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棠, 滕剑仑
(三明学院 管理学院, 福建 三明 365001)
聚落空间形态演变视角的传统村落经济研究
——以永安青水乡为例
黄海棠, 滕剑仑
(三明学院 管理学院, 福建 三明 365001)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其生存和发展呈现出与现代社会的高度不适应性。通过对福建省永安青水乡的实证调查,从其空间形态变化获取其演变的轨迹和独有的特征,归纳出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困境,如区域经济定位不明晰,特色优势无从发挥;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风险度较高;新技术、新理念推进缓慢;生产和销售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化要求等。针对这些问题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思考,要发展传统村落经济,必须为其署切实可行的、富有特色的经济战略,进行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指导,加快观念更新,尝试新技术,并为其提供生产和销售的市场化的辅助和参考建议。
聚落空间; 传统村落; 经济
村落作为社会与文化的社区单位,是地域性组织的聚居形态,常常表现为各个家庭住宅的集合,是从农业或其他利用定居土地的生业为基础,且居民之间相互熟知。村落是一种地域社会,其地域具有世代相承的性质,亲属纽带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村落是一个历史的事物,随着历史的演进,一部分村落发展成为城市,一部分村落逐渐消亡,还有部分村落生存下来,这部分村落保留了原来的建筑传统、历史文脉和环境空间的构成,我们称之为传统村落[1]。传统村落是社会变迁的历史见证。传统村落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性,聚落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一个村落某种层次上的经济、文化、生活的整体形象。传统村落的空间不仅记录了村落演变过程中的居民的物质要求变化,也体现了村落经济水平变化情况。因此,了解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演变过程,有利于发现其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传统村落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区位分布与自然条件
永安青水乡,位于福建省永安市东部,离永安市区61公里。总面积260.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20米,除苏坑溪沿岸地势稍低外,全属高山区。年均气温15.5~16.5度,降雨量1688毫米左右,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二)演变过程与人文条件
原为区、公社建制,1984年设青水乡,1987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畲族乡,改名青水畲族乡,为福建三明地区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全乡辖21个行政村(其中畲族村7个),65个自然村,乡内传统村落资源丰富。总人口1.67万人,其中畲族人口5 600多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3.1%,少数民族风情浓郁①。语言有青水话、永安话、槐南话、客家话等,以讲青水话为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永宁桥古戏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00年历史的钟氏祖祠等古建筑及开闽王王审知之母“梅花落地”墓、大腔戏、打黑狮、山歌表演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毗邻天宝岩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和国家级民间古建筑安贞堡,境内已开发“森林人家”旅游项目[2]。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青水乡,属于农业乡镇,农业主要以烟叶、茶叶、高山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畜禽养殖为主。全乡耕地面积22 024亩,尤适于种植烟草、茶叶,过坑茶叶年产3 250公斤,以味香色浓称誉。森林覆盖率高达85.3%,木材蓄积量141万立方米。有丰富的水资源,已开发水电站17个,总装机容量12 140千瓦。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铜、锰、硫磺、石灰石等矿藏,煤储量达3 000万吨。截止2014年11月止,工业总产值104 44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6%。
根据以上数据资料分析,可以得出,永安青水乡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富有民族特色。少数民族聚集地,使其具有独特的人文和社会环境,但也导致其封闭性和防御性强,难以接收新事物等特点。二是宜居性强。青水乡地处山区,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如其天宝岩风景区空气中富有高含量的负氧离子,这些特色使这个聚落具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独特的空间魅力。三是有序性高。从其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及经济发展现状不难看出其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中存在高度的有序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其受到外部变化的不断冲击,有序性受到影响,进而体现为其发展过程中的不适应性。因此,使其目前的发展存在困境。
传统村落,如青水乡,在经济定位、产业结构、新技术推广、生产和销售市场化适应性等宏微观经济层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
(一)区域经济定位不明晰,特色优势无从发挥
从我国传统村落目前的经济发展部署和策略来看,普遍缺乏定位明晰的经济发展规划,由于受制于长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限制,思想相对保守,发展创新理念较为薄弱,接受新观念的时滞性较长,在经济策略部署方面缺乏层级定位和循序渐进的思想,有时存在盲目学习其他地区经验和忽视本地区实际情况等问题。在三明青水乡的调查中发现,该民族乡未能依据本乡制定出因地制宜具有渐进性的长期发展的经济规划,远景目标不够明确,长期发展方向不够清晰。该乡虽然能够响应福建省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积极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并对旅游景点的设置提出相关思路。但是,从总体而言,该规划在特色优势方面的挖掘还较为肤浅,例如旅游规划仅仅停留在观光和休闲方面,未能考虑文化与旅游的深层次结合,并通过包装品牌获得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此外,传统少数民族村落对现代化经济认识仍有不足,因此在进行区域经济定位时,未能通过价值链将不同的经济体与经济发展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价值链形成的过程合理安排产业之间的比例和运转流程,条块分割的经济发展态势显然和当前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相违背,限制了传统村落经济开放化格局的形成。
(二)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风险度较高,价格影响因素较大
从全国的范围看,传统村落镇普遍存在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对价格的依赖性较强等特征。例如云南丽江、浙江乌镇等主要依靠原产品或者粗放式的旅游业获得了经济的增长,但是,传统村落经济因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水平有限,发展潜力有限,经济出现波动也属正常。长期的实践和国际经验表明,产品区分度偏低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态势是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的主要原因,经济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产品能够具有独特的自我辨识的竞争力,这也是发达地区产品纵深化和强化自身研发能力的动机所在,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经济出现徘徊不前的瓶颈的重要因素。在青水乡的调查显示,该区域主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被调查的农民反映致富的难点主要在于难以掌控市场的价格波动,虽然相关技术人员和厂家等通过灌装蔬菜等风险防控措施力图挽回“丰产减收”的不利局面,但是因为技术含量不高,销售渠道拓展不力,风险规避依然难以真正实现。虽然依托传统的食品优势,本地少数民族着力打造当地品牌也做了一些策划,不过从策划的过程和深入化程度来看,和市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希冀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和民族传统文化吸引外地游客,盘活当地旅游经济,但是,因为当地地域限制,容纳游客的数量有限,地区文化亦没有发掘出鲜明的特色,故离规模化和产业集中的可持续旅游经济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同时,调查揭示出当前三明青水乡经济的主要特征:目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相对薄弱,第三产业尚未实现规模化和品牌化。
(三)新技术、新理念推进缓慢,传统村落现代化步伐任重道远
全国范围来看,传统村落新技术和新理念推进速度较慢,以互联网技术为例,当前发达地区已经逐步推广的物联网技术在传统村落尚未开展起来,以至于这些地区的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这也限制了其产业的纵深发展,对其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目标造成影响。本世纪以来,各种科学活动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由于网络技术的革新,新技术的传播早已打破距离的藩篱,但是新技术的推广和新的理念推进关系密切,新的理念的重要性在新时代显得尤为突出,传统村落受制于其理念的缓慢转变使其步入现代化显得尤为艰难。通过调查显示,青水乡在新技术的运用方面显得较为稀缺,以种植业为例,乡镇未重视从育种、过程和收获全过程的新技术引用较少,基本仍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生产效率较低,农业附加值水平不高。和新技术相比,新理念显得更加薄弱。多数传统村落的群众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对外来事物接受较慢,传统的习俗使得他们对现代的技术、人际关系和社会理念都持怀疑态度,这些表现进一步拉大了传统村落和现代化接轨的步伐。
(四)囿于传统经济思维惯性,生产和销售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化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市场化的重要作用,确定了市场化的核心地位。长期的实践活动也证明了市场化高度发达有利于资源趋于最合理的配置。但是通过相关材料发现,传统村落在适应市场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难以洞察市场需求,在销售渠道的拓展方面缺乏必要的、策略性的手段,因此,很难抢夺市场份额,在同类别的市场中处于竞争劣势。通过对青水乡的调查进一步印证了传统村落在市场适应性方面的不足。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青水乡,虽然成立了农村合作社,农民的生产和销售主要交由合作社完成,但是,因合作社对市场把握能力较弱,无法帮农民掌控风险,农民收入波动性较大。目前,青水乡在种植业、二次加工以及饮食、休闲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上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产品缺乏市场规划,从生产过程来看,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思路。例如种植业的土壤板结程度较高,却很少关心土壤改良和维护问题,为今后农业转型升级带来隐患。在旅游景区策划和文化策划中,本地区缺乏市场调查的过程,未能依据市场筹划和游客需求一致的进行符合市场要求的旅游谋划,致使品牌效应难以凸显。由于生产和销售环节的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经济的目标难以短期内得以实现。
传统村落经济发展不利的局面和其观念惯性、长期的社会发展惯性有直接的关系,如何尽快让传统村落更新观念,将其社会、经济发展思路与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青水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课题。
传统村落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从实施的过程看,社会各种力量的结合和互助是提升政府政策效率的关键。针对以上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予以支持和发展。
(一)组织相关专家,实地论证,为传统村落部署切实可行的、富有特色的经济战略
相关材料显示,传统村落缺乏合理高效的经济战略部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地区限于自身水平不高,总体判断能力不足。所以应选取宏观经济学者和不同行业的专家通过实地论证,对传统村落经济策略进行修正和调整。首先,应将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目前实施的经济战略交由相应的经济和政策研究机构,这些机构接受委托后深入传统村落进行现场的调查、论证并通过借鉴其他地区和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经验,对该传统村落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些传统村落的相关机构和领导者可按照这些建议作出战略特色的整合与协调。在战略调整进入实施阶段后,定期邀请专家对相关传略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随时进行调整。在某一阶段的经济战略完成后,应再邀请相关专家对前一阶段的战略实施过程和最终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为下一阶段的战略部署进行准备。以上过程中应在尊重传统村落民族习惯和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和专家的沟通,尽快帮助传统村落将传统优势和现代经济发展趋势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在发挥其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加快其与现代社会的沟通效率,真正实现其特色经济在现代社会占有一席之地的目标。
(二)组织各方面力量,对传统村落进行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指导
部署好相应的经济战略后,传统村落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更需要有关方面的辅助与支持。不仅要通过联合宏观经济专家制定全局战略,更应考虑从各行业、甚至国外寻找行业专家和微观问题的研究者,切实实现传统村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一方面组织专家长期对传统村落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跟踪和研究,另一方面要求传统村落相关部门依据产业结构的优化的指导调整相关行业,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在组织专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那些损害传统村落文化、环境和人民利益的行为要予以坚决的制止。在进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因为发展新产业破坏现有的生态环境。同时,在组织各方面力量时,要注意尊重这些对传统村落有贡献的相关群体的利益,要做到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形成凝聚力量与发展传统村落经济的良性循环的双赢局面。
(三)走出去,请进来,开阔眼界,加快观念更新,勇于尝试新技术
传统村落的产业结构调整较慢,经济发展战略不够明晰和观念陈旧有重要的关系。更新观念,通过接受外来新鲜事物,开拓他们的视野。根据传统村落的实际情况,将其中的骨干力量推荐到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相关产业和行业方面的学习,学习一些现代化企业管理方法和技术革新的思路以及新技术的运用等。同时,将那些与传统村落产业和行业或者相关企业有关的专家和行业能手邀请至传统村落开展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传授和交流,加强传统村落群众对现代化理念、新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建立传统村落与发达地区甚至国外的相关组织之间密切合作制度。一方面从观念上加快传统村落与发达地区之间的认同度,促进传统村落社会经济可持续的繁荣,提升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另一方面,使得传统村落能更快的获得并汲取新技术所带来的财富倍增,将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落在实处。可以预见,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策略,传统村落创新意识会逐步加强,为其经济腾飞,开拓特色化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为传统村落提供生产和销售的市场化的辅助和参考建议
针对当前传统村落适应市场能力较弱的问题,可以将此难题进行群体之间的集思广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不同的人才通过彼此辅助,实现互利互惠。在生产方面,可发动一些科研骨干和技术专家提升传统村落的产品的适用度,开拓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市场个性化的需求。采取灵活的方法,来激励不同群体的积极性。例如,对那些在传统村落生产开发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通过媒体或者建议政府表彰等方式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和自我认同度。也可鼓励技术专家和科研骨干通过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方式或者建议政府对表现出色的集体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使得不同力量能够积极投入到提升传统村落的生产建设中去。在销售环节,可通过相关部门协调,将一些销售业绩优秀的发达企业与传统村落的相关企业之间进行联姻,通过互相合作,提升传统村落依据市场变化调整销售策略的能力,在提升销售业绩的同时,降低相应的风险。
传统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也不是一成不变、一蹴而就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应遵循其演变的轨迹,制定符合其特色的、切实可行的经济战略,加快观念的更新,组织专家和经济学家进行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指导,开展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传授和交流,并提供生产和销售市场化的辅助和参考建议。然而,传统村落在其演变过程中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其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策略也需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注释:
①数据来源:永安市委宣传部。
[1]王雪蓉.城市扩张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探索——以山西阳泉市大阳泉村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2010.
[2]勋勋.努力打造永安红色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J].福建党史月刊,2012(4):10.
Research on the Econom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Form of Settlement Space
HUANG Hai-tang, TENG Jian-lun
(SchoolofManagement,SanmingUniversity,Sanming,Fujian365001)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our country.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not adaptive to the modern society.Through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Qingshui county,which is in the Yong’an city,Fujian province,we got its evolution trajectory an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from its space form change.We also summed up the plight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economic development.First,the regional economic position is not clear,so the advantages cannot appear.Second,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single with higher risk.Third,new technology and new ideas spread slowly.And the last is that the production and sales system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market requirements.To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we must have a practical and distinctive economic strategy,upgrade the industry structure,renew the idea,try new technology,and provide the assistance and advice for its production and sales.
settlement space; traditional village; economy
2015-01-16
三明市社科规划课题“基于聚落空间形态演变视角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以永安青水乡为例”(Y14015)。
黄海棠,1979年生,女,福建龙岩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滕剑仑,1974年生,男,新疆哈密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F
A
1671-9743(2015)03-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