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市场经济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5-03-29 09:34:40王云霞
潍坊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马克思

王云霞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正因为它是发达的即不包含与商品交换性质相悖的从属关系的商品经济,所以它才能发展成完全的商品经济。马克思对市场的起源和作用、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精辟的阐述,以此创立的市场经济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部分,更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理论来源。马克思的市场经济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的起源和作用

市场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轴心,市场经济的形成以市场的产生为前提。从历史上看,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因此市场产生的条件就是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马克思指出,市场和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有两个: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人类最早的市场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整个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范围极其有限。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市场得到了空前发展,市场不仅在规模上迅速扩大,形成全国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而且在范围上迅速拓展,第一次形成了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等在内的市场体系。并且,市场的概念也得到了发展。随着市场扩展,市场关系遍及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社会经济活动和商品生产者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市场交换反映着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所以,市场一方面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流通的空间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在市场上,买卖双方互相交换对方的产品,同时通过物与物的关系,也体现了交换双方的经济关系。因此,市场又是交换关系的总和,就象马克思所说,市场“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1](p188)总之,市场不仅是交换关系的总和,而且要从运动的角度来把握,它是商品经济运动中的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一经产生,就对生产发生着重要作用。特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后,市场对社会生产和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起着更大的作用。

首先,市场的扩大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2])(p252)

其次,市场是再生产得以进行的重要条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产品必须在市场上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每一种商品都只能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它的价值;它是否实现它的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的价值,这取决于当时市场的状况。”[3](p720)“生产过程如果不能转入流通过程,看来就要陷入绝境”。[4](p388)

再次,市场对生产具有制约和引导作用。一般来说,生产决定市场。但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市场对生产制约和引导作用日益明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开创了一些生产部门,它们一开始就以商业为基础:既以替市场和世界市场生产为基础,也以世界市场造成的生产条件为基础。一旦工场手工业(尤其是大工业)相当巩固了,它就又为自己创造市场,并用自己的商品夺取市场”。[5](p376)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资本家个人可以用扩大市场本身的办法,也可以用在现有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办法,来扩大自己的生产。”[5](p758)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发展“市场必须不断扩大,以致市场的联系和调节这种联系的条件,越来越采取一种不以生产者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的形式,越来越无法控制。”[5](p273)资本主义市场与生产的矛盾,最后只能通过经济危机来强制性地得到解决。

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市场经济是一种比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更发达、更复杂的经济形式,它的运行必然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

第一,平等自愿规律。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相互并存、相互对立。“在任何情形下,在商品市场上,只是商品所有者与商品所有者相对立,他们彼此行使的权力只是他们商品的权力,商品的物质区别是交换的物质动机,它使商品所有者互相依赖,因为他们双方都没有他们自己需要的物品,而有别人需要的物品。”[1](p182)因此,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不拥有任何特权,交换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强迫别人交换。“从交换行为本身出发,个人,每一个人,都自身反映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具有决定作用的)交换主体。因而这就确立了个人的完全自由: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因此,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6](p83-84)

第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而科学地阐述了价值规律理论,并指出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早期,是作为外在于人的自然力量自发地发挥作用的。“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象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7](p92)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就是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所有者之间不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交换中也是等价的。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要按照这种社会的、同一的价值尺度,来比较和衡量,进行商品交换活动。因此,市场上任何一个商品所有者都不可能拥有特权,用较少的价值量去交换别人较多的价值量。按价值进行等价交换,是商品所有者市场交换活动的基本规范。

第三,竞争规律。竟争是市场的伴生物,有市场经济就存在有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实际是协调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调节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1](p394)在马克思看来,竞争可分为三种类型:(1)卖主之间的竞争。同一种商品有许多不同的卖主供应。谁以最便宜的价格出卖同一质量的商品,谁就一定会战胜其他卖主,从而保证自己有最大的销路。于是,各个卖主彼此间就进行争夺销路、争夺市场的斗争。他们每一个人都想出卖商品,都想尽量多卖,如果可能,都想由他一个人独卖,而把其余的卖主排挤掉。因此,一个人就要比另一个人卖得便宜些。于是卖主之间就发生了竞争,这种竞争降低他们所供应的商品的价格。(2)买主之间的竞争。面对同一种商品,存在着许多买主。每一个买主都想出高价尽量地多买,所以买主之间的竞争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3)买主与卖主之间的竟争。“买主与卖主之间也有竞争。前者想买得尽量便宜些,后者却想卖得尽量贵些。买主和卖主之间的这种竞争的结果怎样,要依上述竟争双方对比关系怎样来决定,就是说要看是买主阵营里的竞争激烈呢还是卖主阵营里的竞争激烈些。”[8](p356-357)

第四,市场扩大规律。市场状况最终决定于经济条件或生产条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市场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向,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市场规模的扩大。生产越发展,商品的数量就越多,这一商品的市场规模也就越大。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随着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商品的便宜,商品量增加了,必须出售的商品数增加了,所以市场的不断扩大是必要的。”[9](p25)(2)市场体系的扩大。市场体系是由各个专业市场构成的整体,专业市场种类越多,市场体系就越大。而我们知道,市场的专业化取决于生产的专业化,每出现一个新的生产部门和产品,就会相应地形成一种新的专业市场。(3)市场范围的扩大。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范围的拓展,市场的范围也在扩大,由地区市场发展为全国市场再发展为世界市场。从历史来看,“商品生产的增长本身破坏了自然经济所固有的小经济单位的分散性,并把小的地方市场汇合成为广大的国家市场 (然后又成为世界市场)”。[10](p548)

三、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一种调节手段,资源的合理配置,实质上就是在各个生产部门中合理地、按比例地分配社会总劳动,这是各个社会形态中都共同存在的一般经济规律,只不过由于条件的不同,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是分配社会总劳动的主要调节者。“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3](p716)在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调节功能中,市场机制不失为一种灵敏、有效的调节手段,但它也存在有缺陷。

第一,市场调节的范围具有局限性。市场调节的对象是市场经济活动,即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对社会中的相当一部分非市场经济活动,如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公共福利、科教卫体等公共性领域,市场调节就不起作用或不能很好地起作用。

第二,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在一个生产过程结束之后,由于供需之间可能不一致,从而导致价格的变动,而价格的变动又反向地影响供求关系,或抑制需求和刺激生产,或刺激需求和抑制生产。价格变动通过影响供求关系,进而影响下一轮生产过程。而在前一轮生产过程中,由于产品不对路,或生产与需求不相适应,就有可能会出现损失,这是市场无法起调节作用的。就象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价值规律“只是在事后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起着作用,这种自然必然性可以在市场价格的睛雨表的变动中觉察出来。”[1](p394)

第三,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市场调节表现为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双向作用,价格的波动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价格的波动。因此,市场调节是一种自动运行过程,但同时又具有盲目性,因为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究竟会导致什么结果,达到什么目标,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规范。在价格信息的指示下,商品生产者无法把握准确的生产数量,其生产就必然带有盲目性,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纳入平衡—不平衡的单向循环。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产领域的这种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只不过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一种反作用。”[11](p72)

四、市场经济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经济制度

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理论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他不把市场经济看成一种独立存在的经济制度。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只知道这些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范畴,还是根本不能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不同特征,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作出判断”。[1](p133)说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不同于独立存在的经济制度,这隐含着市场经济与特定社会基本制度的本质区别。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是由与其相结合的社会制度决定的,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为实现一定经济制度的利益关系服务的经济运行机制,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如果“把它看作独立的制度,那么,这只是一种假象,……必然的假象。”[4](p153)市场经济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也存在,但没有成为社会主导的经济体制,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首次得到了极大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等同起来。马克思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大师,根据自己已经揭明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预想未来社会是一种“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12](p342)不同民族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走上这条道路的过程、方式和时间是不同的,因而他们并未说过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绝对不应该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问题在于条件。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形态”的理论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4](p104)只要自由个性赖以建立的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的基础尚未形成,人的独立性就还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不能摆脱市场经济及其得以充分发展的机制—市场。

五、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市场经济作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他对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市场经济的性质等问题的论述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的东西,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现在已经建立并正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理论来源虽然是多元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市场经济理论无疑应该成为其中的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直接理论来源,而其他以西方经济学为代表的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只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间接的理论来源。因为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品质所决定,其指导思想只能一元化。只有保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的主导地位,才能把握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才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对于以西方经济学为代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理论,虽然不乏优秀成果,但由于这些经济理论学派林立,学说各异,错综复杂,特别是研究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受资产阶级利益关系左右,使其研究目的和成果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其吸收和借鉴必须是有条件的。其一,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统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对待这些经济学理论。其二,在对待这些经济学理论问题上,必须严格区分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辩护内容和在技术上的某些有用之处。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中,必须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流派进行斗争,在斗争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又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博大的胸怀吸收和借鉴各种先进的文化成果,在吸收和借鉴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1]列宁.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宋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1994,(2).

[14]孙承叔.论作为哲学范畴的市场经济—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当代沉思[J].学术界,1998,(3).

[15]胡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和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4).

[16]梅荣政.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高成就[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4).

[17]陈文通.如何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科学社会主义,2008,(1).

[18]李炳炎.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J].海派经济学,2009,(8).

[19]俞良早.经典作家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及其当代发展[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1).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商情(2012年48期)2017-11-08 11:46:59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14:00:19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商(2016年25期)2016-07-29 21:11:07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人民论坛(2016年8期)2016-04-11 12:45:50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