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雯君
(扬州大学商学院 江苏·扬州)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大致从以下方面定义企业家:
第一,从所有权角度。为了便于全面了解我国企业家人力资本拥有企业所有权的趋势,可以将我国的企业家大致分为三大类别。首先来看在“资本主导”型企业中的企业家。在我国,现实经济中大多数企业仍然是“资本主导”的一般企业。企业家人力资本拥有企业所有权的趋势在这一类企业家群体中是存在的,而且越来越强。这主要是源于代理问题的日益突出,源于以企业制度创新降低代理成本、建立激励机制的努力;然后来看知识型企业中的企业家。正是这一批企业家使得“企业创始人”的概念得到认同,他们出资很少甚至不必出资都可以拥有较多的公司股份。从理论上说,企业家作为所有者和经营者身份的统一,使所有权与控制权在他身上实现融合,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甚至解决现代企业很难克服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的冲突和代理问题;最后来看家族型企业中的企业家。他们在最初就确立了自己的私人股权,在产权上就拥有企业。他们之所以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他们较早的实现了自己对企业的所有权。作为古典企业制度形式,家族企业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
第二,从委托-代理角度。董事会作为股东会的代理人,其基本职责是增进股东利益,保证企业长盛不衰;在代理链上,相对于经理层,董事会又居于委托人地位,发挥决策和监督的作用。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公司法律实际上都规定了,所有权力由董事会操纵行使或在其操纵下行使;在企业治理实践中,大多数业务和事务,其实都在董事会监督下处理。企业所有者为代理人所设定的约束条件和监督机制,其他利益集团对企业运行目标的要求和约束,构成了代理人赖以进行代理活动的外部条件,即企业家的成长和工作环境。
第三,从管理及责任角度。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北大校内一次学术报告中说,企业家是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职务。对于企业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眼光,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盈利机会;第二个条件是要有胆量;第三个条件是要有组织能力,能把各种要素组合在一起产生高效率的组合能力。符合这三个条件的人才称其为企业家。刘素杰、刘倩提出在现代社会还要增加第四个条件,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真正企业家的内涵主体不仅仅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还应包括经营合理企业的理想模式、价值取向、基本信念以及对职工、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企业家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群体,通过各种方式与人们发生联系,人们的生产与工作,消费与生活都离不开企业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企业的发展呼唤企业家责任伦理,企业家责任伦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企业家只有明确自身的角色和伦理责任,才能肩负起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重任。
第四,从个体、群体角度。企业家的个体创业行为是企业家群体生成的初级阶段。企业家由分散办企业到在当地集中办企业,是企业家群体生成所经历的第二阶段,也是企业家在空间布局上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是由自发到产生集聚效应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产生与当时国家的制度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是紧密联系的。现在,企业家己经由简单的“扎堆”走向“企业家群体”的阶段。由分散到集聚并不一定会带来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只有通过产业链将企业家紧密有机地集聚在一起,增强企业家之间的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形成真正的企业家群体,才能促进生产的提高。
(一)国外研究。企业家理论是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组织的变化而演进的。从18世纪30年代康替龙提出企业家概念以后的200年间,经萨伊到马歇尔,历经企业家理论早期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经济学文献中,“企业家”一词最早见之于理查德·康替龙的《商业性质概论》。16、17世纪是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重要时期,社会关系异常紧张。在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之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地理大发现引起的“价格革命”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随着封建制瓦解和市场经济发展,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了,阶级分化出现了。康替龙把社会划分为三个阶级,他认为除君主和土地所有者以外,其余所有居民分成两个阶级:企业家和受雇者;后两个阶级是依靠土地所有者阶级维持生活和致富的。康替龙所说的企业家,是指在一国内所有交换和流通中起着“中介”作用的人,而他们的收入又是“不确定”的。他实际上肯定了企业家在财富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并把企业家界定为不确定性的承担者、冒险者,把握到了企业家最普遍的特点,而为后世的经济学家所沿用。康替龙对企业家阶级和整个社会阶级的划分,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不成熟性,以及土地所有权的作用远远大于资本权利的社会经济状况。
随着产业革命的不断扩展,物理、机械等科学的发展,机器大工业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的形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等一系列新现象的出现,使具有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萨伊有可能对企业家的作用和特征有更为准确的认识。萨伊是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萨伊所说的企业家是指运用科学、组织工人进行生产的人,要具备多种品质和技能。这和康替龙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他在企业家尚未形成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的年代,从经济范畴上对资本家和企业家做了界定。所不同的是,他不再认为企业家是靠地主致富的,而断定企业家的利润是自己劳动的工资。
资本主义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生活中出现一系列新现象,促使企业家理论在马歇尔著作中得到重大的推进。欧洲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发展,企业家地位和多方面作用的充分显现,使马歇尔能从多视角去考察和界定企业家。现代股份制的出现,他察觉到在“股份公司组织”中出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及由此形成的新型的企业家。对企业家概念的扩大,是与分工细密、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相一致的。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资本主义进入新阶段,垄断组织——以股份制为组织形式的大公司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马歇尔企业家理论的缺陷显现出来,熊彼特否定了马歇尔关于企业家具有多方面职能的论断,宣称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并将企业家分为两类:一类有资本;另一类没有资本、而被资本所雇佣。这种区分明显地表现为是否认为企业家是风险的承担者。熊彼特对企业家理论的重要贡献是将企业家理论纳入市场均衡理论体系中。
当代一些经济学家追随熊彼特之后,以新古典理论体系的缺陷为突破口,引出企业家职能,并将企业家理论纳入市场均衡理论。主要有:莱宾斯坦(X 效率理论)、彭罗斯(企业家的服务)和卡森(企业家判断)。
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在契约理论、激励理论对企业理论的推进下,使得着重激励企业家个人禀赋的“委托-代理”理论向更深入和更广泛的方向发展。在20世纪的最后十余年间,西方不少学者都从不完全契约理论出发,探讨了在对未来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依据状态而不是依据结果设计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并就企业家的能力、职业关注、激励的最优化和资本结构、资本管理等企业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更深入的刻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国内研究。企业家的产生与经济体制改革是息息相关的。引起我国学者对企业家的关注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企业家的概念也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在中国企业家的素质、才能、精神等问题的研究方面不断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者及理论观点。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中指出,并非所有人都有选择企业家职业的自由,一个人能否成为企业家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个人财富的约束,只有资本家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资本是成为企业家的必要条件。张维迎认为,经营才能出众、个人财富丰裕和风险规避度低者将成为企业家。张维迎指出,企业家与工人的本质区别是企业家有能力激励和监督工人,而工人没有这种能力,所以说激励和监督是企业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丁栋虹(1999)提出了企业家是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概念。丁栋虹认为在较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家成长的主导模式是异质资本模式。李新春(2000)认为在企业家创业过程中,创业所需要的资金以及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尤为重要。
闰敏(2003)认为,在中国特殊的经济与制度条件下,“企业家”应该包含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企业家要勇于创新、承担风险;必须具备决策、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能力,而且要具有特定的文化底蕴赋予企业家特定的企业家精神。
周泉人等人(2004)提出了“重新界定企业家的概念,构建新的企业家理论体系”的构想,他们认为新的企业家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理论:企业家能力素质的三维理论、企业家资格的制度选人机制理论以及企业家特殊的人力资本理论。他们认为企业家能力可以概括为企业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企业家基本素质,三者构成了企业家能力素质的三维结构。
从学者对企业家内涵的界定中可以发现,他们对企业家的分析既有历史阶段的合理性,又有历史发展的局限性。所以,对于企业家内涵的理解,会根据时代、社会背景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解释,对“企业家”这一概念的理解,既要将经营创新和承担风险两大职能对称统一把握;又要将其定义为一个动态的概念,体现为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探求创新能力;还要理解为企业家是把内在的人力资本和外在的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做现实中的企业人格代表。
(一)对于国家,企业家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企业家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企业实力如何,直接决定着该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一个国家企业实力雄厚、规模大、数量多,在全球竞争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个国家肯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同样的重要地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开发的、有价值的、新的唯一资源对象,就是它的雇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力资源已经成为造就商界王者的第一资本,而企业家作为异质型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发展更是作用巨大,换句话讲,企业家是企业创造财富的核心力量。
(二)对于企业,企业家是企业创新和获得利润的基础。从企业发展的进程来看,由古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企业为主的时代发展到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现代企业为主的时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为企业主的人力资本已不能满足社会化生产时代的企业必须产生经营绩效的要求,而被迫退出企业经营的历史舞台,只作为企业的所有者而存在,把经营企业的重担交给具有经营才能的职业企业家。更进一步,现代企业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动因,正是由于企业家通过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因素激励,激发企业家内在的工作动力和努力水平,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经营中去,从而提高经营业绩。
[1]马歇尔·阿弗里德.经济学原理(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
[2]熊彼特,约瑟夫·阿洛伊斯.经济发展理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
[3]康替龙.商业性质概论(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