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合作育人机制建设
——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5-03-28 02:43庄晓钟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实训

庄晓钟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合作育人机制建设
——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庄晓钟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政校企协同、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角度,当前政府、企业、学校在合作育人方面存在政府政策支撑力度不够、企业协同意识不强、学校主体功能发挥不到位等问题。以福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总结该学院构建“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互兼互聘、过程共管、结果共评”五大合作育人机制的实践经验,并从组织领导、协同平台、系统设计三个层面提出了合作育人机制建设的保障措施。

协同管理;政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机制建设

政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政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提出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具体要求[1]。在“四个合作”中,政校企协同是前提和条件,合作育人是核心和关键,只有通过政校企协同,创新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共同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提高合作办学的成效,促进毕业生就业,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一、协同管理理论视角下合作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协同管理理论是协同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一种专门研究管理系统协同规律以及如何对这一规律进行控制的理论体系,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管理系统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是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这种协同作用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能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由无序变为有序,由混沌状态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2]。从协同管理理论的角度看,尽管政府、学校、企业各子系统的属性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政府主要从法律、政策、经费层面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促进校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度融合,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学校和企业在地方政府主导保障下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发展、技术发展、职业发展相适应[3]。因此,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分析,政校企协同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协同得好,合作育人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就能有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共同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几年来,虽然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政校企合作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合作育人方面还存在政校企协同度不高,协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导致企业难以深度、持续融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的政策支撑力度不够,主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多方力量尚未形成合力

许多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对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重视不够、力度有限,没有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和长远发展考虑,忽视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和支撑作用。虽然《职业教育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个别地方政府出台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有明确规定,但仅限于鼓励和倡导,缺乏政府和法律层面的强制责任和制度保障,缺乏政府背景的专门监督机构对校企合作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监督机制、协调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导致这些法律法规难以真正产生协同效应。

(二)企业的协同意识不强,内在动力不足,缺乏战略眼光,存在短期行为

许多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认为育人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对合作育人的协同作用缺乏深层次认识,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不愿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校企合作中,更多地是从自身短期利益考虑,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或解决用工短缺问题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例如,有的企业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后,却没有履行共同培养的责任;有的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后,却没有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管理;有的企业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却仅仅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缺乏必要的技术技能培养。

(三)学校的主体功能发挥不到位,服务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能力较弱,缺乏促进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许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缺少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很难凭借自身的专业、学术等条件关注和研究区域经济以及行业企业存在的关键问题,难以通过教师的科研和技术创新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也不能依托自身的优势为企业赚取利润,从而失去了吸引企业的魅力。许多职业院校合作育人的利益驱动机制没有形成,难以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导致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脱节,无法成为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合作育人机制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初步成效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福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施“政校企合作,内涵式发展”办学战略,紧紧抓住当前人才培养中的难点问题和关键因素,从机制创新入手,重点解决合作育人长效机制缺失,企业难以深度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深度参与教学等关键问题,形成了“政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这一教学成果,该成果荣获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建立“产教融合”的政策保障机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4]。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福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合作办学的意见》,政府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支持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的实施意见》以及《政校企合作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一是明确规定了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监控与结果评价、科研与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职责权益和具体要求;二是建立了政校企合作办学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联合建设职教集团、二级学院、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地方行业特色教材,合作开展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三是出台了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鼓励和引导相关行业、企业主动承担合作办学任务,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这些政策机制的引领与保障下,学院与长乐市政府联合成立长乐纺织学院,与福建金科集团联合成立金科网络技术管理学院,与安博集团联合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并有129家企业主动参与合作办学,促进了专业群建设和产业群的有效对接,培育了2个央财支持专业、13个省级示范专业和精品专业,提升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

(二)建立“共建共享”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机制

实践教学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性环节,如何使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需要校企协同配合,共同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必须本着校企“共建共享”的原则,使实践教学资源既能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又能满足企业员工培训以及技术与社会服务的需要。为此,学院制定了《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暂行规定》《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暂行办法》《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明确规定了校企双方在资金或设备投入、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共同开发实践课程等方面的责任与权利,要求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充分体现产业发展趋势、企业生产过程、职业岗位标准的要求,充分满足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能竞赛、资格鉴定、技术开发等校企双方的实际需要。近几年来,福州市财政以及学院每年都安排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金科集团、安博集团、福建迅达、东南汽车等企业也主动投入900多万元共建4个校内实训基地,政校企合作打造了集教学、培训、竞赛、鉴定、研发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八大实训中心”,共同培育了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5个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建立“互兼互聘”的利益驱动机制

合作育人整体功能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人员互聘、职务互兼,切实做到密切合作、深度融合。而校企人员的“互兼互聘”能否有效发挥协同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必须通过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来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使兼职人员有岗位职务、有工作职责、有具体任务、有相应待遇、有锻炼提高,能为双方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为此,学院制定了《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管理办法》,出台了鼓励在行业、企业有影响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兼任专业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的激励政策,负责指导和参与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学生实习实训以及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结果评价等工作。对于兼职3年以上、聘期考核为“优秀”的企业兼职人员,按照实际需要,可申请成为福职院编内专任教师,并破格参加高级职称的评聘,以促进企业兼职教师主动融入专业教学团队,解决学校实践教学的短板;出台了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兼任企业技术骨干、部门领导的激励政策,负责指导和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申报、产品研发、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工作,以促进专业教师主动融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创造利润。在这种激励机制的推动下,有40名合作企业技术或管理专家兼任专业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有2名兼任二级学院院长。有40多名专业骨干教师兼任合作企业的部门经理、项目经理,每年有100多名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挂职,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86%。

(四)建立“过程共管”的监督协调机制

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密切政校企协同,促进企业深度、持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此,学院制定了《教学质量监控暂行规定》《教学督导工作暂行规定》《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要求引入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确保教学方式向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技能转变,教学手段与知识、能力、技能的习得相一致,与合作企业行业特点相结合。通过校企双方联合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召开校企联席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共同安排并承担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共同实施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合作育人工作有序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例如,学院与金科集团、安博集团、东南汽车、福建迅达、福州地铁、厦门地铁等企业共建专业过程中,为了使人才培养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专门派出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开展教学管理,实施全程参与、深度融合,创新了6种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分别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五)建立“结果共评”的考评奖励机制

为了有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使毕业生在企业真正做到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就必须让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用企业的用人标准来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学院制订了《政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奖励暂行办法》《教师教学考核管理规定》《学生成绩及综合职业能力考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出台了合作育人的奖励政策以及引入企业参与教学结果评价的具体措施,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了校企共同对合作育人成效、专兼职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绩及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并将教师的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绩效奖励等紧密挂钩,将学生的考核结果与学生的评先评优、奖学金评定、企业录用等紧密挂钩。实践证明,在考评奖励机制的作用下,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幅提升,使教育教学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以上,专业对口率高达85%以上,学院被教育部评为“2015年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三、合作育人机制建设的保障措施

协同管理具有目的性、非线性、优化性、互动性和同步性等特征,要使系统达到功能的最大化,系统各要素必须按照一定的协同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切合作、有效运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合作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取得成效,就必须从政府、学校、企业等各要素协同入手,从组织领导、协同平台、系统设计三个层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构建政校企协同体系和合作育人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合作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增强合作育人的协同效应[5]。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合作育人机制建设的基本前提

为了破解合作育人的难题,学院专门成立了课题组,走访了福州市经委、商贸服务业局、旅游局、青口投资区管委会、融侨开发区管委会等政府有关部门,调研了中国人寿、冠捷电子、金科集团、迅达电梯、东南汽车等大型企业,考察了天津、广东、江苏、浙江等先进高职院校,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政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政校企合作工作办公室,全面加强政校企合作的领导,制定并实施了“政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的方案,明确了合作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路径和重要举措。通过成立政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组建行业、园区工作委员会以及职教集团,构建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实训与培训中心以及科研与技术服务中心,形成三个层级的政校企协同体系,推动合作育人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图1)。

图1 三个层级的政校企协同体系图

(二)构建协同平台是合作育人机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分析,政校企协同主要包含“政府主导保障”和“校企深度合作”两层含义,这意味着高职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学校与企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培养过程。为此,学院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支持,充分发挥政校企三方的资源优势和协同创新的整体合力。一是福州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理事长,分管副市长担任执行理事长,20多个政府相关部门以及60多家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的“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二是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联合组建了4个行业、2个园区“政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及福建省电梯职教集团;三是合作成立了“金科网络技术管理学院”等3个二级学院、“华中数控福建技术服务中心”等6个技术与社会服务中心,并与迅达电梯、福州地铁、厦门地铁、东南汽车等企业共建专业,实施订单培养。由于政校企三方利益共同体的建立和完善,为合作育人机制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进行系统设计是合作育人机制建设的重要条件

机制是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机制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机制运行的成效。为此,学院从深入分析校企合作的关键要素——合作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入手,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系统解决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兼职教师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团队以及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结果的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为突破口,进行了“政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的顶层设计,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了一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合作育人体制机制。以政策保障为前提,以利益驱动为动力,以过程管理为根本,以考评奖励为手段,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三方联动、共建共享的合作育人机制,有效解决了企业深度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问题,推动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全面提升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1-11-20)[2014-07-28].http://www.edu.cn/zong_he_801/20111020/t20111020_696513.shtml.

[2]白列湖.协同论与协同管理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228~230.

[3]汪建云,王其红.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14,(1):97~100.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2014-06-17)[2014-07-2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5]苗素莲,祝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探析——基于协同论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3,(9):123~127.

(责任编辑:梁小红)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Building Based on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Theory:Taking Fuzhou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

ZHUANG Xiao-zhong

(Fuzhou Polytechnic,Fuzhou 350108,China)

The cooperation among government, school and enterprise,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study and research, can promote techn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ssues among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schools, which is lacking policy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This article analyses Fuzhou Polytechnic’s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en proposes to build mechanism from organization, collaborative platform and system design.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cooperation among government,school and enterprise;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building

2015-06-10

庄晓钟(1960—),男,福建福州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G645

A

1008-4940(2015)04-0048-06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实训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