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经济动物养殖、养殖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3-28 03:55:32福建省动物学会
海峡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动物养殖经济

福建省动物学会

福建省经济动物养殖、养殖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福建省动物学会

经济动物是一类经济价值突出,有一定驯化程度,非传统家畜、家禽、家鱼的动物。经济动物养殖学是研究经济动物养殖及规律的科学。该文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就经济动物养殖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我国经济动物养殖、养殖学现状、发展前景及福建省经济动物养殖、养殖学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经济动物养殖技术经济动物养殖学发展现状对策措施

1 经济动物养殖学研究内容及意义

1.1经济动物养殖学的内涵

关于经济动物养殖学,目前尚无公认的概念,其主要原因在于对经济动物的认识上。张洁(2007)认为,经济动物是指有特定经济用途和一定经济价值及不同生物学特性的动物。任青峰、阎锡海(1999)认为,经济动物是对人类有用的,除了传统的家畜、家禽、家鱼以外有较大经济价值的人工养殖的动物,它们是有驯化但又未达到家畜、家禽、家鱼驯化程度的动物。笔者认为,经济动物养殖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动物养殖技术、理论、规律的科学。它是动物学中实用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的重要分支学科。随着经济动物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赋予其新的理解和内涵是合乎逻辑的。我们认为,经济动物或特种经济动物概念悬而未定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在经济价值较大的认识上。从营养学角度看,所有动物都有实用价值,有的已被人类发现,有的未发现,但它们均含六大类营养物质,整体或部分可以食用,至少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对于有无经济价值,要视其有无商品价值,而是否达到较大经济价值是确定一种动物是否为经济动物的最重要、客观标准。较大经济价值的“较大”却是一个抽象、非量化、具体标准,怎样算达到较大,难以确定,目前尚无标准,它与动物大小、实用价值大小、市场供求等多种因素有关,如一只梅花鹿在市场中会有上千元的商品价值,而一粒米虫在市场上却体现不出商品价值,只有在量大,而且有养殖蝎子等需求时才会体现价值,且商品价值大小会受市场供求关系而波动。二是在驯化程度的把握上。有一定驯化,但尚未达到“三家”程度和水平,如何把握,难度亦甚大,不易确定,这也是一个抽象、非量化、具体标准问题。其实有一些动物具突出的野性,需按照驯化技术进行驯化,有些动物,对生态环境要求宽广,野性小,难以看出,只需按符合动物的生态、生活习性就可养殖,不需进行驯化。因此,笔者认为,是否用一定驯化程度这一标准,若不用,用什么标准加以确定,有待商榷。我们可以将所有动物划分为未驯化的野生动物、有一定驯化程度的动物、驯化程度已达到“三家”动物三大类。在此需指出,具备一定驯化程度且经济价值较大的,只要不是限制养殖动物,即可视为经济动物,若为限制养殖动物,即便具备以上二条件,如老虎、大熊猫等不准个人、企业养殖的动物,亦不属于经济动物。

1.2经济动物养殖学研究的经济动物类型

经济动物可根据不同划分标准确定为不同类型。按照动物本身分类特征可分为无脊椎经济动物和脊索经济动物。按照人类的用途,分为食用(如肉鸽)、药用(如蝎子)、毛皮用(如狐)、观赏(小海龟)、实验用(小白鼠)、表演(如猴子)等特殊用途经济动物。

1.3经济动物养殖学研究意义

由于对经济动物养殖学研究起步很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迄今很不成熟,因此亟待人类进行探究,其意义至少具以下几方面:①使目前人类尚未探明的经济动物养殖方面的概念、技术、理论、知识部分(全部不可能)被探明,促进其学科发展。②经济动物养殖学方面研究成果的不断取得,对动物学以及交叉、渗透学科发展具积极意义。③使人们获得更多经济动物养殖的国内外信息,掌握国内外经济动物养殖技术、养殖理论研究情况和发展状况。④经济动物养殖学是一门技术性与理论性融为一体的学科,进行经济动物养殖学研究,对于经济动物产业发展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⑤通过对经济动物养殖学的研究可加深我们对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理解,对促进动物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和保护具积极意义。

2 我国经济动物养殖、养殖学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动物养殖、养殖学就目前总体而言,喜忧兼具,优劣并存。

2.1 优点和值得肯定的地方

我国的经济动物养殖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挪威、荷兰、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优点主要体现在:①发展速度快。我国经济动物经营性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广东省兴起了养鸽热,揭开了我国经济动物养殖帷幕。我国的经济动物养殖业从诞生至今,在短暂的30余年中发展成为目前拥有养殖企业最多的国家。全国有养殖公司(或场)上万家,养殖的经济动物有200多种。我国经济动物养殖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门打开,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后,从政府到个人都有快速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看到国外有些经济动物养殖取得了可观经济利益,便选择适合当地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动物进行引种养殖,形成了异军突起的局面。 ②养殖规模、方式各异。我国在这30多年中,先后在各地建立起了不同规模的养殖形式,有趋于集约型、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养殖公司,也有规模较小的养殖场,还有单家独院的庭院养殖者。③分布范围广。我国的经济动物养殖遍及全国,从城市到乡镇、农村,从经济发达的沿海到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但不同区域,所拥有的资源不同,地理、气候等环境条件有别,经济状况各异,选择养殖的动物种类、养殖的规模、方式有所差异。经济动物养殖对当地人们的生活、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④药用经济动物养殖显著优于国外发达国家。药用经济动物养殖的主要用途是为医药业提供中药和中药成分。中药是实现中医药物的重要内容,我国医学家和有识人士从古至今已经探明了许多中药,在此需指出,中药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经济动物的整体或部分组织、器官、或动物附属品。如鹿茸、麝香、熊胆、夜明砂(蝙蝠粪便)、地龙(蚯蚓)等。我国中医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久盛不衰,已得到世界医学界的赞誉和肯定,这对我国药用经济动物养殖业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2.2不足和需改进之处

我国经济动物养殖既存在上述值得肯定的地方和优点,也存在不及国外发达国家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1)养殖前掌握的正确信息不够。在开展经济动物养殖前,需通过调研等形式,掌握大量正确的信息,包括市场需求、国内外目前养殖状况、养殖动物生态、生活习性、当地拥有、能提供的食物资源、从哪里引种、所引种的质量、是否适合本地养殖,交通、通讯是否畅通、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等,还要对养殖成本、价格进行核算,对所想养殖的动物近期、远期的社会需求进行预测。还需对所得到信息要进行辨别,防止被社会中不实、虚假宣传资料所误导。要在充分论证、评判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确立正确的经济动物、养殖方式与规模进行养殖,否则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从目前倒闭的养殖公司(或场)、个人情况看,有较多是受虚假信息影响,想一夜暴富,盲目养殖。

(2)养殖规模偏小。我国的经济动物养殖规模就目前而言,90%以上偏小。小规模公司(或场)养殖、庭院养殖,虽为经济实力不大者投资兴业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解决部分人就业问题和一些上班族经济收入等问题,但存在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投资风险大等弊端。导致规模偏小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经费不足和投资后获得经济效益不高所致,也有投资者的场地、自身条件等因素。

(3)养殖布局不够合理。我国经济动物养殖虽然相对集中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内,但整体布局混乱,缺乏全国统一、科学的区域布局规划,导致有些不太具备养殖条件的地方进行了养殖而具备养殖条件的地方未进行养殖;有些动物养殖地方多,价格低,有些动物只有少数养殖地,影响消费者使用,价格高的不佳情况。

(4)养殖技术含量不高。我国的经济动物养殖同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同一些东南亚国家相比,技术含量偏低,这与我国绝大多数养殖单位规模小、养殖时间短,技术沉淀少,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参与养殖、研发有关,还需指出,我国的经济动物绝大多数迄今尚无成熟的养殖技术,处于试验探索阶段。

(5)不同地理区域差异较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地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科技、信息拥有情况相差很大,因此养殖种类、规模、参与的人员相差亦很大。总体上看,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等东部沿海省市比经济欠发达的青海、西藏、贵州等地养殖单位数量多、规模大、经济效益高。从目前所养殖的经济动物来看,有一些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如雉鸡、肉鸽、鸵鸟等,还有一些养殖有明显地理区域的如蝎子,喜欢在干燥环境中生活,怕潮湿、厌恶涝,因此主要分布长江以北;毛皮经济动物主要分布东北、西北、华北;蛇类南方养殖的明显多于北方;梅花鹿养殖最多的是东北地区,马鹿养殖主要集中在新疆的天山周围;海产经济动物养殖于沿海地区,淡水经济动物南方多于北方。

(6)抗风险能力不强。我国的经济动物养殖总体而论,抗风险能力明显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兴建快、倒闭频繁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我们认为:一是,经济动物养殖本来就是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项目,投资者在项目上马前对获得经济效益、回报想得高,过于乐观,对实施过程会出现的困难估计不足,在养殖过程中出现没有预想到的结果后,不能在经济、技术、管理上“化险为夷”,导致遭受损失而放弃养殖。在此需指出,经济动物养殖不像传统养殖业社会需求量大、稳定、价格波动小,其在上马前社会需求量大,价格高,养殖经济效益突出,但当有较多项目上马时,其产品多了,导致价格下降,养殖不仅不能赚钱,还会出现亏损; 经济动物养殖不同传统动物养殖,其在营养确定、饲料配制、疾病防治等方面尚无成熟的技术,养殖风险很大;实际引种的性能和品质与引种前的期望值或产品的质量及数量与预期有差异,导致经济效益下降。二是,经济实力有限,出现了与期望有明显差异后,经济上无支撑能力而停产倒闭。三是,养殖前准备的技术与实际养殖所需要的技术出现偏差,达不到养殖所要求的技术,导致经济效益不佳。如养殖过程的管理技术、养殖中动物出现疾病不能及时医治等,这些均会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四是,产品销售不及投产前想象的乐观,影响着养殖的经济效益。如毒蛇的蛇毒由于在医治皮肤病、偏头痛、神经性疾病、心脏病、癌症等方面具明显效果,在理论上、市场销售宣传价格是黄金的数倍,具极高的经济效益,但国内外医院极少使用蛇毒医治疾病,目前出现了有价无市的状况。五是,出现未预想到的自然灾害而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六是,对物价上涨等因素估计不足。物价上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它包括原材料、水费、电费、劳务费、交通、通讯、信息费、市场管理费等,这些方面费用的增加都会导致养殖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

(7)综合性经营不够。我国的经济动物养殖除了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综合性经营不够。其实经济动物养殖通过综合性经营才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需将养殖、产品加工、储存保鲜、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形成综合一体的产业链。要使其产业持续高水准发展,还需形成产、学、研“一条龙”,而我国许多经济动物养殖并未做到这一点。如养殖鸵鸟,就是为产肉,而羽毛、皮、尾脂腺、眼角膜这些有很高利用价值的材料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养殖毛皮动物就是为了得到毛皮,其它结构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而且以原料进行出售,它与加工成皮衣、皮包等皮制品后的经济效益相差甚远。我们认为,经济动物养殖的综合性经营应根据自己的养殖实际情况,选择多种动物进行养殖,最好能做到资源互补、充分利用;实现利用率最大化。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经济动物养殖期望值愈来愈高,将养殖、种植、养殖产生的粪便用于种植、制沼气、沼气用于发电、照明,走经济发展、生态环保、社会文明“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动物养殖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福建招宝生态农庄就是按照这样一种发展模式进行的,该农庄养殖有雉鸡、贵妇鸡、珍珠鸡、孔雀、野猪等经济动物,农庄种植有为养殖的动物提供食物的植物和美化环境的植物,养殖产生的粪便、产品加工产生的废料用于制沼气,沼气用于发电照明为农庄提供动力,养殖的经济禽类、兽类部分制作成标本进行出售。

(8)养殖环境差。我国经济动物养殖多数企业、个人,环保意识差,在养殖过程中用于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投入少,所养殖动物产生的粪便、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污染环境,养殖饲料的利用不能做到科学、合理,导致资源严重破坏。上述问题的出现,有部分是认识不到位造成,但多数是明知故犯,因为养殖过程中要保护生态环境需付出一定经济代价,有的企业和个人不愿意或无能力做到。

(9)经济效益不高。一是所养殖的动物产品投入市场后,产品的经济效益不高。其主要有社会供求关系、产品质量、生产成本高、产量低四个方面原因引起的。二是,养殖的规模小,投入养殖的固定设备投资成本就高。三是,机械化程度低。机械化程度越低,饲料加工、产品加工、贮存保鲜过程投入的包括劳务在内的费用就越高,经济效益低。四是,通讯、信息化程度低。我国多数经济动物养殖企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通讯、信息不畅,影响其养殖的经济效益。

(10)养殖与社会需求吻合度不高。经济动物养殖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社会需求是经济动物养殖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我国经济动物养殖业走过的30余年看,有些养殖业在启动前,对社会需求认知的准度、深度不够,只看到当时的经济效益,看不到长远前景,看别人养殖有突出经济效益,认为自己养殖也如此。我们认为需有客观、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包括现在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需求,现在的国内外养殖和未来养殖业发展,自身是否具备养殖环境、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在此需指出,养殖业投资有风险,经济动物养殖业投资风险更大,需通过客观、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将风险降到最低,避免出现本不该出现的问题或出现后本该能解决却没有解决造成的经济损失。

(11)销售渠道欠畅通。形成畅通的销售渠道,把养殖产品便捷送到消费者手里,是经济动物养殖获取利益的重要环节。 我国的经济动物养殖销售渠道总体而言不够畅通,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信息不畅,产品生产者与需求者之间缺少信息联系。经济动物养殖地点一般建在交通便利、人口密度低、较为僻静的地方,那些地区往往有一些小型养殖企业和个人,他们生产的产品难以通过无线电、网络等渠道进行销售。二是,我国经济动物养殖历史较短,销售市场很少,市场管理也不完善,有些经济动物及产品运输有它的特殊性和难度,如狐的运输不同于猪、羊的运输,鸵鸟不同一般家禽的运输,甲鱼不同普通水产品运输,需特殊工具、设备及特定的方式进行运输,而实际上有许多运输未达到要求,这些都是经济动物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12)管理、监督有待改进。我国由于经济动物养殖业诞生较晚,政府部门在管理、监督方面存在许多不规范、不到位亟待改进的地方。就全国而言,目前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管理监督体系。如野生的经济动物受保护,不能捕杀,而人工养殖的可捕杀,而在市场上如何鉴定是野生还是人工养殖,如何检疫,均有待规范。

(13)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是我国经济动物养殖业有序、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生产者和消费者需认知这些法律法规,并自觉遵守。如有些野生动物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受保护动物,如熊猫、金丝猴、老虎、娃娃鱼等,如果养殖会取得非常突出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准个人和企业进行养殖。

2.3 我国经济动物养殖学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动物养殖学的诞生、发展与经济动物养殖实践相伴随,相适应。总体上看,起步晚,发展快。从经济动物养殖学形成方式上看,多数成果是在养殖实践中形成的。从养殖成果来讲,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养殖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技术较多,技术理论成果少。二是,实践操作中形成成果多,实验室研究得出的成果少。 三是,具体的一种动物养殖技术成果介绍多,整体经济动物养殖技术阐述的成果少。四是,普通养殖技术介绍多,现代高尖端技术融入、引用极少。我国经济动物养殖技术的研究水平较低。五是,尚未探明、亟待研究的技术较多。如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饲料的配制、繁殖、饲养管理以及疾病防治等。这些技术成果的不足和缺憾,对经济动物养殖产业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六是,研究的动物种类较少且不均匀。就目前而言,研究的经济动物仅200多种,与动物界拥有的动物种类150多万种相比甚少,我们认为有许多动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食用、药用或其它价值),只是人类目前没有发现、驯化而已,因此开发新的经济动物养殖,是今后经济动物养殖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七是,对经济动物养殖的综合经济价值研究不够。我国的经济动物养殖就目前而言,突出结构、组织器官的利用和研究,但对其它结构、组织器官的利用、研究不够,而只有进行全面、综合经济价值研究利用,才能使养殖的经济效益发挥最大化。如我国有许多鸵鸟养殖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注重肉的利用,而忽视了其它结构的开发利用。八是,对一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经济价值研究较多,对生态、社会效益等综合价值研究评定少。经济动物养殖技术不仅要重视研究养殖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必须重视对养殖的生态、社会效益研究,我们要深刻汲取英国19世纪发展经济过程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深刻教训。九是,产品的销售技术研究欠佳。经济动物养殖其实同其它产业发展相似,产品销售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关系到产品是否需要再生产、再生产的规模、是否需技术改造更新等重大问题。经济动物养殖技术研究,不仅要重视养殖产品的生产技术研究,还需重视产品生产后如何快速、高效地销售的研究,包括充分掌握产品国外市场销售信息、消费者使用产品的信息反馈情况、通过哪些渠道可以高效、便捷地实现产品销售。十是,多种规模养殖技术研究有待加强。我国经济动物养殖发展势头强劲,经济、生态、社会文明进步发展快,对经济动物养殖应加强多种规模养殖技术研究,不仅要研究庭院经济动物养殖技术问题,还要研究小规模企业养殖技术问题以及大规模、集约化、机械化养殖技术问题。十一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缓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是现代实体经济实现持续、高效发展的方向之一,经济动物养殖亦不例外,但目前尚有所欠缺。

3 福建省经济动物养殖、经济动物养殖学研究现状

3.1福建省经济动物养殖现状

福建地处北纬23°31′~28°18′,东经115°50′~120°40′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占陆地面积的62.96%,居全国之首。浅海面积较广,海洋中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内陆水系分布很广,河流纵横交错,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一个具非常适合发展陆地和水域经济动物养殖业发展的省份。福建省经济动物养殖总体发展较快,势头好,经济动物养殖对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福建省由于存在着地理、水域优势,养殖的经济动物水域种类多于陆地种类。水域养殖主要是鱼类方面,有石斑鱼、鳗鲡、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黄鳝等,非鱼类有鲍鱼、牡蛎、珍珠蚌、对虾、绿毛龟、青蟹等。在此需指出,由于迄今尚无确定哪些是家鱼,哪些是非家鱼,因此难于确定水域养殖的经济动物种类。陆地养殖的种类最多的是经济禽类,有七彩山鸡(又称雉鸡、野鸡)、珍珠鸡、贵妃鸡、绿壳蛋鸡、火鸡、绿头野鸭、鹧鸪、白骛鸭、孔雀、鹭等。其次是哺乳类,有野猪、野兔、竹鼠、麝鼠、豪猪、梅花鹿、麂子等。近年,两栖爬行类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棘胸蛙和蛇类(主要是王锦蛇、眼镜蛇、滑鼠蛇、五步蛇等)养殖在我省发展较快,但规模不大。经济无脊椎动物养殖很少。

(2)经济动物养殖单一性生产多,综合性生产利用少。具体而言,所养殖的动物本身具多方面利用价值,而由于多种原因,仅仅利用了其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毒蛇养殖经济价值最大的是活体抽取蛇毒、蛇胆,但多数养殖者将蛇处死进行泡酒或处死肉用,因此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

(3)小规模生产经营者多,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尚未出现。

(4)经济动物养殖简单、浅加工性产品多、利用高尖端技术深加工少。简单、浅加工性生产投资低,生产所需设备条件低,易投入生产和获得产值,但生产原材料消耗大,生产利润低,生产的后劲和持续性有限。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复杂、利用高尖端技术深加工生产是非常必要的。如棘胸蛙的内脏及其它下脚料经理化和生物化学方法进行深加工,可以生产蛋白胨、各种氨基酸及酶类、激素制剂等,从而使棘胸蛙的经济效益成数倍提高。

(5)养殖、加工、贮存、保鲜销售“流水线”生产尚未形成。

(6)养殖生产、研究、人才培训“一条龙”尚未形成。经济动物养殖要作为经营性生产,需与现代生产发展方向“接轨”,生产为技术研究提供研究课题,通过技术研发、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动物业持续、高效、快速发展。

(7)当地政府对经济动物养殖业重视程度远不及传统养殖业。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传统养殖业养殖技术成熟,养殖难度较小、投入的经费相对较低,消费者认可度较高,投资风险小,经济效益稳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经济动物养殖则恰恰相反。

(8)监管制度未健全,不规范。

(9)销售渠道畅通度不够,供求市场尚未形成。

(10)信息管理不够规范,信息传递畅通度、真实度、准确度不够。

3.2福建省经济动物养殖学现状

福建省经济动物养殖研究的养殖学(包括养殖技术研究和技术理论研究)随着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具体养殖技术报道较多,总体的养殖学研究成果少。迄今看到最多的是,养殖者宣传报道本公司(或场)所养殖动物情况、养殖技术、产品介绍等内容,还有部分学者研究某种经济动物养殖和某些技术方面的报道,而从总体上研究经济动物养殖技术理论研究的报道甚少,形成的专著性研究成果尚未看到。笔者认为,要发展本地的经济动物养殖,进行具体养殖技术报道是非常重要、无可厚非的,但还需有学者进行大量的、深层次的养殖学技术理论研究,这样才能推动经济动物养殖全面、持续、高水准发展。

(2)一般综述性研究多,实验性研究成果少。就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研究成果,多数是综述性研究,这种研究成果对于推动经济动物养殖学发展具积极作用,但经济动物养殖学发展还需更多的在实验研究基础上获得的研究成果。

(3)政府对经济动物养殖技术研究未给予足够重视,人才培养和研究经费的投入不足。

(4)专业技术人员太少,高水准研究人员缺乏。福建省目前本科以上经济动物养殖专业毕业从事经济动物养殖技术研究者甚少,多数是“兼职”者,这正是导致研究成果不突出,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5)供考察的实践性基地多,实验研究的平台少。前面已述,经济动物同传统养殖的动物有很多、很大不同,很多问题用传统动物养殖研究的方法和条件不能完成,需专门的研究人员在专门的研究条件下才能完成。

(6)人才培养与经济动物养殖发展不相适应。福建省目前从事经济动物养殖生产、管理、研究人员总体专业知识、技术、理论水平偏低,迄今未组织、举办过专门的经济动物养殖培训活动,少有高校设立经济动物养殖专业,这显然与经济动物养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亦是影响我省经济动物养殖和养殖学发展的原因之一。

(7)针对福建省特点,开发研究适合本地养殖的技术研究极少。

(8)针对综合性、产品深、精加工技术研究报道极少。

4 我国经济动物养殖、养殖学发展前景

4.1我国经济动物养殖前景

我国经济动物养殖在未来会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和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而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人们对经济动物产品的认识更加深刻、到位。会有越来越多、全新的经济动物产品出现,会给人们带来许多传统动物养殖产品不能带来的益处,会有更多的人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科学、合理地享用经济动物产品,企业会加工更多经济动物产品或有更多经济动物参与的产品供人们享用。二是,我国的经济动物养殖规模仍然各种共存,但随着时间推移,会有一些养殖企业向机械化、自动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三是,会有愈来愈多企业走上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养殖、加工、贮存保鲜、销售“一条龙”规模效益型之路。四是,随着养殖学研究的发展,会有新的经济动物被养殖,会有许多新的经济动物养殖产品展现在人们眼前。五是,我国经济动物养殖管理制度会逐渐健全,管理会逐渐走向规范、有序、合理、科学,经济动物产销渠道更加畅通。六是,今后我国更多经济动物养殖企业走养殖、种植、产品加工、销售、废料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融为一体的综合之路。七是,有更多的人对经济动物养殖有客观、全面、科学、深刻的认识,会有更多的人投资经济动物养殖业。八是,今后会有一些重叠太多、技术、管理、创新水平不高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九是,今后经济动物养殖也会有重组、兼并形式出现。

4.2我国经济动物养殖学研究前景

随着国内外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动物养殖学研究将会得到长足发展。一是,从成果上,在大量一般经济动物养殖技术成果问世的同时,会有高质量、高水准的理论成果诞生,包括专著和论文。除了养殖实践基础上获得技术成果外,会有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成果问世。二是,从研究方法上,除了运用目前已有方法进行研究外,会有一些新方法诞生。可能会出现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中的高尖端技术和方法引入的研究方法。三是,将传统动物养殖中适合运用于经济动物养殖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引入研究。四是,会建立越来越多的经济动物养殖专业实验室,实验室仪器、设备会越来越先进、完备。五是,不仅从事养殖人员会逐渐增多,而且参与研究的人员、数量、水平会逐渐提升。六是,研究领域会愈来愈宽广、深入。不仅研究经济动物养殖技术和技术理论问题,还会研究技术应用推广、养殖未来预测等问题,包括对需求、质量、产量、价格、经济效益的预测;不仅研究养殖的经济效益,还研究养殖的生态、社会效益;不仅研究经济动物养殖本身技术和理论问题,还研究与其它学科交叉、渗透的相关问题;不仅研究我国经济动物养殖、养殖技术理论问题,还研究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和赶超措施。此外,还要研究如何进行经济动物养殖产品质量检测、制定产品技术标准以及如何建立、健全经济动物养殖管理制度、法规等问题。

5 福建省经济动物养殖、养殖学研究对策

5.1福建省经济动物养殖对策

(1)新建更多养殖场(公司)是福建省经济动物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这与我国经济动物养殖业发展相吻合,在养殖前需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准确掌握目前养殖情况和社会需求信息,不能盲目上马养殖,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地理、水源、气候等特点,尽量养殖能利用当地资源加工饲料的、种源优秀的动物。

(2)现有养殖企业需走创新之路。需进行观念、规模、生产方式、产品、技术、信息创新。观念创新主要体现在,生产的所有产品均为无副作用的“绿色”产品,生产过程始终不能对环境产生危害,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实施生产。规模创新需走规模效益型之路。生产方式创新应体现在从养殖一种经济动物发展为多种经济动物,生产由利用动物某一方面结构创新到多方面结构的综合利用,由单一生产向生产—销售“一条龙”方向发展。产—学—研综合生产,机械化、现代工厂化、集约化养殖生产发展,产品创新, 生产出高质量、精加工、无副作用、环保、绿色产品。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至少需体现在:新产品研发、提升现有产品质量、改进养殖、生产管理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疾病防治水平、繁育优良品种等方面。信息创新,建立完成高效的信息反馈体系。

(3)经济动物养殖可以走兼并、重组、联营之路。这种兼并、重组、联营不仅可以运用在同类养殖动物之间,也可以运用在不同类经济动物养殖之间,还可以运用在传统动物养殖与经济动物养殖之间,经济动物养殖与种植、排泄物、生产下脚料发酵、发电之间,与省外企业进行联营等多种模式。

(4)中、小、个体经济动物养殖通过政府搭台,建立供销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形式,促进经济动物养殖持续、高效发展。

5.2福建省经济动物养殖学研究对策

(1)加强探索、进行创新性研究。主要包括现有经济动物养殖实用价值探索研究;新的经济动物开发研究。

(2)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实验研究等手段,对经济动物实用物质成分进行分析和提取研究。

(3)结合当地地理、自然特点,开发研究适合当地条件的经济动物养殖技术。

(4)进行饲料营养配制、繁殖、疾病防治研究。

(5)政府管理部门应重视和积极支持经济动物养殖和经济动物养殖学研究,应充分认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加强人才培训,组织学术研讨会进行有关问题的学术研讨,在经费上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研究平台和立项研究。

(6)对经济动物养殖产品进行深、精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7)利用闽台地理、历史文化优势特点,加强同台湾学者合作进行经济动物养殖技术和技术理论研究。

[1] 王奔, 张宏玲, 冯树利, 等. 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存在问题与对策[J].当代畜牧, 2009(10)∶ 1-3.

[2] 王信喜, 杨海明, 王庆.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与思考[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0(6)∶ 5-7.

[3] 任国栋.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4] 邓蓉, 张存根. 中国肉禽产业发展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 任青峰, 阎锡海. 经济动物养殖学[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9.

[6] 刘凌云, 郑光美. 普通动物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7] 刘鑫.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J]. 养殖与饲料, 2008(10)∶108-110.

[8] 汪秋峰, 周萍, 张凤芹. 谈谈特种经济动物养殖[J]. 特种动物, 2011(5)∶49-51.

[9] 汪恩强, 金东航, 黄会岭. 毛皮动物标准化生产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10] 张洁.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7(5)∶ 70-72.

[11] 杨怡珠. 特种经济动物雉鸡养殖技术要点[J]. 畜牧兽医杂志, 2010(3)∶87-89.

[12] 杨桂芹. 经济动物养殖技术[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13] 杨富裕. 如何正确看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J]. 中国动物养殖, 2000(13)∶31-32.

[14] 钟立成, 杨阳, 孙红瑜, 等.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体系与认证研究[J]. 经济动物学报, 2013(4)∶ 187-191.

[15] 童祥明. 特种养殖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3)∶396-399.

[16] 程世鹏, 易立, 程宁, 等. 特种经济动物兽医公共卫生[J]. 经济动物学报,2014(3)∶ 125-127.

[17] 阎锡海. 麝鼠人工养殖技术研究[J]. 中国畜禽种业, 2007(7)∶ 788-790.

[18] 阎锡海, 罗茂春. 鸵鸟养殖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中国家禽, 2008(5)∶30-31.

课题组成员:

1、阎锡海,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报告执笔人;

2、罗茂春,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3、陈彤,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4、陈友铃,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动物养殖经济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11-17 05:22:27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48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当代水产(2021年9期)2021-12-02 01:35:00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最萌动物榜
猪市虐我千百遍 我视养殖如初恋
新农业(2016年16期)2016-08-16 03:42:17
动物可笑堂
动物捉迷藏