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与对策分析

2015-03-29 02:37柯凤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常态化志愿服务大学生

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与对策分析

柯凤华

(厦门大学 嘉庚学院, 福建 漳州363105)

摘要: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实践中的体现。建立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已逐步实现了理念、组织、内容、筹备和基地的常态化,但也存在资金、专业性与深度制约等因素,需进行更长远的统筹规划。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常态化

收稿日期:2015-01-15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4年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基于厦漳地区高校学生的调查”(编号JBS20145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柯凤华(1983-),女,福建晋江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G41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鼓励通过校园基础项目进行社区服务的内容在美国开始流行。1993年中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始兴起,大学生志愿者纷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形成了社会公益类、社区服务类、环境保护类、扶贫开发类与专项服务类等五大类志愿服务。[1]截至2013年底2000多所高校都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高校成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需要以校园为载体,通过广泛宣传,将公益理念在大学生群体中渗透,调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对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和实践有重要意义。笔者常年担任L志愿者队的指导老师,对其所开展暑期志愿服务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以下以厦门某高校L志愿者队为例,对大学生暑期志愿服务常态化遇到的困境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构建

(一)理念常态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而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技能,自愿为社会及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实现社会公益的行为。常态化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发挥枢纽型组织优势,始终把公益性放在首位,是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2]18

(二)组织常态化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是志愿服务常态化的保障。在某种意义上,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是个人和社团的主动参与、自发组织的无偿慈善行动,其中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各种社团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3]71实践表明,构建自主运行、自我管理的志愿服务组织,强化其组织活动的策划能力并进行常态化管理,能够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L志愿者队依托公益性学生组织——Z协会。该协会为公益性学生社团,旨在为大学生构建公益交流和参与平台,将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该协会组织机构简化,但组织运行却高度自治,每个常规活动均设专门行动小组并为其提供技术指导,保证成员充分发挥积极性。

志愿者队核心成员均来自Z协会干部队伍,对于该社团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并不断创新,保证了志愿组织及服务长足发展。

(三)活动内容常态化

L志愿者队从成立伊始,就确定了支教、普法、卫生医疗三大活动,并不断总结经验,将服务活动常规化、品牌化,加深其专业化程度。

1.支教常态化

①根据需求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安排上,以不影响当地学校正常教学进度为前提,用“暑期课程班”的方式开展。②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材施教。按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划分年级,根据每个年级的心理特征进行授课。③将国学引入课堂。2013年开始,L志愿者队将《弟子规》引入课堂,并作为支教活动的特色课之一。精心准备、丰富多彩的课程,让绝大部分学生对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充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学生及家长对支教的课程普遍比较满意。

2.普法常态化

普法活动主要以法律讲堂、“法律入户”等方式结合当地情况普及法律知识。①向参加暑期支教活动的学生宣讲与其安全、教育以及自身权利有关的基础法律知识,进行法律启蒙。②以入户访谈的方式,访问学生家长,向当地住户宣传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劳动合同法、财产所有权法、婚姻法、计划生育政策等,并解答法律难题。

3.卫生医疗常态化

L志愿者队医疗队通过对学生进行医疗、饮食、卫生、应急常识等授课,增强学生对医疗知识的了解,提高医疗卫生应急意识。①卫生医疗队通过主题班会、医疗卫生课、生理保健课、安全急救课等课程,对实践基地的孩子进行卫生医疗常识的教育。②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基本体格检查、宣传常见疾病处理方法、分发常用药品等。

(四)筹备常态化

1.志愿者招募常态化

虽然实地活动仅20天左右,但为保证服务质量,历届L志愿者队都进行至少4个月的筹备工作。“宽进严出”,通过投递简历、笔试、面试过程,确定队员初步名单。4个月筹备期也是志愿者的考核期。

2.培训常态化

L志愿者队按照活动内容,建立培训基地,对新老队员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①作为L志愿者队核心队伍,支教队对志愿者要求较高。其先后与所在高校周边的4所小学建立长期联系,为活动提供实践机会。在筹备期间,支教队根据周边小学的课程需要每周进行教案编写并授课。通过计划、执行、检查、执行的方式精益求精。②普法队要求队员具有较丰富的法律知识。此活动获得律师事务所的支持,为其提供长期的专业培训。2011~2013年志愿者队实践结果显示,其在小学生健康使用网络教育、消费者权益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带来了正面的效应。③L志愿者队以齿科作为切入点,与厦门市权威齿科公司长期合作,平均两周进行一次关于儿童、成年人的养牙护牙专业培训,并多次邀请专家走进校园开展公益讲座。

(五)基地常态化

2012年,L志愿者前往内蒙古某市开展活动。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未对该地进行调查,造成志愿者队对于实地情况缺乏了解,而对方学校学习条件和乡镇的生活水平较高,对志愿服务的需求较小,以致资源未充分利用。此后,志愿者队在活动前期对基地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S小学作为基地,并与校长、小学所在的S村村民委员会及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充分考虑其对志愿服务的需求,签订了5年的合同,实现服务基地常态化。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制约因素

(一)经费不足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无偿的,但服务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交通费、专项资金等不能由学生来承担。庞大的资金需求是志愿者队面临的一大难题。2011-2013年,L志愿者队所在学校每年提供约1%的资金,其余80%以上需志愿者队通过向社会爱心人士募捐、爱心义卖等途径筹集。资金筹集耗费了L志愿者队80%的时间,是志愿服务常态化一大制约因素。

(二)专业性欠缺

普法以及卫生医疗活动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目前普法队及卫生医疗队专业水平与预期仍有差距。普法队员主要来自法学专业大一、大二学生,由于入学时间较短,专业知识不足,造成工作困难。卫生医疗队偏重于利用专业知识直接解决问题,呈现医疗效果,但当前该队队员骨干仍仰赖外界支持。

(三)深度不足

目前大学生开展的志愿服务,多以节点性大型集体活动和各种特定活动为主,如助残日、预防艾滋病日、学雷锋活动日、国际志愿者日等,多数活动以短期活动形式出现。这使志愿服务缺乏连续性与系统性,导致志愿服务人员的短视行为,活动无法深入。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对策

青年志愿活动动机主要分三类:责任感、发展和快乐。这表明仅仅为志愿服务提供物质支持及制度环境还不够,志愿活动须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对志愿服务进行长远规划

志愿服务是一种持续的参与,实现常态化需从各个方面进行长远统筹规划。

1.了解需求,统筹安排

目前,志愿服务供需方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制约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重要因素。若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不是实践地所需,志愿服务本身变成负担。所以在志愿服务开展之前需要与服务接受方就服务方式、内容及时间等进行充分沟通。

2.科学设置服务内容,进行充分筹备与培训

志愿服务内容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服务效果。所以在志愿服务开展之前,就应该在调研与沟通基础上,对服务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并根据活动开展进行必要修正。L志愿者队从队伍成立开始,就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根据S村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设置了支教、普法、卫生医疗服务三大常规活动内容,每一年根据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改进完善。

(二)提供充足的资金扶持

一般而言,政府拨款、企业和社会组织赞助、个人捐赠是志愿服务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应是主体,因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的是公共服务。英国鼓励所有刚跨出校门的青年都参加一年志愿服务,每位志愿者的经费由中央政府提供一半,其余费用由各级地方政府或各地慈善基金提供,也有部分企业赞助。可按生均一定数额设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经费,通过财政预算方式直接下拨到各高校,与其它渠道的资金一同纳入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基金使用严格实行统一的项目管理。[4]83

(三)提高专业服务的水平与深度

从长远看,大学生志愿服务,特别是普法、卫生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亟待突破专业上的瓶颈,以引导和推进志愿服务展开。

建立常规化的专业培训机制,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提升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与效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黄鹏,纪春艳.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人民论坛,2010(26).

[2]郭新保,王育.对北京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再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1).

[3]张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4]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责任编辑:白土

猜你喜欢
常态化志愿服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