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桦
(怀化学院 政法系, 湖南 怀化 418000)
以生存论的立场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
郑 桦
(怀化学院 政法系, 湖南 怀化 418000)
立足于知识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曾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如今它已经遭到新时代多方面条件的挑战,暴露出各种局限性,特别是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质相距甚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上的实践哲学,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立足于生存论立场来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存论; 知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实践哲学
一般而言,我们都是按照意识形态的要求,以知识论的立场来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姑且不论这样的做法有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只从效果来看——最起码,改革开放之前,几乎没有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这样的做法进行质疑。可时至今日,这样的教学效果已经逐渐被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所瓦解,知识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立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
一什么是知识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呢?可以这样认为,它是建国以来我们一直沿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其中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沿袭1938年由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亲自撰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参照苏联理论界由米丁编著的《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哲学大纲》和西洛珂夫等著《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来编写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1],把其内容分成四个部分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组成知识体系,前三个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后一个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例如李秀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已经教材化、知识化、图式化和固定化了。其二,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或原理的正确性,因此,所采用的思维模式必然是演绎推理,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原理+案例”。例如,上过大学的都知道,记住麦粒——麦穗——麦粒的公式,知道麦穗是对麦粒的否定,新的麦粒又是对麦穗的否定,就懂得了否定之否定的原理。这种教学方法淡化了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形式化、机械化。其三,考试形式单一,一般都为闭卷考试,考试的题型一般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或不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辨析、材料分析题、论述题,全部有标准答案,符合标准答案的就给分,不符合的就不给分。例如,参加考研的同学都知道,主观题的内容只要答“红宝书”(考研政治知识点)上的要点就可以拿高分,不论什么题型都要答到“点”上。这种考试形式和方法也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越来越表面化、被动化。
客观来讲,在历史上,知识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曾经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建国初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国人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些在国内历史上第一批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先生如艾思奇、李达、肖前、李秀林、陈先达等前辈,都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在中国从无到有的建立作出了不容置疑的杰出贡献,很多站在讲台上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老师——他们的努力也不容抹杀。
如果说当初按照知识论立场来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定合理性,那么,当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的时候,知识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就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合理性而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家喻户晓,原先的介绍和传播功能已逐渐淡化,而培养世界观的功能越来越重要。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具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但世界观的选择是强迫不了的,正如信仰的选择是强迫不了的,内心信不信是强迫不了的。现在的大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方面面临着多种选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随着“全球化”潮流席卷中国,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价值观及各种政治思潮纷至沓来涌进大学校园,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琳琅满目、热闹纷繁,猛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眼球,撞击着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价值选择和人生信仰。这其中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比较,有左派思想和右派思想的较量,有古典主义和现代性精神的紧张,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矛盾,有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冲突,有实用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对立,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不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越是按照知识论立场来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越是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极力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其结果就是——学生就越是不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因为知识论立场的教学是强势话语,强势话语不可能有让人真正信服的效果。这里我们须更加明白的一点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不是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世界观不同于讲解自然科学的知识,哲学或世界观的学说不具有自然科学的知识合法性。
二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知识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回答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知识论的,知识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国内学术界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主要集中于吉林大学以孙正聿、孙利天、贺来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复旦大学以吴晓明教授为主的学术团队、中国人大张文喜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南京大学以张一兵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的学术成果。最主要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是——在哲学史上完成了知识论的近代哲学到生存论的现代哲学的转向;马克思哲学是在继黑格尔之后首批进行现代性批判的现代哲学。对于这些观点,国内理论界已经达成了一致认可。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当初,采用知识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除了完成历史任务的必要,还与当时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状况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立之初,缺乏有深度的研究,当然这种研究状况也是历史条件所限。其实,熟悉马克思哲学的人都知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如何痛恨和批判知识论的黑格尔哲学的。
那么,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什么是生存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呢?下面结合上述学者的观点展开进一步阐述。
把上面两个问题综合起来,可以先概括成这样一句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实践哲学,而这种实践哲学具有生存论基础。
任何哲学都需要回答人和世界的统一性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之所以是实践哲学,就在于它回答人和世界的统一性与其他哲学有所不同,它以实践的方式解决人和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人和外在的世界具有统一性,二者统一于实践。
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论纲性地提出关于新哲学即实践哲学的以下观点:第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告诉我们,人生活在经人自己的感性活动所改变的世界中,世界是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产物。自在的世界对于人来说是不存在的。第二,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如果说第一点强调的是生存环境即存在对于人而言在原初意义上是实践的,那么,第二点强调的就是生存环境对于人而言在生存和发展意义上是实践的,即外在的生存环境是可以通过革命的实践改变的。第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人的本质就是实践。简单来说,对于人而言,无论是产生、生存、发展的各环节,还是处理和外在世界的复杂关系,实践都是人根源性的生存方式。第四,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点告诉我们的是新哲学的精神或本质——实践哲学。什么是实践呢?实践就是人的感性活动,就是实实在在改变世界。改变世界需要巨大的勇气、需要付诸行动,所以,实践哲学内含着三个特征,即否定性、批判性和革命性。毋庸赘言,《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最重要的哲学批判,《共产党宣言》是最重要的社会学批判,而《资本论》是最重要的经济学批判。
篇幅所限,这里不打算继续谈论实践哲学对各种旧哲学遗留难题的超越。下面要阐述的是这种实践哲学的生存论基础。
我们经常听到哲学史上的生存论转向,那么,什么是生存论转向呢?简单来说,生存论转向就是指现代哲学不再将“世界的本体”这些对人来说极其遥远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转为关怀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和生存问题,例如维特根斯坦研究游戏语言的形成、胡塞尔进行现象学研究、海德格尔研究人在场的畏、烦等情绪,而马克思关怀的则是社会平等问题——无产阶级的解放。
正如马克思本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73“从人间升到天国”就是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立场,“人间”就是当时马克思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升到天国”就是指马克思要从社会生活出发进行学术研究而不是相反。在这里,马克思同时指出了旧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即“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人间”——黑格尔认为自己发现了真正的历史,并以具有先知风格的哲学方式和为社会立法的身份来陈述,以一种颐指气使的声调教导我们怎样看待历史和现实,并且郑重其事地告诫我们提防错误的发生[3]。马克思哲学与这种知识论哲学完全相反,马克思认为问题不在于如何解释世界,而在于如何“改变世界”。知识论立场的哲学是保守的,它不想改变世界,它维护的是资本的利益。对于资本的利益来说,改变世界意味着如果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改善了,那么他们的生活肯定会变得糟糕,这是他们不想看到的。对此,马克思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他首先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通过异化劳动的概念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分裂和无产阶级面临的深刻不幸,之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新哲学的要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方法和基本观点,而《共产党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目标,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最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加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分裂和各种矛盾。可以认为,正是基于改变社会不平等的生存论立场,正是基于改善无产阶级的生存问题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质才得以建立;而如果没有这种内涵着否定性、批判性、革命性的实践哲学本质或精神,马克思不可能找到无产阶级的解放道路。而如果是这样的话,即如果马克思哲学也停留于理论哲学的水平和立场,那么马克思主义至多也和黑格尔哲学一样,沉沦为庸俗的哲学说教,沉沦为“德意志意识形态”。
三上面阐述了生存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知识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生存论转向和实践哲学的本质理解不深刻有关。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生存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解正确的,那么,如何改变知识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呢?怎样站在生存论立场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里论纲式地提出以下要点:
(一)建立生存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理念
其要旨是:1.不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当做原理来讲解。当然更不能是知识。原理具有一种能力,即能够获得最具普遍性和最高解释力的知识的能力,这是理论理性的特点,和实践哲学的精神相违背[4]。2.在教学中实现四个结合: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沿研究,充分挖掘生存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和价值;结合当代人类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结合学生面临的人生困惑和难题进行教学;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补充和矫正”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遭遇的质疑进行教学;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进行教学。
(二)突破原有的知识体系,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集
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部分,它们构成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主要内容。生存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必须突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强调面对现实生活提出问题和矛盾,特别是生存问题。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发现了物质利益问题,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分裂,在《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从此开始关注无产阶级的命运,以此立场建立了实践哲学。笔者认为,“异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和所致力解决的一个很好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在当代社会仍旧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以它为主线来组织其他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集》(暂用名)包括下面几个部分:其一,马克思认为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其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补充和矫正有哪些?其三,唯物史观对所遭遇的质疑的回答;其四,认识当代社会生活的深层矛盾;其五,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三)以哲学的方式对待哲学,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
什么是哲学的方式呢?我们都知道哲学的英文词汇philosophy的原意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追求智慧的典范。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了苏格拉底传授哲学智慧的方法——精神助产术。他首先会摆出一副无知的样子,向别人请教什么是正义,当别人给出回答之后,他又会抓住别人话语中的各种问题和毛病进行认真辩证分析,最后引导讨论者对原提出的问题形成比较全面的看法,使各位讨论者心悦诚服。这种方法应该是哲学史上最适合的哲学智慧传授方法。它由问题的形式首先提出来,而且提问者不是高高在上——提问者很真诚地向别人请教,说这个问题我真不知道,你能不能告诉我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的妙处在于它充分调动了参加讨论者的主体性,使讨论者很容易地进入对话状态,把心里所思所想全部畅谈出来,从而把困惑或问题、偏差也表现了出来,使苏格拉底这个哲学家的智慧传授有的放矢,所以参加讨论者都感到受益匪浅。
生存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也要以平等对话和讨论的方式来进行,不能颐指气使地扮演先知的布道立法。不能认为学生就理所应当听你的布道,因为你讲的不只是知识。在教学中必须避免教师与学生的等级关系,而要着力建立平等对话和讨论的和谐气氛,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思考和回答所提出的问题,真正解决各种困惑。
(四)改革考试方式,不提供标准答案
在知识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下,背诵原理是来作考试答案用的,原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万能钥匙。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只会越来越窒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生存论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必须改革原先的考试方式,坚决反对死记硬背,放弃闭卷考试,采用开卷方式,主要以写3 000字左右的小论文为主,结合平时课堂上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成绩。
[1]张肇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什么著作入手[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5):66-7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文喜.论错误使用辩证法概念的深刻思想根源[J],贵州社会科学,2011(8):17-23.
[4]贺来.辩证法研究的两种出发点[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
Teaching Marxist Philosophy in an Existential View
ZHENG Hua
(DepartmentofPoliticsandLaw,HuaihuaUniversity,Huaihua,Hunan418000)
The teaching mode of epistemology-based Marxist philosophy once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history.But it is challenged by the conditions of the new age in many aspects,emerging various kinds of limits gradually,especially differing greatly from the Marxist philosophy on the aspect of the nature of practice.The esse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a kind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based on existentialism.In teaching the Marxist philosophy,we must reform our teaching ideas,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way of examination in an existentialism-based view.
existentialism; epistemology; Marxist philosophy teaching; practical philosophy
2015-03-18
怀化学院高教所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方法探索”成果之一。
郑 桦,女,山西阳泉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
A1
A
1671-9743(2015)07-0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