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生产性支出与私人投资研究

2015-03-28 00:36吴俊玲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20期
关键词:性支出财政政策效应

□文/吴俊玲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安徽·蚌埠)

一、引言

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政府积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赤字和增发国债来增加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然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于私人投资是有很大影响的,政府生产性支出增加到底是挤出了私人投资还是挤入了私人投资,两者影响机制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

从1992年开始,我们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即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投资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1994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私人投资也逐渐进入了某些领域。然而,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私人投资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波动性,比较难以进行调控。因此,中国政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政府的公共投资向着弥补私人投资不足的方向演进,从而力图促进私人投资的繁荣。因此,关于政府的生产性投资、私人投资及其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

我国政府的财政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影响效应如何具有很大的政策意义。它密切关联着我国政府财政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对如何促进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有很大的决定作用。基于我国当前的经济背景,理清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机制,既关系到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方向,又关系到我国财政政策的效率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深入研究我国政府财政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分析政府的生产性投资对私人投资到底是挤入还是挤出。本文最后还将提出与此相关的政策建议,对我国政府实施财政政策进行指导,因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针对政府财政投资中的生产性支出对私人投资影响到底是具有“挤入效应”还是“挤出效应,宏观经济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Rioja(1998)研究了7个拉美国家的投资情况,结果表明,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对私人投资有积极影响,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入效应”;Nader和Migue(1997)研究了墨西哥的相关数据,发现政府的投资对私人投资也有“挤出效应”;Vijverberg(1997)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政府的生产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的扩张,会挤入私人投资。

综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与实际经济情况,众多国内经济学者也对政府的生产性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结论:(1)两者之间存在挤入效应。吴洪鹏和刘璐(2007)运用VAR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对私人投资具有一定的挤入效应;杨嵘等(2010)基于新古典投资模型,运用方差分解考察我国全行业中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长期和短期影响,从而得出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我国公共投资都挤入了私人投资;陈伟等(2014)利用中国东部地区11个省市的年度数据,也得出了政府的生产性支出挤入了私人投资;(2)二者之间存在挤出效应。李生祥和丛树海(2004)通过宏观经济数据研究指出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对私人投资具有挤出效应;张延(2010)利用1952~2008年度间的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他指出增加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对私人投资具有负相关的关系,即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3)二者之间的挤入挤出效应因不同的因素变化而变化。陈浪南和杨子晖(2007)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的投资会提高投资的收益率,从而会挤入私人投资,而对社会文教投资则会挤出私人投资。

表1 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宏观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总结以上文献可知,大多数国外和国内的经济研究学者都对政府的生产性支出与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学界目前还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结论。因此,本文将利用面板数据对不同地区的政府生产性支出与私人投资之间关系的差异进行研究,并通过大量深入的理论分析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刻画出来,在得出二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有效的政策建议。

三、变量定义、计量模型与理论分析

(一)变量定义。为了研究政府的生产性投资与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的国家预算内拨款作为政府的投资,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减去政府投资的余额看作是私人投资。

本文选取中国近20年来即1994~2013年间政府投资总额与私人投资总额的年度数据,全部数据均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汇总计算得出。以X代表政府投资,以Y代表私人投资。(表1)

为了计算出政府生产性支出的财政政策乘数,本文结合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其达到共同均衡时,利用IS-LM模型,从而求出该乘数。

简便起见,本文只考虑在封闭条件下,以y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水平,i表示投资水平,g表示政府支出,α表示自发消费,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t表示税收,e表示自发投资,d表示利率对投资的影响系数,r表示利率,m表示不变的货币供给,k表示货币需求关于收入变动的系数,h表示货币需求关于利率变动的系数。

图1

图2

本文主要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检验:(1)二者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可能大致呈现U型或者倒U型关系;(2)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其他影响二者之间关系的门槛效应;(3)可能存在着结构突变点,研究1994年的财政分权和2001年加入WTO是否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影响。以下将对这三个问题进行理论与模型相结合分析得出。

(二)计量模型

1、根据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由IS-LM模型可得:

可知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乘数为正,则政府生产性支出的财政政策乘数可能是与其正向相关。

2、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出政府的投资性支出与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本文将运用在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出来的数据,在eviews利用SCAT X Y命令作出X和Y的相关图,如图1。(图1)由图1可知,政府的财政投资与私人投资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研究年度的前期,私人投资随着政府投资的增加其增加的幅度是很小的,在中期幅度显著变大,而在研究年度的后期,其增长幅度又明显变小,由模型观察可以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

(三)理论分析

1、针对上述图1中所出现的现象,在研究年度初期1994年以及接下来的几年里,私人投资随政府投资变化的幅度很小,以下将对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作出解释:

(1)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1992年中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1994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私人投资才开始逐渐进入某些领域,而当时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私人投资尚且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波动性,因此可能导致1994年以及接下来的几年里私人投资的增加很缓慢,而经过多年的政策实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私人投资逐渐稳定,从而使研究年度的中期私人投资随政府投资的增长而增长的较快。

(2)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以及古典主义理论等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得出,在研究年度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此时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投资,由于乘数效应的存在,使总产出增加,而私人投资与总产出是正向相关的,从而使私人投资增加,即产生了所谓的“挤入效应”;而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社会的有效需求可能达到很大水平,此时增加政府的投资,社会的总需求过于旺盛,引起货币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而私人投资与利率呈现负向关系,从而使私人投资减少,即产生了所谓的“挤出效应”。

由上述分析可知,政府的投资规模可能存在着一个最优的投资规模,当政府的投资规模低于此最优水平时,社会的有效性需求还不足,此时增加政府投资会产生挤入效应;当政府的投资规模超过此最优水平时,此时社会的需求过于旺盛,增加政府投资,只会增加社会的总需求,使货币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根据这一理论分析,可大致绘出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相关图,如图2。(图2)其中,X1表示最优的政府投资水平,由理论与图形可知,政府的投资与私人投资大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的最高点表示政府投资水平达到最优状态,在该点的左侧,增加政府投资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入效应,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该点的右侧,增加政府投资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的增长。

2、为了研究地区差异是否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地区分别研究了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2005~2009年的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关系。首先,由中国的现实发展情况可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投资政策倾向于优先发展东部地区,进而逐步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这一政策导致我国的东部地区基础设备的条件十分优越,随着政府投资的增加,投资的效益会增加,从而吸引了更多的私人投资,导致其私人投资规模很大,而西部地区正好相反。

由中国统计年鉴汇总计算的数据可知,随着政府投资的逐年增加,2005~2009年东部地区的私人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为 53.41%、51.62%、49.29%、47.43%、44.78;中部地区分别为31.94%、33.79%、35.77%、37.42%、39.33%;西部地区分别为14.65%、14.59%、14.94%、15.15%、15.89%,对比可知,东部地区的私人投资量占总投资量的比重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的比重,可知地区的差异对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关系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将结合以下模型来解释:

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乘数为正,则政府生产性支出的财政政策乘数可能是与其正向相关。

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当政府投入相同的投资数额时,带来的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同的。这与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乘数相关,我国东部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β较大,西部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β较小,即东部地区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乘数会大于西部地区的财政政策乘数,从而私人投资对政府投资的反应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有其他的因素影响,即地区的差异。

3、为了研究二者之间变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结构突变点,本文分别分析了在1994年财政分权背景下以及中国2001年加入WTO情况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

1994年的财政分权制度,使中央政府将部分财政收入的权利交给地方政府支配,从而对应较高的财政支出分权比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能够使政府支出更多的满足本地需求,有利于提高地方经济效率。财政分权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地方政府支出的增加会使得地方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优化,从而优化了地方的投资效益,使私人投资的规模大幅度增加,这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曲线产生了结构突变点。

2001年中国加入WTO,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自此,中国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投资方面的机会大大增加了。首先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方面,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力度增大,即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增加,从而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私人资本的投资效益增加,私人投资可能会大幅增加。数据表明: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01年的29.7%提高到2010年的55.1%;中国加入WTO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和布局改善的良好态势。区域合作全面推进,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由此可知,中国加入WTO后,随着政府投资支出的增加,私人投资会出现突变性的大幅度增加,这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曲线也出现了结构突变点。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和结论,提出以下结论:

第一,努力提高我国政府投资效率。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有效发展,使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财政投资责任主体的监管,并制定科学的财政政策的决策程序,避免因投资无效而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第二,适度增加我国政府投资。考虑到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社会的有效性需求还不是很充足,因此政府的生产性投资对私人投资有很大的挤入效应,从而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未来经济的增长,由前面的论证可知政府的投资规模存在着一个最优的水平,因此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不能一味地只考虑政府投资的规模,还要考虑政府投资的效率,当其增长到一定规模时,继续增加政府投资会挤出私人投资,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的增长。因此,我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保持一个适度的规模,保持在最优水平,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三,明确未来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在东西部地区的分配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财政投资过多的集中在东部地区,可以使东部地区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其他地区的发展便会受到限制,这种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公平配置,总体上也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为了更好地减少地区间的差异,实现国内各地区共同发展,我们应该兼顾财政投资的公平原则,优化我国的投资结构。

[1]郭庆旺,赵志耕.论我国财政赤字的拉动效应[J].财贸经济,1999.6.

[2]陈浪南,杨子晖.中国政府支出和融资对私人投资挤出效应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7.1.

[3]田杰棠.近年来财政扩张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2.3.

[4]胡永刚,郭新强.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和中国居民消费.经济研究,2012.9.

[5]饶晓辉,刘方.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的实际经济波动.经济研究,2014.11.

[6]王立勇,毕然.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非线性效应及其解释.统计研究,2014.11.

[7]杨俊,王燕.积极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中国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与分析[J].财经科学,2007.5.

猜你喜欢
性支出财政政策效应
预算执行紧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政府生产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和挤入效应——基于地区异质性的分析
下半年促经济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资本性支出计算方法的理论探索和实际应用
——多年年金概念的提出和应用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资本性支出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