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早期改革思潮与民族觉醒——以龚、魏和洋务派为中心的考察

2015-03-29 03:51赵有田
东方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魏源龚自珍中华民族

赵 阳 赵有田

(青岛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山东 青岛 266071)

中华民族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民族之林,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到了近代,中华民族陷入了贫穷、落后、挨打、受辱的境地。辉煌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强烈自豪感,亡国灭种的危险,唤醒了中华民族自觉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伟大觉醒,最先觉醒的是地主阶级内部一部分先进分子。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的中国地主阶级就整体而言,已经是一个腐朽没落的阶级,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然而,中国地主阶级中一些先进分子并不甘落后,而是高举改革思想大旗,奋起拼搏,从而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觉醒的先河。

一、批判社会黑暗,提出改革思想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列强国家,社会内部矛盾激化,统治集团腐朽堕落。因此,反思落后、批判社会黑暗、主张改革的思潮在地主阶级内部就已兴起,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龚自珍、魏源。龚自珍的思想在政治、学术、经济、文学等方面,都起到了振聋发聩、开一代风气的作用,特别是他猛烈批判社会黑暗、鞭挞混浊士林风气的政治思想最为激奋。嘉庆、道光年间,社会已经十分黑暗、腐败,但统治集团多数人仍然沉醉在“盛世”的迷梦中。龚自珍在《西域置省议》一文中指出:“承乾隆六十载太平之盛,人心惯于泰侈,风俗习于游荡,京师其尤甚者。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年岁?”[1](P106)龚自珍在针砭时弊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思想,指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抑思我祖所以兴,岂非革前代之敝耶?前代所以兴,又非革前代之敝耶?何莽然其不一姓耶?天何必不乐一姓耶?鬼何必不享一姓耶?奋之,奋之。将敝,则豫师来姓,又将敝,则豫师来姓。《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为黄帝以来六七姓括言之也,为一姓劝豫也。”[2](P319)龚自珍不仅阐述了改革思想,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如淘汰冗员,将八股改为策试,加强大臣的权力,兴修水利等等。清道光年间,中国社会急剧地发生着变化,龚自珍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世向近代社会转换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重要影响越来越被日益觉醒的人们所认识。正如梁启超所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盦文集》,若受电然!”[3](P54)

魏源同龚自珍一样,对时弊也进行了猛烈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批判训诂考据、繁琐无用的学风,认为,“自乾隆中叶后,海内士大夫兴汉学,而大江南北尤盛。”他们专事寻章摘句来“錮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4](P358)魏源强调:《六经》并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只是“网罗放失,纂述旧闻,以昭代为宪章,而监二代之文献”。[4](P228)既然上古三代与后世的天地人物都不同,法令和制度也都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就不能泥守古法,必须改革。他列举了从唐代租庸调至两税法,再到明代的一条鞭法的一系列赋税制度变化,来说明“变古愈尽,便民愈甚”[4](P48),改革越彻底,进步就越显著。二是抨击八股科举制度,认为这种考试的结果是“专以无益之画饼,无用之雕虫,不识兵农礼乐工虞士师为何事”的“科举兔册”[4](P37)之人来遍任六官之职,治理四方之民。三是在盐务、漕运、治河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鸦片战争前,魏源的思想和活动,主要是抨击封建末期的黑暗现实,与龚自珍一道以今文经学的形式,倡导关心国事民生,主张改革社会政治风气。他继承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思潮,提出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主张和具体措施。

龚自珍和魏源是中国近代初期并称的杰出人物。嘉道间经世致用思潮发展到龚、魏手中,开始摆脱了繁琐无用的学风,逐渐与改革时弊结合起来。他们所开创的经世致用新风,以清新的思想,奏出了改革浪潮的主旋律,对后世的维新改革有巨大影响。他们的政治思想在此后100 多年中华民族寻求独立的斗争中,不断闪耀着光辉。

当然,在鸦片战争前觉醒的地主阶级先进人物不仅仅是龚自珍、魏源。当时督抚大员如陶澍、贺长龄、林则徐、徐继畲,沉困下僚的饱学之士和失意文人如姚莹、汤鹏、张穆、沈垚、包世臣等,他们互相应合,究心世务,以经世治国匡济天下为己任,发议论,办时务,启动了思想解放的风气,振兴了注重经世的实学,提出了改革主张。这表明,面对日趋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地主阶级内部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觉醒。

二、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主张

鸦片战争前地主阶级先进人物的觉醒,眼界主要囿于国门之内,不知道国门之外的世界,他们还不可能从中外比较中提出具有新时代内容的思想主张。因此,他们的觉醒还是初步的,真正觉醒开始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林则徐受命到广东禁烟后,为了“采访夷情”,他组织了几个通晓外文的人才,从国外报刊上搜集有关的资料,编译成《澳门新闻纸》,并根据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之一部分编译整理成《四洲志》。《四洲志》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大观,它介绍了世界五大洲的30 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概况。他还组织有关人员摘译西方报刊上议论中国的各种言论资料辑成《华事夷言》;摘译瑞士人瓦特尔关于国际法的著作,摘译英国人池尔洼的《对华贸易》等书,请人翻译西方关于大炮瞄准法等武器制造方面的书籍。林则徐致力于了解“夷情”,目的是为了学习西方的长技,以抵抗外来侵略。这一重要思想被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概括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当时和后来人有重大影响。这种了解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长处,睁眼看世界的精神在当时是极为可贵的。林则徐是走向近代的中国社会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开风气者。

1841年,林则徐被遣戌,从重发往伊犁。他把收集和编译的资料交给了魏源,瞩其编撰《海国图志》。魏源不负重望,他结合历代史志及明以来的岛志和近日所得“夷图、夷语”等大量资料,于1842年编成了《海国图志》50卷,4年后增广至60卷。1852年,又补充以葡萄牙人玛吉士《地理备考》、美国人高理文《合省国志》等,扩展为100卷,予以重刊。《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军事等内容的新书,它的刊刻问世,对中国人开拓眼界,了解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的思想:“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5]“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完成了从“制夷”“悉夷”到“师夷”思想转变的过程,不仅把中国近代早期的改革思潮推向了具有更广泛代表性的抵御外侮、学习西方的近代爱国主义思想新高度,而且开始打破了长期的思想封闭状态,冲击了自明清以来唯我独尊的蒙昧传统,开创了为拯救中国、抵御外国侵略而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河。魏源的“师长”之说,也是一种振兴国家的基本方略,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他提出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买进西方坚船利炮,并在国内设厂制造;发展“自修自强”的对外贸易,学习西方技艺,利用西方各国之间的矛盾;积极培养掌握西方长技的人才;设立译馆,翻译介绍西方书籍。魏源的“师长”之说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此后先进中国人多承认自己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世界眼光,自觉学习外国先进文明,是受到魏源“师长”之说的启蒙。在“师长”之说的影响下,中国知识界兴起讲求世界地理、研究舰炮技艺的热潮,洋务运动更是力行“师长”的行动,康有为等萌发维新思想,也是直接受到《海国图志》的启蒙。梁启超在谈到《海国图志》一书时,评论道:“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3](P323)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呼号者和改革维新思想的先驱者。继《海国图志》之后,一批介绍外国的书籍问世,极大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表明地主阶级内部先进分子已经真正觉醒。

三、采西学、办洋务、谋自强运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反思落后提出改革思想,通过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为采西学、办洋务、谋自强运动做好了思想准备。1860年冯桂芬撰写成《校邠庐抗议》一书初稿,收入议论文40 篇,1861年又增添7 篇,辑结成书。在《校邠庐抗议》 中,冯桂芬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充分论述了谋求自强之术。在《制洋器议》中强调对西方国家“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6]冯桂芬还提出了一条兴办洋务的宗旨,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6]这一宗旨成为后来洋务派奉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滥觞。《校邠庐抗议》写成后即抄送曾国藩乞序,受到高度重视。李鸿章于同治元年抵上海后,立即将冯桂芬延揽入幕,引为得力助手。《校邠庐抗议》写于洋务运动之前,尽管在冯桂芬去世多年后才正式刊印,但《校邠庐抗议》对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大员有重要影响,书中的内容和基本思想通过洋务大员得到广泛传播。可以说,《校邠庐抗议》是采西学、办洋务、谋自强运动的宣言书。

洋务运动是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自强思想变为实践的伟大行动。主张举办洋务的官员,清廷中枢有恭亲王奕䜣和军机大臣桂良、文祥,地方总督、巡抚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这些人在举办洋务问题上,思想主张基本一致,在清廷内部形成了一个势力相当强大的派别,被称为“洋务派”。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有:一是创办军用工业。从1865年到1895年,共创办军用工业21 个,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二是建立新式海陆军。在整编陆军的同时,建立了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北洋水师三支新式海军。三是兴办官督商办民用企业。在洋务运动期间共创办民用企业20 多个,规模较大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管局等。

洋务运动意义重大。一是洋务派坚持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努力论证了中西文化可以相容、可以互补,努力论证了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广泛地打开中国人的眼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二是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从此诞生,其作用在于把外国军事装备上的“长技”引进到中国来,即以军事工业为开端把资本主义制造业引进到中国,从而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通过技术形态引进到中国来,使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得到传播。三是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华民族在近代产生的一个新阶级,比中国资产阶级产生早了近30年。鸦片战争后,英、美、法等国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非法设立船坞、工厂,雇佣一部分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就产生了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在洋务派举办的工业企业中,产生了更多的产业工人。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四是催生了中国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后期商办企业的出现,正是由一部分官员、地主、买办、商人投资兴办的,这些人就变成了中国资产阶级。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是洋务运动的重大贡献,为中华民族增添了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总起来看,洋务派有功于中华民族,尽管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大员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有罪过,但在兴办洋务方面有功劳。洋务运动的开展,表明中国近代初期改革思潮完成了从思想觉醒到实践的转变,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四、基本结论

中国近代的地主阶级,是维护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社会力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民主革命的对象。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任务就是推翻封建统治。因此,革命者出于政治需要,无情揭露地主阶级的腐朽、没落、黑暗、反动的一面,进而对地主阶级全面否定,以激发民众革命热情,动员民众起来革命,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革命成功以后,我们应该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客观、公正对待历史,强化全民族对共同历史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那么,怎样评价地主阶级的历史地位?怎样评价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内部改革思潮在民族觉醒中的作用?

第一,中国地主阶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2000 多年封建社会历史中,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主导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过重大贡献。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辉煌的中华文明正是在封建社会中发扬光大的,在这期间留下历史印记的杰出人物多数是地主阶级中的代表。近代以来,地主阶级虽然已经腐朽没落,但在抗击外国侵略方面,也作出了一定努力。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对外战争,尽管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也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地主阶级多数人能够参加或支持伟大的救亡斗争。国民党政权是代表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许多地主本身就是国民党军政官吏,而许多官吏成为新兴的地主。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负责正面战场作战,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中,地主阶级多数也参加了抗日战争,有不少开明绅士参加了三三制政权。

第二,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内部改革思潮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觉醒的先河。从世界各民族发展史看,并不是所有民族都会提出实现复兴的课题。只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兴盛过的民族,才有条件提出复兴的目标。如果过去不曾辉煌过,何来复兴可言?当然,也不是所有曾经繁荣兴盛过的民族都会提出实现复兴的课题。在经历从领先到落后的落差后,有的民族从此走向衰落,甚至成为历史的陈迹。只有具有高度民族自觉意识的民族才会提出这样的课题。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在地主阶级一部分先进分子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是他们的努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进而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课题。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7](P154)地主阶级一部分先进分子从抨击社会黑暗,到提出改革思想;从开眼看世界,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从采西学,到办洋务、谋自强运动,既提出了前辈没有提出的新东西,又为后辈留下了发人深思、引人警觉、催人奋进的教训,他们的努力,为后辈的奋斗奠定了基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史过程。中国近代早期改革思潮及其实践表明,中华民族已经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意识到要富国强兵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当然,中国近代早期改革思潮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性:一是没有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试图在维系封建专制基础上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实现富强,尽管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但从根本上不可能实现富国强兵;二是这一时期的民族觉醒,只是表现在一小部分先进分子身上,他们没有进行广泛的思想启蒙运动,因而没有促进广大民众的觉醒,没有获得广泛的社会力量支持。

第三,地主阶级一部分先进分子的努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独特品格。正是地主阶级一部分先进分子的努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成为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成为牵动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成为先进中国人始终不渝的精神追求。经过170 多年的奋斗,中华民族不仅站立起来了,而且也日益富强起来了。“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8](P82)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我们倍加缅怀包括地主阶级先进人物在内的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中华儿女;展望未来,我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1] 龚自珍全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龚自珍全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 魏源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魏源.海国图志叙[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6]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7] 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 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魏源龚自珍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钻一钻《龚自珍》的空子
龚自珍的人才观
漫画
胸中垒块发千钟——龚自珍故居
龚自珍最后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