已请苏方陪同人员转告斯大林,他感兴趣的首先是中苏条约问题,但“这次主要是谈越南、日本、印度等一些亚洲兄弟党的事情,斯大林根本未提中苏条约的问题,毛泽东对此大失所望。”[2]
显然,斯大林是要保留原有条约,只是作部分修改。这与毛泽东希望重新缔约的想法存在原则性分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首要的是“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与苏联的谈判如果不能按照这个方针执行,一方面国家主权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无疑会给以后的外交带来严重障碍。而苏联通过1945年的中苏条约在中国获得了重大利益,尤其是旅大问题涉及到其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自是不能轻易放弃的。尖锐的矛盾使得中苏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
面对斯大林咄咄逼人的态度,毛泽东并未妥协,而是采取了一种“拖”的战术。从12月24日开始,毛泽东取消了一切活动,既不回国,也不公开露面,而是“呆在别墅里,什么也不干”[2]。而斯大林也未再约见毛泽东,只是在12月25日礼节性地问候了一下毛泽东。双方都在等待,都在考验对手的耐心和意志。1950年1月1日,苏联驻华大使罗申拜访毛泽东,向他祝贺新年。毛泽东仍然坚持“不去参观工厂,不会见大众,不作公开演讲”,并且向罗申透露“最近英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看来要采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步骤。”①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在给斯大林施加压力,言下之意如果斯大林不做出让步,失去的可能是整个中国。斯大林当然不希望中国与西方世界结好。中国倒向英、美是苏联绝对无法承受的。在此期间,西方盛传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中苏关系紧张等谣言,也使斯大林感到非常被动。
毛泽东的坚持加上外部的压力迫使斯大林做出了让步。1950年1月2日晚,斯大林派莫洛托夫和米高扬来到毛泽东下榻的别墅,征求他对处理中苏条约的意见。毛泽东提出三个方案:第一,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第二,由两国通讯社发表一个简单公报,仅说明两国就中苏旧约及其他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在重要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第三,签订一个声明,说明两国关系的要点。毛泽东当然希望的是第一个方案。他强调,“把中苏关系以新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有极大利益,中国人民将感到兴奋,我们可以有更大的政治资本去对付帝国主义国家,去审查过去中国和各帝国主义国家所订的条约。”[1]莫洛托夫听后则立即表示,第一项办法好。至此,两国又回到了谈判桌前。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于1950年1月20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并于22日参加了斯大林与毛泽东的第三次正式会谈。双方的谈话颇耐人寻味:
斯大林:“我们认为,旅顺口条约是不平等的。”
毛泽东:“但是,改变这个协定要牵扯到雅尔塔会议的决定?!”
斯大林:“是的,要牵扯到——那就见他的鬼吧!既然我们已选择了修改条约的立场,那么就要走到底。当然,这对我们会有些不便,我们就要同美国人作斗争了。但我们已经不在乎这些了。”②
第一次会谈时,斯大林曾以 《雅尔塔协定》为借口拒绝了毛泽东签订新约的要求。此时,毛泽东的话似乎带有些许的揶揄,而斯大林也只能“那就见他的鬼吧”,言语中透着无奈和尴尬。
之后进行的在正式谈判中,中苏双方展开了反复磋商,虽然苏联仍想尽力保留在旅大的特殊利益,但是在毛泽东的主导之下,基本按照中国的意愿缔结了新的条约。1950年2月14日,中苏最高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正式签订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其中 《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对日和约缔结后,但不迟于1952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基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缔约国双方同意在对日和约缔结后,必须处理大连问题。至于大连的行政,则完全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管辖。现实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3]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实现了新中国“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承诺。此后,苏联结束了对旅大地区的军事管制,而转为驻防。
按照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旅顺海军基地在1952年底将完全交给中国所有。然而,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东、西方阵营在朝鲜半岛发生激烈碰撞。远东局势骤然紧张,而中国海军尚在初建阶段,力量薄弱,中国政府不得不考虑请苏联海军继续留在旅顺,确保海防安全。经过交涉,中苏双方以互换照会的形式确定“延长中苏关于旅顺口协定第二款中规定的苏军撤出旅顺口的期限,共同利用中国旅顺口海军军事基地,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以及苏联与日本签署和平条约。”[4]但是,按照上述条款,并未规定苏联撤军的明确日期,也就是说,在对日和约没有签订的情况下,苏联驻军的时间是没有期限的。那么中国应该何时或以何种方式收回旅顺海军基地呢?这个问题在赫鲁晓夫的推动下得以解决。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同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在激烈的政治角逐中胜出,成为了接班人。“在这场政治和权力的斗争中,赫鲁晓夫所依靠的,在国内是他掌握的苏共中央书记处的权力和人事关系,在国外则是通过党的系统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取得联系。而在这方面,赫鲁晓夫特别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交还旅顺口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4]
1954年9月29日,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应邀抵达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周年庆祝活动并进行国事访问。赫鲁晓夫此行给中国送来了一个“大礼包”。这其中除了大量的援华项目之外,归还旅顺口海军基地是重要内容之一,而正是在这一问题上,苏共党内反对的声音很高,以至于直到9月25日,即代表团出发的前两天,苏共中央主席团工作人员还在进行有关协定最终方案和其他有关文件的修改和整理。最终,赫鲁晓夫力排众议,促使了这一动议的实现。
国庆活动结束后,赫鲁晓夫在10月2日与毛泽东的第一次正式会谈中,便提出从旅顺口撤军,并将基地及其设备无偿移交给中国。毛泽东最初虽表示担心美国可能会利用苏军从旅顺口港撤出之际,在这个地区向中国发动进攻,但在赫鲁晓夫的坚持下并未表示反对。
赫鲁晓夫说:“毛泽东同志,我们怀疑美国会做出那样的事情来。当然,我们不能向你们担保,因为美国刚刚结束他在朝鲜的战争,而且现在还在推行侵略政策。不过,如果我们的部队从旅顺港撤走的话,这些部队还会驻扎在离那里不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所以,假如你们遭到进攻,我们可以前来救援。”毛泽东表示:“如果你们认为现在撤走合适,我们就不阻拦了。”[5]
10月12日,中苏发表了 《关于中苏会谈的公报》及一系列文件,公报规定:“鉴于朝鲜战争停止和印度支那和平恢复以来远东国际形势所起的变化,并且注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力量的巩固和根据两国间已经建立的日趋巩固的友好合作关系,现议定苏联军队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无偿地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苏联军队的撤退和旅顺口海军根据地的设备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应于1955年5月31日前完成。”[3]
应当说,苏联主动归还旅顺口海军基地以及向中国提供大量援助,对于巩固中苏同盟的作用是积极的。但是,赫鲁晓夫的出发点自然是以苏联的利益为上,这与斯大林并无二致。赫鲁晓夫访华期间,毛泽东与其多次会谈。
毛泽东曾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得到了世界各国共产党特别是苏联共产党的支持和援助。感谢苏联党、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无私援助。”
赫鲁晓夫说:“不,不能说是无私的,而应当说是有私的。援助中国实际上也是帮助我们自己。中国强大起来又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6]由此可以看出赫鲁晓夫的真实心态。
1955年3月苏军开始陆续撤离,至5月27日,苏联驻军指挥机关及陆、海、空三军全部人员撤离回国。至此,旅大地区再无外国军队驻扎。
旅大问题的解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受到东西方冷战思维、中苏同盟的建立和巩固以及朝鲜战争爆发等多方面因素和利益冲突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过程。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站在时代的潮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审时度势,从容应对,坚决捍卫了国家主权。
注释:
①罗申关于中国形势与毛泽东的会谈备忘录。
②斯大林与毛泽东会谈记录(1950年1月22日),关于1950年中苏条约谈判的部分俄国档案文献.党史研究资料,1998(4).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21-22,29,30,31-32.
[2]沈志华.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J].历史研究,2001(3):43.
[3]大连市史志办公室.苏联红军在旅大(内部资料)[M].1995:275-276.
[4]沈志华.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内幕 [J].百年潮,2003(2):18.
[5]何明,罗峰编.中苏关系重大事件述实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5-136.
[6]李越然.中苏外交亲历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