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干预研究述评

2015-03-29 10:06文丹凤
关键词:文献综述干预大学生

国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干预研究述评

文 丹 凤

(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大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回顾近年来国内对同一性发展进行有效干预的相关实证研究,将干预手段概括为团体辅导和心理治疗两种主要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干预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干预;文献综述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5.033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8-25

作者简介:文丹凤(1990—),女,山东青岛人,硕士。

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性发展。

0引言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教授埃里克森(E.H.Erikson)在其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所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面临不同的的危机,承担独特的发展任务。青少年晚期即为“同一性危机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必然要经历一个自我的再认识过程,确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马西娅(Marcia)在埃里克森的基础上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操作化,提出了判断同一性发展水平的两个维度,即探索和承诺,并根据个体在两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划分了四种不同的同一性状态: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1]。国内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同一性定义是由韩晓峰和郭金山提出,指个体在寻求自我发展过程中,对自我本质、价值观和理想目标等以及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和选择的前后一致的意识,同时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2]。

研究发现,同一性的确立是个体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基础,它与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和情绪调节能力等均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正处于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学业压力的增大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其发展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和挑战,并由此带来多种心理和社会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干预提高大学生同一性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就成了研究者关心的问题。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干预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探讨有效促进同一性发展提供参考。

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干预研究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逐渐从自我同一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等的研究转向了干预研究,并探索出了一些可行的干预策略。干预一般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主要包括团体辅导和心理治疗两种形式。

1.1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又称团体训练或小组工作,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解决成员共有问题的一种咨询形式[3]。同一性辅导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生涯发展取向辅导、叙事取向辅导和综合取向辅导。

1.1.1生涯发展取向辅导

埃里克森认为,职业在同一性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并作出职业选择是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的一项重要发展任务[4]。然而,近年来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以及国内高校对生涯规划教育的普遍忽视,导致部分学生在入学后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缺乏计划和目标,严重影响同一性的发展。基于此,有研究者试图将同一性的培养与大学生实际面临的就业问题相结合,通过生涯辅导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明确生涯目标,科学规划生涯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同一性状态。

裴利华等人(2008)以自我发展、生涯探索、生涯管理为活动主题,采用游戏、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形式,以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第二版)(EOM-EIS-Ⅱ)为测量工具,设计了7个单元历时7周的团辅方案[5]。吴婷婷等人(2013)则将辅导分引发生涯察觉、自我探索、环境世界探索、生涯抉择及规划四个阶段进行,采用由加藤厚编制、张日昇修订的《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进行前后施测[6]。虽然上述研究所实施的辅导方案和测量工具不尽一致,但结果均表明,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可有效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裴利华等人的研究中,实验组学生同一性的早闭状况变化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早闭者习惯于对权威的依赖和服从,短时间内的改变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对早闭者的同一性进行有效干预应成为后续的研究方向。

1.1.2叙事取向辅导

研究者将心理治疗中的叙事疗法和团体辅导形式有机结合作为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干预手段,帮助被试在团体情境下,以讲故事的方式,在充实和改写故事的同时,发掘自身资源、回顾生命历程中特殊意义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并从中汲取正向能量,进而认识和悦纳自己。

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赵君等人(2012)对实验组实施以叙事治疗理念和技术为导向,以提升大学生自我认同水平为主要内容的辅导方案,采用张日昇修订加藤厚的自我认同问卷作为测量工具。经8次团体辅导后,发现实验组在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及自我认同的总分上的增值均显著高于控制组,说明叙事取向团体辅导具有即时性效果。另外,研究者还在辅导结束后一个月对实验组进行了追踪测量,发现其自我认同水平与辅导结束时没有显著变化,证明了辅导的持续性效果[7]。

1.1.3综合取向辅导

相较于上述两种团辅研究,综合取向辅导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黄华华等人(2012)采用发展性心理干预方案,有针对性地从自我沟通、自我探索、职业探索、人际探索、婚恋辅导和回顾总结6个方面进行干预。采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量表(AEICS)、自我同一性客观状态测量量表(EOM-EIS-Ⅱ)、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EISMS),从不同角度对被试的自我同一性进行测量[8]。高云娇等人(2010)则试图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在小组中获取自我知识的方法主要有他人回馈、社会比较、社会角色的扮演及自我探索;自我的整合则是通过形象整合和生涯规划来实现。小组采用加藤厚总结的6个同一性地位作为评估成员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的标准[9]。两项研究结果均发现被试的同一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说明发展性心理干预方案和小组工作介入均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1.2心理治疗

研究者对有关心理治疗手段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研究进行了阐述,现有研究主要包括沙盘游戏和校园心理剧两种方式。

1.2.1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由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家卡尔夫(Kalff)于1956年正式创立,是一种来访者利用沙子、水以及各种微型模具在自由和受保护的环境中构建沙盘作品,咨询师则通过非言语交流和象征性分析为来访者营造出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持续性沟通与交流的环境,从而促进来访者心理整合的一种治疗方法[10]。

对较敏感的“90后”大学生来讲,传统的言语教育易使其产生逆反性和防御性,而寓教于乐的沙盘游戏疗法则能够绕开防御机制,促进其内在无意识顺利表达,更易达到个体的自我整合[11]。彭贤和朱丽霞(2011)将16名大学生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团体沙盘游戏治疗,对照组无干预。结果辅导前后团体成员在各个维度差异显著,显示团体沙盘游戏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提升自信,明确生涯目标、增强生涯决策能力[12]。吴青枝(2011)则通过团体沙盘游戏疗法对大学生新生的适应性问题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对自我认识的重塑有很好的教育效果[13]。结合当前的研究结论可知,沙盘游戏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1.2.2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是受莫雷诺(Moreno)首创的心理剧启发,在校园环境下通过戏剧创作和艺术表演对心理问题进行直观化的描述、解释和指导,贯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治疗方法[14]。王平(2004)认为,青少年正处于自我的整合时期,利用校园心理剧中的角色扮演技术可以帮助当事人扮演自己希望的角色,从而获得直接的体验和心理成长,进而改善青少年强烈的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等心理问题,完成自我价值观教育、自我实现和自信心等心理教育[15]。

2总结与展望

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干预策略的探查,拓展了同一性的研究范畴,研究视角也从理论辨析层面上升到了现实指导层面。探索出具体可行的干预策略不仅有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同一性状态,更有助于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品质。这也给同一性的干预研究带来了更大的现实价值。另外,不同的干预形式和内容的并列推进也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避免时间和人员的浪费。虽然有干预研究已初见成效,但还存在不足,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改进。

2.1干预缺乏系统性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主客观、内外因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对同一性发展干预手段的选择不仅要从干预方法本身入手,还应综合考虑影响同一性形成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据此全面立体、多角度地展开干预。然而,就目前已有研究来看,我国高校同一性干预工作者往往只聚焦于单一的干预手段,各种干预方式孤立存在,研究范围狭窄,缺乏全面系统、客观有效的干预体系的建立。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应当考虑如何将干预规范化、模式化,并扩大干预范围,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2.2干预缺乏长期效果追踪

干预的持续有效是说明其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对干预有效性的持续时间予以关注。现有研究中,虽然不同的干预手段均产生了较明显的效果,但只能说明这些干预策略能够起到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即时效应,其长期效果如何,是否需要通过其他方式的干预进行巩固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实验追踪研究。

2.3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干预

以往对同一性的干预都在现实环境中开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自我指导式的同一性干预或许会成为行之有效地一种干预途径。比如,建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网上档案,利用计算机灵活、方便、随时随地可登陆的特点,广泛采集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同一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尽早采取切实可行的干预计划。另外,还可将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课程形成网络资源,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学,简单便捷,省时高效。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干预是否能完全取代现实环境中的干预,还有待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Marcia.J. 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6,3(5):551—558.

[2]韩晓峰,郭金山.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J].心理学探新,2004,24(2):7—11.

[3]韩晓雨.团体辅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61—62.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干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