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技术研究·
食品工业技术创新与支撑体系研究
——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
刘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发展食品工业既是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火车头,也是推动淮北工业转型和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淮北市打造黄淮海食品工业高地,创建中国食品工业名城,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贯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而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只有着力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创建食品工业名城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食品;技术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刘明(1970-),男,安徽濉溪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省级专业带头人,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F424.3
一、安徽省淮北市食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与问题
(一)食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
自2008年,市委、市政府确立打造黄淮海食品高地战略以来,淮北市深入实施“科教兴淮”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使得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和支撑体系日益完善。其具体表现在: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淮北市拥有市蔬菜研究所、濉溪县农科所2家科研机构。全市农技推广编制468人(不含林业和水利等),在岗393人;其中市级91人,县区113人,乡镇189人,中级以上技术人员占71%。各类农村实用人才41050人,其中生产型人员22165人、经营型人员6281人、技能服务型人员4501人、技能带动型人员4528人、社会服务型人员3575人。建设有国家(凤凰山食品工业园)和省级(百善食品工业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百善)和科技示范园(渠沟、洪庄)3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2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宝迪)1家,省重点龙头企业22家。到2012年,全市食品企业153家,其中规模企业82家,超亿元企业39家,超10亿元企业5家。
2.食品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5所。到2011年,全市规模食品企业共建立科技机构13家,科研人员合计352人,其中参加项目人员251人。食品类科技型企业26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宝、金蟾、恩彼、极速)4家。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立农产品研发机构30余个。其中建立兼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化分标委、国家农产品加工(猪肉加工)分中心(宝迪)、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曦强)和国家级品种区域试验中心(县农科所)各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口子、宝迪、曦强、科宝、金蟾、天宏、鲁南、顺发、正大源、极速)10个。与中科院、中农大、合工大、安农大、省农科院等院校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挂牌成立中农大淮北实验站暨(淮北)黄淮海地区食品工业研发中心、山东圣丰院士(大豆)工作站(淮北)实验站。
3.食品产业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淮北市食品工业发展战略获得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并列入支持皖北发展重点项目。2011年全市人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12万元,居全省16个地市第二位。食品工业产值由2007年的17亿元增至2012年的230亿元,并以49%、91%、55%、45%、31%的速度逐年增长,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2.6:1。2012年食品工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工业8个百分点,高于煤电行业30个百分点;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07年的8.9%提高到16.2%,高出全国4个百分点,跻身全市第二大产业。全市建成凤凰山、百善、宝迪、口子四大食品工业园区,形成饮料酒、面粉、饲料、肉猪、禽类加工、高端食品制造5大产业集群,具有年加工20万吨饮料酒、500万吨粮食、500万头猪、1.3亿只鸡鸭的生产能力,产品种类多达18大类420多个品种。其中相山区凤凰山食品工业园聚集了食品及配套企业73家,实现产值达75.4亿元,被评为首批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011年全市规模食品加工企业69家,实现增加值、利润、应交税金35.5亿元、10.1亿元、3.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3%、49.2%、57.4%;面粉、饲料、肉制品、白酒等食品企业直接就业人员 14722人,比上年增长17.5%,并间接带动了种植养殖、包装印刷、物流运输等相关配套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围绕做大做强食品工业实施了一批重大农业和食品科技专项,着力提高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推动食品产业由面粉和饲料加工、畜禽屠宰等初级加工逐步向面制食品制造、肉类熟食加工、生物原料和医药中间体制造等精深加工领域延伸。如普豪黑色素提取、思朗饼干、幸运方便面、科宝动物内脏加工、宝迪猪血加工、康宏园熟食加工以及专用小麦生产、植物组织培养、奶牛胚胎移植、生猪标准化养殖、禽类标准化养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蔬菜设施栽培、塌陷水面综合开发等十多个领域居于全省先进水平。
5.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引导企业逐步成为食品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成果转化主体。2011年,全市规模食品企业投入9584万元,其中企业自投资金4674万元,占48.8%。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快,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9家,其中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天宏、金蟾)2家。培育市级以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其中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口子)。各类农业和食品企业共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8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
6.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近三年共培育食品类省级新产品13个,占工业新产品(52个)的25%,新产品产值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0%;培育高新技术产品20个,占工业高新技术产品(116个)的17.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全市15.7%,今年1-9月213亿元)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5%。到2011年共培育食品类安徽名牌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目前,淮北市专用面粉、方便休闲食品(饼干、方便面)、绿色饲料、生猪和禽类肉食加工等设备工艺及标准化生产与研发技术走在全省前列;宝迪集团的猪血系列加工、金蟾药业的华蟾素系列产品等多项技术全国领先,科宝公司绿色新工艺—光化学合成16-DPA技术世界领先。酿酒和动物内脏利用的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口子集团实现了由接受标准评判向制定评判标准的跨越,口子窖酒成为中国兼香型白酒领袖品牌。
7.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养殖业升级计划、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以及打造食品工业高地战略的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解决了一批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了具有淮北区域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近年来,先后培育濉科928大豆、煤生0308小麦和软籽石榴1号等粮食新品种6个、石榴新品种3个,其中濉科928通过国家级新品种审定;已认证绿色食品35个、无公害农产品43个,塔仙石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建立农业标准化基地120万亩,其中安全农产品基地面积达70万亩;建成规模连片的蔬菜种植基地137个,日光温室蔬菜基地规模全省最大,设施蔬菜比重达40%以上;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场)600余个,规模养殖比重已超过75%。优质小麦生产开发、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小麦和玉米新品种培育等7项农业类科技项目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励,宝迪、科宝、正大源等企业的12个食品类科技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奖励。
8.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目标,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一是农业科技研究所和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培养民办农业研究所或科技服务组织50余家,培育农村合作组织600余家,其中规范示范合作社50家。二是全市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2家。三是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功能逐步完善。四是技术市场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全市各类技术市场成交额6184万元。五是科技咨询业和科技情报信息业健康发展。2011年全市咨询活动,完成合同24项,合同实现金额8亿元。
(二)食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产品层次较低。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产业链条较短,核心竞争力不强。主导产品主要是面粉、饲料以及肉猪、鸡鸭屠宰分割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不高。2011年以面粉、饲料等为代表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市食品工业总量的59.7%,而食品制造业占比仅为9%。龙头企业竞争实力不强,全市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只有1家,相邻宿州市有5家,亳州市有4家;名牌产品数量少,淮北市安徽名牌产品只有8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仍是空白。
2.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全社会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氛围没有真正形成。2011年,全市规模食品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0.55%,只有全国工业企业的1/2,不到工业化国家的1/8。全市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只有1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仍是空白。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抓经济发展仍着眼于铺摊子、扩规模,没有形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3.与市外科研院校合作不紧密。目前全市校地科技合作中与农业院校的合作只有2家(中农大、安农大),食品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实体的只有1家(科宝与清华大学),食品产业尚没有1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农大淮北实验站暨(淮北)黄淮海地区食品工业研发中心工作进展缓慢,目前尚没有开展实质性的科技合作与食品研发工作。
4.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市科技投入还十分有限,企业独立承担自主创新的科研项目偏少,专利申请、专利拥有和专利发明以及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全市规模食品企业专利申请数量44件,有效发明专利只有10件,发表科技论文24篇,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只有25%和8.6%,其产值的比重只有10%和5%。10余年来,全市农业科技只获得省级科技奖7项(棉花2项、小麦和玉米3项、蔬菜和食用菌2项),食品科技只有省级科技奖1项(口子窖)。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缺乏。全市规模食品企业研发机构只有研究员1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8人,占研发机构全部人员比重只有7.8%,低于全市工业企业2个百分点。2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共有技术人员1241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02人,研究员以上学历21人。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比例为17.4%,高级职称和研究生以上占全部技术人员比例只有8.2%、1.7%。
5.科技创新投入不大。全市科技投入财政预算有4000万元,2012年实际支出3900万元,其中用于食品科技的投入近1000万元,占25.6%。全市规模食品企业试验发展2011年支出8865万元,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0.55%(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占总产值比重0.54%),远低于全国工业0.93%、安徽省0.91%的平均水平。其中规模食品企业投入企业自投比重只有49%(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投入中企业自投比重87%),亦远低于全国工业70%、安徽省91%的平均水平。
二、食品科技发展趋势与企业需求
(一)食品工业发展方向
“十二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证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根据《国家“十二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以及国内外食品产业发展动向,课题组认为今后淮北市食品工业将会朝着下列方向发展。
1.“三品一标”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食品安全备受社会关注,并且对消费者购买取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随着政府及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和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目前,淮北市共认证绿色食品35个、无公害农产品43个(有效期内13个)和地理标志产品(口子酒、塔仙石榴)2个,基地面积分别为39万亩、31万亩、6万亩,处于发展中的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这是确保食品安全关键环节,提高食品产业竞争力的基础。[1]
2.营养保健食品和高档名优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淮北市营养保健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功能性食品)几乎是空白,面粉企业开展营养强化面粉的很少,天宏集团研发的功能性红曲面条、黑木耳面条以及曦强集团研发功能性乳品,均已通过省级新产品认证,但产品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相关资料显示,近十年间,我国居民对保健品的消费支出一直处于增长趋势。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保健类消费支出以15%~30%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水平。全国保健食品销售额1996年大约300亿元, 2011年达到2600多亿元。国家“十二五”食品工业规划目标,2015年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因此,淮北市要抢抓这一发展商机,创造条件,加快发展。
3.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将日趋合理。目前,食品制造和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总量少、比重低,是淮北市市食品产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不高的瓶颈,是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快速扩大畜产品熟食产品、猪血深加工、大豆蛋白产品、高端面制食品等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二)食品科技发展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工作要围绕食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食品工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消费需求升级以及食品安全为导向,突出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大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广普及先进技术成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技术标准与技术支撑体系的有机衔接,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和形成一批知名品牌,造就一批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
(三)食品科技创新目标
根据《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淮发〔2012〕8号)、《关于实施工业企业“万千百十”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若干意见》以及《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若干政策措施》淮政(〔2011〕52号)等规范性文件,结合淮北食品工业科技发展实际,淮北市到“十二五”末食品科技奋斗目标是:
1.建立食品工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中农大淮北实验站,建立食品工业技术研究院。
2.培育新型食品科技企业。培育食品类科技型企业50家,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10家,新增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2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6家,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10%以上。
3.建立食品科技研发机构。产学研联合建立科技创新研发机构,新增国家农产品加工分中心1家,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5家,培育动植物新品种3-5个;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15家,新产品产值比重达15%以上。
4.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选择肉猪及猪血深加工、面粉及面制食品加工、生物发酵工程与生物饲料加工等重点产业组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3家,产学研合作经济实体5~8家,建立协同科技创新中心1~2家,新制定省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2~3项。
5.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依托国家和省级工业开发区以及四大食品工业园区,建立专利(食品)创业园孵化器1家。
6.加快高端食品人才引进。引进省级以上食品类学术技术带头人2~3人,博士或研究员以上高级人才10~15人,新建立院士、博士工作站2家。
7.增加食品研发投入。确保食品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规模食品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1.5%以上。
8.提高食品工业产值与科技进步贡献率。争创中国食品名城,全市食品工业产值达500亿元以上,食品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以上。
(四)食品企业技术需求
1.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过程中对科技有巨大需求。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食品,依靠现代科技向现代工业转化以及开发研究的升级换代产品和延伸产品,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原有风味和营养价值,提高其附加值,延长货架期,使之标准化、方便化、卫生化,是目前淮北食品企业对科技的重大需求。由于缺乏必要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投入,市场上的现有设备只是对手工制作过程进行简单复制,而对决定产品外观、结构、风味、口感的原料物性、工序选择、加工方法、工艺参数等指标却得不到体现。消费者宁愿选择手工食品,就可说明相关食品机械的研发滞后。在产业和科技方面加大对传统食品产业的支持,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与营销方式的创新需求。淮北食品产业呈现出的是向下的“哭脸曲线”,即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产业链条的增加值少,品牌增加值低,中间产品制造高,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低、竞争力低。在企业层面上,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应是主体。由于企业最贴近市场,因此创新激情最高,创新需求最迫切,最符合自主创新的特性,也应当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但在企业中技术创新与开发的设施、研究经费、研究专业人员都极为缺乏,大专院校技术研发、课题的申报往往根据申报人所从事专业、学科的前沿和自身利益(论文的发表、成果鉴定等)需求来确立科研重点和方向。企业找不到所需要的技术单位与人才,院校不知道企业需求。目前,项目申报虽也提倡产学研结合,但是实际情况是两者结合不紧密,科研与企业实体的联合、结合面很小,企业对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品种创新需求得不到科研院校的强力支持[2]66。
3.食品科技人才的需求。无论大中型企业还是微型企业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的问题。食品行业属典型的传统产业,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薄,职工普遍收入低,福利待遇也比较低,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聘不到、留不住、养不起。同时,由于资金不足,技术开发难度很大,就连技术引进也受到限制。各类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淮北市食品产业科技的投入与进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效益低,制约了发展。
4.食品科技重点技术需求。通过发放问卷和调查表,淮北市食品企业具体技术需求:
生物工程育种;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及循环农业技术;食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技术体系;生物发酵和生物制造技术及生物功能产品研发;饲料酶及生物饲料研发;麦胚、麸皮等粮食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与全营养谷物产品研发;方便面、饼干等方便休闲面制食品新产品研发以及馒头、鲜面等主食食品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创新;谷物浓浆型新产品(谷物饮料)研发;黑色素提取技术与工业化生产;超低温干燥技术与果蔬产品研发;功能性乳品、婴幼儿奶粉等高端乳制品研发;食品工业污水排放的综合治理与副产品综合利用;动物废弃物(猪血、动物内脏)综合利用与医药级新产品研发;新型功能性食品与保健食品研发;大豆蛋白等深加工产品及新型豆制品研发;高端酒、保健酒等中高端酒类新产品研发;淮北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创新;果胶等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农产品产后加工及冷藏和冷链技术创新;农产品和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标准制定。
三、构建食品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途径
创新体系是由参与知识、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并由中介机构广泛介入和政策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相互作用的有机网络系统。它由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组成,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协同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点。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讲话中提出创新体系包括5个方面:一是建立以企业主体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建设以科研院所、高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四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五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其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技术创新系统(企业为主体)、知识创新系统(大学、科研院所为主体)、创新中介服务系统、多元化科技投入系统和宏观管理系统(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中国食品名城,加快淮北经济快速崛起,必须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就加快食品产业发展而言,必须选择科学路径,在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加强探索与创新,突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后再创新三个体系建设,打通科研、推广两个关键环节,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成从研发到市场、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相扣的食品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为食品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和活力。
1.加强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突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一要整合各种科技资源,组建完善自主食品研发团队。进一步提高淮师大及农业和食品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在完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食品和农业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超前谋划,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努力提高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力争在皖北地区乃至中原经济区占有重要位置[3]23。二要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建立健全协同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与中农大、安农大、淮师大以及省内外、国内外科研院所的科技大联合,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三要通过政府引导,加快发展民办食品和农业科技科研机构。
2.加强创新支撑条件建设,突出政策和资金引导。一方面加大科技专项财政投入力度,彻底改变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逐步由投资激励转向创新激励,由科技政策为主转向创新政策为主,实现从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围绕科技强市和创建食品名城、美好乡村建设等重大战略目标,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创新金融科技服务,积极探索科技担保、科技贷款保险,尽快设立风险投资种子资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信用担保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加大股权质押等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广。[4]23
3.加强宏观管理体系建设,突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创新人才薪酬制度和分配激励机制,大力拓宽引才引智渠道,支持食品企业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和职业经理人,着力培养领军人物,特别是青年顶尖人才。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的联合,支持食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培养急需的实用型食品专业人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每年从劳动技能培训、全民创业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专项培训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培训费用,引导和支持食品产业人才培养。三是完善服务平台建设,改革科技创新和评价体制,建立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性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
[1]吕薇.构建中国技术创新体系[N].人民日报,2012-11-22(3).
[2]张飞易.淮北市食品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10).
[3]吴健.淮北市食品工业战略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0(5).
[4]海耀.淮北食品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路径选择[J].中国营养与食品,2009(8).
责任编辑: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